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联智库(ID:tucmedia)
作者:运联研究院吴蓉
导语:合同物流发挥价值的空间还很充足,仍然且持续会是一个独立的赛道。
1、2021年合同物流赛道“热搜”盘点
1.1“数字化”“一体化”频繁出现
我国近几年产业转型升级之迅速是有目共睹的。尤其在疫情无意地推动下,全球贸易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政策强势加持供应链上下游的整合及信息流的打通。
合同物流本身的强2B属性,使之受政策、技术等外部因素变化影响深重。“一体化”“数字化”一时间似乎成为所有玩家转型的主要方向,尤其是置身于产前供应链模型和短链销售供应链模型的企业。
1.2“大环境不好,增长难”
“合同物流很难实现增长”已经不是新话题了。运联研究院持续对合同物流企业保持关注,在长周期的观测和实地访谈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企业(尤其是腰部及以下玩家)很难实现超额增长。
(图:2021中国合同物流100强排名)
从100强榜单中也可以看出,今年大比例中小合同物流企业仍然没有实现可观的增长;大玩家营收有明显增长,但额外增量主要通过并购或衍生业务板块实现,严格意义上来说也尚未实现超额增长。
不过,由于区域间供需关系的短期变化形成的车价倒挂,也促成了华东很多整车合同物流企业赚了一大笔钱。过去10年,华东到华南的车价一直比华南到华东的车价贵。比如原来17.5m的挂车,上海出发到广东要1.2万,返程大致在0.8万;而今年由于贸易结构和工厂产能的变化,进出口货量形成特别明显的区域化差异,上海出发的车价降到了0.85万左右,华东做整车的合同物流企业毛利还是很可观的。
1.3新业态:合同物流的“合同物流”
近期,运联研究院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有些合同物流企业主动想将“绑定头部的大合同物流企业”作为商业模式。我们将这些合同物流企业称之为“合同物流的合同物流”。
为什么强调“主动”呢?是因为,当大头部企业(如京东物流、顺丰)竞标的时候,表面上有价格优势,会以低价获得大订单;但实操过程中,成本管控并达不到预期,风险和成本企业自身无法完全消化;所以,又再次转包给中小合同物流企业。
这种多层外包,不仅增加了无意义环节,还削薄了低阶企业的利润,综合来看其实不利于行业发展。
但是,站在中小合同物流企业的视角来看,这种模式似乎可以实现短期的业务稳定。于是,逐渐有玩家从“被动”变“主动”,有意想长期绑定头部(如顺丰、京东物流这类企业)做订单外包。基于此,企业的客户变成了大合同物流而非直接货主,也就成为了我们所谓的“合同物流的合同物流”。
1.4并购与上市的近期表现
1)上市:普遍的猛跌和极个别的猛涨
整体来看,做垂直合同物流的上市企业大多表现不太好。比如,挂牌已久的电子合同物流企业(如飞力达、华鹏飞),与汽车合同物流企业(如长久物流、原尚物流)近两年股价下跌明显,市值跌落几十亿。更有几家之前100强榜上有名的企业今年已退市。
当然,也有极个别可圈可点的企业,比如密尔克卫。其市值管理颇有成效,市值升了百亿;再如三羊马,自今年11月30日上市以来,连续多日涨停。
2)并购:“面子”缝合了“里子”还差点儿意思
去年我们也有提到过,并购理论上来说,是快速实现企业规模扩张和业务覆盖的最经济的方法,海外有不少典型的案例,比如德迅、XPO等。
国内企业也在尝试,不过整体来看效果并不如预期。比如先后并购夏晖、DHL中国供应链业务以及嘉里物流的顺丰,都是各做各的,资源并不通用,看起来更像是“表面关系”。我们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国内“底盘”更复杂导致的融合难度更高。
2、为什么努力无果?
还没解决“如何走稳”就想实现“如何飞高”
2.1错误的归因:长期处于第二阶段的玩家,都在急着做第三阶段的任务
从国内三方物流发展的脉络和发展逻辑来看,可以将合同物流的发展归纳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做基础的运力外包,再延展到仓储外包;第二阶段是强调解决方案和资源管理的阶段;第三阶段则是能力的横向、纵向延展,比如今年频繁听到的“精益供应链”。
我们注意到,市场上很多企业都在重投入供应链服务能力的构建,相应地在“数字化”“一体化”上投入大量资源,最终看下来似乎并没有溅起什么水花。
从综合供应链升级实况和服务商能力水平来分析,运联研究院认为我国合同物流的发展现在正处于第二阶段,且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并且,我们认为,只有少数的大品牌、多渠道的上游客户,是有精益供应链服务需求的,大部分客户的需求会定格在物流解决方案和资源管理上(甚至,很多客户将长期仅需要物流服务商执行任务,即需求停留在第一阶段)。
那么,第二阶段该做的事还没有做好,就想投入大量资源去高阶争抢稀有的大客户,多少有些盲目。
2.2核心价值没体现出来:“两张皮”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回过头来看,合同物流的真正价值在于解决方案和资源管理。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企业首先要有专业的解决方案,这决定企业“能不能”做这个服务的关键,是前驱,也是方向;其次是能不能有效地管理好资源,这决定企业这个服务做得“好不好”,是长期动力。
上文也说到,很多玩家第二阶段该做的事还没有做好,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整个合同物流赛道的价值体现。比如“两张皮”的问题——方案与落地不一致,目前看来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再比如,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管控”。虽然有玩家认为这部分能力的构建受运力整合平台的阻碍,但我们认为这并不是玩家对资源把控性弱的真正归因。
2.3市场错分:传统的切分是商流逻辑,放在物流上太粗,解释力不够
对于服务属性和定制属性很强的合同物流来说,市场的正确切分非常重要。
现在相对主流的切分方式,是按照服务品类切分。此背景下,常规的细分市场包括如汽车零部件、电子、医药、服装等。但我们其实可以看到,这种偏重于商流逻辑的切分,落到物流上并没有很强的解释力。比如服装,资源和服务都没有太明显的壁垒,即使是头部的企业也突破不了5亿大关。目前看来这是个假赛道。
按照品类切分无法体现各企业的物流服务能力和服务深度,尤其在供应链加速变革的当下,这种切分逻辑显得更粗了,解释力明显变弱。同时,也无法以此为基准分析企业自身在所服务的供应链中的权重,来预判企业业务发展、做价值判断。
3、判断与建议:专注自身能力的构建,再考虑做“大而全”还是“小而美”
近期,运联研究院与多家合同物流赛道的代表企业进行了交流。交流过程中,我们总是免不了讨论壁垒和终局。在此我们也稍作小结。
首先,我们明确的是,虽然不断壮大的快递、快运、整车等群体获取直客的能力在快速提升,但结合合同物流的底层逻辑来看,合同物流还是区别于其他细分物流赛道的,且社会资源总体来看还是非常零散的。也就是说,合同物流发挥价值的空间还很充足,仍然且持续会是一个独立的赛道。
其次,从行业和规模两个维度来探讨,我们认为,赛道最终将是提供相对标准的通用服务的大巨头,与提供有资源或专业技术壁垒的定制化服务的中小三方共存的局面。
3.1正确的市场认知和有效的切分
近几年大品牌无效的价格战,一方面说明了头部在这个赛道并没有形成品牌溢价,竞争力最终还是落脚在方案质量上;另一方面,也佐证了合同物流赛道本身的独立性及长期价值。
从个体发展来看,未来合同物流企业一定是横跨多个细分商流市场的综合型大巨头,但肯定不会像快递市场如此集中,一定是多巨头存在的。并且,在一些具有壁垒性的特殊细分市场,仍会存在小而美的合同物流企业。所以,市场切分是辅助企业贴合商流发展,做能力构建和资源配置的基础前提;同时,也是资本对小赛道标的做价值判断的有效依据。
比如医药行业。从物流视角来看,医药仅是粗分就可分为冷链和普药,其中普药在资源专用性和服务深度上并没有差异化需求,目前看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细分;而医药冷链又可二次切分为四个模块:生物样本、血液制品、疫苗以及生物药等。如果按照传统切分逻辑去评估做生物样本运输的玩家,会导致标的价值过分低估的现象(即以整个医药行业规模作为分母而非医药冷链中的生物样本规模)。
3.2模式的理性过渡:从客户到行业,再到供应链模型
虽然从供应链的价值点思路出发,未来的合同物流企业一定是具备全链解决方案能力的综合型企业。但要注意的是,如何理性地进行模式的过渡?
现在我们常看到两个极端现象,要么是缺乏总结提炼能力,一个客户一个方案,浪费资源;要么是资源和技术还没有掌握到位,就想实现一个方案想解决所有客户,异想天开。
实际上,我们应该从服务单一客户的经验中总结归纳为服务行业的经验,再从行业升级到供应链模型去做解决方案,并在此基础上,精简提炼,实现资源复用。
来源:运联智库(ID:tucmedia)
作者:运联研究院吴蓉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