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心理学作家卢熠翎:人生惰性的最大敌人——拖延症

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一项调查显示大约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时拖延,50%认为自己一直拖延。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并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一旦出现这种状态,需要引起重视。

知名心理学作家卢熠翎:人生惰性的最大敌人——拖延症

(知名心理学作家 卢熠翎)

关于“为什么拖延症被纠正”这一问题,知名心理学作家卢熠翎老师表示:当有拖延习惯的人,在面临某件让他认为精神上会感到焦虑和痛苦——这件事很重要,不能出错,所以大脑就会让你的注意力转移向其他更容易的任务——看看视频,玩玩手机,刷刷朋友圈……这样你的大脑会分泌内啡肽,让你在精神上获得一种短暂的愉悦。所以大部分有拖延习惯的人,都很难通过自身的努力直接去改变。

那么产生拖延的心理到底是什么?

知名心理学作家卢熠翎:人生惰性的最大敌人——拖延症

(知名心理学作家 卢熠翎)

第一种人,他很有可能想认认真真地把事情做好,但是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因此他对自己缺乏自信,觉得做这件事情需要花大段的、整块的时间,但是现在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第二种人,他们无法自我约束,容易冲动和分心。坐下来刚写了几个字,有了一些思路,要开始动笔写报告,但只要手机一响,或者网页上某个弹窗出现,他的专注力就跑开了,被那些轻松的、娱乐的、可以耗费时间的事情带走了。

第三种人,他们看不见事情的意义,觉得大量的投入和时间的花费很难预估后果。他们现在就需要去投入,就要去学习,但是十年以后真的会有变化吗?他们没法预测,这个未来有可能太遥远,所以事情不能给他带来足够多的吸引力。

第四种人,他们根本就不喜欢这个任务,但是又没办法不接受,因此他们就一直逃避。

知名心理学作家卢熠翎:人生惰性的最大敌人——拖延症

(知名心理学作家 卢熠翎)

卢熠翎老师表示:虽然拖延可以给你带来短暂的快乐,但其实给你最终带来的是巨大的痛苦。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已经形成了拖延的习惯,你要非常小心,因为他已经形成了一种拖延的行为模式,而这种行为模式是很难一下子改变的,需要尽早通过一些心理学的技巧和方法去修正。

关于改变拖延的习惯,卢熠翎老师给出了五种解决方案:

第一,改变环境。远离你的床、沙发,远离你的手机、电视、网络,远离能够让你分心并且充满诱惑的地方。

第二,把工作切成小块。把大任务分解成小目标,并且是具体的目标,这个目标是可观察的、可操作的。

第三,坚守时间。你今天决定了要做一小时的工作,那你就做一小时,在这一个小时中,就完全投入到工作里。

第四,奖励。你的头脑需要不断被奖励,如果你工作的极限时间是半小时,就每次把时间切成半小时的碎片。半小时结束后,你可以给自己奖励——放松一下。关于奖励还有一个心理学的原理,叫作普雷马克原理。如果你很好地完成了你不喜欢的事情,紧接着又做了一件很喜欢的事情,你就会削弱对前面那件事情的不喜欢。这是头脑的一个策略。

第五,改变你的状态。你要去面对一项由于工作产生的焦虑,因为这种焦虑和行为背后绑定的情绪让你觉得不舒服。为什么情绪难以改变?因为情绪是之前经历所产生的一种神经的记忆。当你坐到桌子面前打开电脑要工作,那种不愉快的神经记忆又产生了,大脑调取了那些焦虑的情绪,你的行为就难以改变了。

知名心理学作家卢熠翎:人生惰性的最大敌人——拖延症

(知名心理学作家 卢熠翎)

卢熠翎表示,拖延症是懒病是心理疾病的一种,就像是一种“精神鸦片”一旦沾染上很难根治,必要时需要心理医师辅导。需要警惕的是,有时候懒也是抑郁情绪的一种表现,回避社交,精神乏力,情绪负面等,需要尽早进行心理疏导等工作。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