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Jonathan Woetzel和Jeffrey Towson合著《1小时读懂中国》一书中,专门划分出一个章节讨论了中国制造业,并将其称之为“巨无霸”。而华为被当成典型的制造业成功案例,并写道,“有一家中国公司把握住了制造业大趋势,从而获得巨大成功,它可能是时至今日最为国际化的中国企业”。
实际上,自任正非于1987年创立华为以来,华为被定位为高科技制造企业,生产移动网络路由器、电话交换机、手持设备、Wi-Fi设备以及几乎与电信业相关的所有产品,最终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电信设备供应商。之后,华为发展出手机业务,成为全球领先的手机制造商。华为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智能设备制造经验,以及专业的全球供应链管理经验。
正是因为这些背景,让华为云在服务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时,更了解制造企业转型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在先期就拥有了“人无我有”的行业Know-How。
华为作为国内高科技制造业的领头羊,华为在数字化转型中踩过坑,也填过坑。在这个过程中,华为不仅使自身的数字化能力得到持续提升,并通过华为云,将这些技术、经验和能力,沉淀成了更具适配性的制造业数字化解决方案。
例如,生产装备方面,华为发现在“研产供销服”全链条上,曾经各业务的数据互不连通,在这种情况下,IT冲上去就搞开发,冲得越快问题越多。为解决这个问题,华为在集团层面统一整合了两大模块,一个是数字底座,用来汇集各方面数据统一封装和共享;一个是云服务平台,用来沉淀数字化成果,避免重复造轮子,正是这两大模块,后来成了华为做企业数字化转型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再比如,设计环节也有大坑,如果工厂上了数字化,设计却还在用图纸,那么每次生产调整,就得停掉产线,等着图纸重新画,浪费大量时间,最后工厂花了一堆钱搞数字化,效率却根本没有提升,这方面华为走了很多弯路,最后下定决心,对产品生产的全过程,都建立了对应的数字模型,然后从设计阶段就用VR眼镜和感应手套,模拟最终产品的使用,发现哪里不对劲,就直接改数字模型,改到合适了再开始生产,最终将成功率提升了10倍。
正是这些用时间和实践换来的经验,造就了华为云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科班身份”,以及相比其他其他云服务商更具经验优势。踩过坑,更懂如何填坑,华为通过30年制造业经验和近5年数字化转型经验,为服务制造业数字化打下根基,并通过华为云将自身深耕制造业的经验、技术和工具开放共享,助力制造业加速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