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nfor 大中国区及韩国商业咨询高级总监 鹿崇)
纵观全球,食品浪费现象不容小觑。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粮食浪费指数报告》,2019 年全球共有约 9.31 亿吨食品被家庭、餐厅以及食品服务和零售行业浪费掉,占到可供消费者食用的食品总量的 17%。这些遭到浪费的食品可以装满 2300 万辆载重量为 40 吨的卡车,这些卡车首尾相接,可绕地球整整 7 圈。
中华民族历来有提倡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食品浪费问题因此持续受到关注,全社会积极倡导坚决杜绝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如何才能利用科技手段来减少食品浪费呢?
先来看看食品浪费是如何发生的。英国非政府组织“浪费和资源行动计划”(WRAP)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英国家庭浪费的食品中约 60%(价值67亿英镑)来自没有“及时”食用的产品。然而,占比高达 30% 的“过期”食品其实并不需要被扔掉,因为它们标注的是“最佳赏味期”,而不是“有效期”。不仅仅是在英国,美国的食品包装上也存在着数量繁多的标签,标签内容包括“保质期”、“有效期”、“最佳赏味期”、“销售期限”、“最佳食用期限”等等,导致每年大约 30%-40% 的食品被浪费。显然,消费者们混淆了日期标签的概念,丢掉了还在有效期的食品,从而造成了浪费。
决定食品保质期的因素众多,包括原料、制作工艺、制作时间、运输过程,以及消费者对食品的处理方式等等。大部分制造商为了减少潜在的健康和安全风险,最终倾向于保守地估计食品有效期和最佳食用日期。但这样显然可能导致消费者浪费的食物越来越多,而合适的技术就可以帮助食品供应商解决在安全风险和防止浪费间取得平衡的问题。
·智能货架:食品制造商们可以通过智能化产业和科技手段,明确食品标签,正确引导消费者减少食品浪费。例如,英美地区部分超市正在试用的智能货架,智能货架可以动态的调整、降低临近保质期的食品价格,为消费者提供更加直观的参考数据。这项技术还可以推广到消费者家庭中,利用智能冰箱来提醒消费者临近保质期的食品,避免食品过期导致浪费。
·动态保质期:此外,食品供应商可以基于大数据,根据批次产品的实际质量和类型来差异化地调整保质期,这也被称为“动态保质期”。由于食品种类的不同,甚至不同批次的同一产品之间也会存在差异,不能对所有食品使用同一保质期,如冷藏蛋糕和真空包装的面包相比,蛋糕的保质期应该更短。运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能力可以帮助食品制造商考虑到从农场到餐桌供应链所有阶段的不同变量,为每个产品制定一个动态的保质期。物联网设备非常适合此类应用场景,它能够测量关键变量,并将这些关键信息收集到智能系统进行分析,以确定单个批次产品的最优有效期或最佳食用日期,有效避免食品浪费。
·流程优化:“从农场到餐桌”这种横跨供应链的信息颗粒度和可见性也给食品制造商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好处。合适的系统可以为企业提供深度洞察,从而更好地进行规划和采购决策。例如,面临某种原材料稀缺时,系统可以动态的调整食谱配方,用其他类似的原料进行替代,并弥补营养或其他成分的缺失;再比如系统预估运输时间过长,导致食品抵达货架时间过晚导致销售时间减少时,就可以换一种运输方式,提高效率。上述方法还可能帮助企业减少成本。比如高质量的食品原料的保质期通常会更长一些,但这种原料的价格也往往更高一些。如果食品本身的贮藏时间是有限的,通过供应链来优化生产操作,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成本效益,同时更加有助于减少食品浪费。
在减少食物浪费方面,让食品供应商处于核心地位的关键,就是要拥有合适的技术。有远见的企业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利用现有的信息和工具,沿着更广泛的供应链,获取所需的洞察力,为食品动态日期提供最佳实践。
Infor 食品饮料行业解决方案不仅能帮助企业实现端到端的供应链透明度,同时还具备能帮助企业应对食品饮料行业独特业务挑战的所有要素——例如,支持快速产品创新、管理短交货期、改进市场渠道战略、改进资产和流程并降低成本、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满意度、提高质量和安全性并增强合规性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监管要求。2020 年,食品企业煌上煌就选择了Infor 作为其战略合作伙伴。
食品浪费不仅是资源上的损失,同时还会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减少食品浪费已经成为“碳中和”和“碳达峰”的必选项,在这其中,改变消费行为和技术创新至关重要。食品制造商们应该走在前列,通过可视化智能标签、动态保质期、流程优化以及其他合适的技术,为减少全球范围内的食品浪费铺平道路,提升企业未来核心竞争力。
关于作者
鹿崇先生现任 Infor大中国区及韩国商业咨询高级总监。他在企业应用软件领域有超过 15 年的实战经验。鹿崇先生自 2003 年 1 月加入 Infor 至今。加入 Infor 之前,他曾在 KPWOOD 公司任系统工程师、SSA 上海公司任职商业顾问,还曾在迅达电梯担任过项目负责人。鹿崇先生毕业于清华大学管理信息系统专业。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