2月9日,北京冬奥会展开第5个金牌日的争夺,全天将产生6枚金牌。
值得关注的是,本届冬奥会不仅仅是运动健儿的战场,也是中国前沿技术与模式创新的“练兵场”:智能测温机器人、水陆两栖机器人、制冰造雪、送餐机器人等“黑科技”接连亮相,提供赛事基础设施、医疗卫生、交通、餐饮等各项服务,全力保障北京冬奥会的顺利举办,尽显冬奥“科技范儿”。
冬奥传奇!水下“圣火不灭”
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首日,“机器人水下传递冬奥火炬”的消息引发热议。
这个环节由水陆两栖机器人与水下变结构机器人共同完成,从外观上看,就像一颗冰壶擎起燃烧着的火炬,旋转滑入冰洞口。与此同时,水下机器人也做好了准备,它的机械臂紧紧握住火炬,不断向水陆两栖机器人靠近,并在 10 秒钟内准确接过火种。
这是奥运历史上第一次机器人间的水下火炬传递,展现了北京冬奥“一起向未来”的理念和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愿景。而这两款机器人的外形、样貌以及神态,全部是由南开大学团队设计完成的。
在传递的过程之中,到底是如何做到“圣火不灭”的呢?原来在下水前,采取自主补氧的过程。进入水下之后,就可以直接依赖储备好的氧气进行燃烧。
而火炬燃烧器也是采用了专门的设计,通过物理结构和气动特性对火焰进行保护,防止水对火炬火焰的破坏。由于采取了“隔开”模式,相当于是“水并没有真的与火直接接触到”,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到“水火相容”的惊艳景象。
天降美食!可同时服务数千人
在冬奥会媒体中心,机器人既当厨子又当服务员,百分百做到了“无接触”。
在这里的智慧餐厅,厨房和用餐区域没有一个服务人员,从点餐、下单、炒菜、上菜全部由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完成。智慧餐厅配备了120台制餐机器人,餐厅内智能化、自动化的餐饮设备可24小时不间断运行,可同时为数千人服务。
机器人采取程序控制,炒菜机器人的每一个步骤都不会出错,也不会感觉到疲累……换句话说,无论你吃多少次,出品的菜肴色泽和口感都能保持一致,不会有“这次炒淡了,下次炒咸了”的情况出现。
在智慧餐厅用餐,只需坐在餐桌旁,扫码点单,静候送餐机器人通过云轨将饭菜送到你的手中。它会智能识别你的位置,并优化路线最短时间到达,接着放下缆绳,像“电梯”一样从空中缓缓降落到你的面前——属实“天降美食”!
这种未来感超强的体验,让很多外国记者忘记了美食,抢着打卡拍照。不少国外网友甚至在网上晒出了智慧餐厅的视频并感叹,中国的科技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制冰造雪!实现“冰雪自由”
如果说夏季奥运会主要展现了人类突破自身运动极限的能力,那么现代冬季奥运会更多了一层人类挑战自然、掌控自然的能力。
作为一个比拼冰雪运动的盛会,场地是举办冬奥会的第一道门槛。直到上世纪80年代之前,冬奥会还一直处于“靠天吃饭”的阶段。虽然1980年美国人发明了造雪技术,但就在5年前,国内的造雪技术还远落后于世界。
如今,中国科研团队从突破技术封锁到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再到突破式创新出“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备冰雪技术,冰雪设备不仅实现了量产,还把原本制雪的用电量减少了三分之一。
在造冰方面,作为本届冬奥会唯一新建冰上竞赛场馆,国家速滑馆建设时就把打造“最快的冰”定为目标。
荷兰选手伊雷妮·斯豪滕获得速度滑冰女子3000米决赛冠军,瑞典选手尼尔斯·范德普在速度滑冰男子5000米比赛中夺冠……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比赛开赛以来,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1.2万平方米晶莹剔透的冰面上,冬奥会纪录屡屡被打破。
在两三厘米厚的冰面下,埋了十余层不同结构。防潮层、防冻层、渗透层……其中一层,是密布的制冰管,其中流动着液态二氧化碳。它们是这块冰面下隐藏的“硬核新科技”。
参赛选手的成绩和冰面的硬度密切相关。“冰软会滑得慢一点,冰硬会滑得快。更重要的是冰面硬度的均匀度,有些地方硬、有些地方软,就会影响滑冰的速度。”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张信荣解释称,冰的硬度和温度相关,冰面不同区域温差越小,冰面的平整度和硬度越均匀,滑行速度就能越快,这有利于运动员创造好成绩。
经过研究与设计团队的努力,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这块通过二氧化碳制冷制造的冰面温差最终控制在0.5℃,低于奥组委提出的1.5℃标准,硬度均匀。
据了解,去年10月举行的国际测试赛上,6名运动员中,有5位在这块冰面上创造了个人最好成绩。“这跟冰的质量绝对相关。”
科技体验!0.5秒零接触测温
冬奥村作为北京冬奥会最大的非竞赛场馆,也是提供服务保障时间最长的场馆之一,配置了不同类型的机器人。来自深圳十大机器人企业之一中智卫安的智能测温门岗机器人,作为本次冬奥防疫机器人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驻守在冬奥会阪泉服务区(延庆冬奥村入口)防疫高风险管控通道、部分冬奥会指定战略合作酒店等场所出入口。
仅需0.5秒,中智卫安智能测温门岗机器人就可以“零接触”精准测量体温。一旦测量到人体温度超过设定值,或发现来往人员不戴口罩,机器人会立即提醒,并自动备份相关数据。
此外,这款机器人还支持人脸识别支持身份验证、健康码验证等定制服务,为前来参加冬奥会的各国运动员和媒体记者,提供全新的科技体验,以智能、安全、高效的服务,筑牢冬奥会防疫屏障。
从2008到2022,从北京奥运会到北京冬奥会,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日益增强。越来越多“零”的突破,创造“冰雪神话”的同时,巩固着中国“科技强国”的地位。
其实,早在北京冬奥会之前,在技术和市场不断发展、升级的利好之下,服务机器人已经走进各行各业,为消费者服务。而冬奥会期间,机器人在物资配送、巡检接待、防疫检测等场景的积极应用,势必会将机器人的发展再次推到风口之上。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