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数科杨海明:数字化是实现“双碳战略”的能力底座之一

9月7日,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活动由国家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四川省人民政府指导,国家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华环保联合会、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四川省委网信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办。

本届论坛以“数字助力,绿色发展”为主题。对此,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数字化转型科学家杨海明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时表示,信息通信技术(ICT)作为实现“双碳战略”的能力底座之一,意在构建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采集、监测、量化、审计和交易体系。一方面为企业用户提供产业升级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为政府监管部门提供可信的碳排放宏观数据。

联通数科杨海明:数字化是实现“双碳战略”的能力底座之一

杨海明同时表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需要全社会多方参与,对能源的生产环节、输送环节、使用环节以及负碳排放环节。每个环节涉及到的主体行业不同,主要方面和手段不同。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推进,必然对新材料、新工艺、物联网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推动实现碳排放数据上云

NBD:作为通信行业人士,在你看来,数字化、信息化推动“双碳战略”的实施路径具体是什么?

杨海明:信息通信技术推动“双碳战略”的核心是实现碳排放数据上云。通过碳排放“采集”、“管理”、“集群化”三步走的规划,逐步推动“双碳战略”的实现。这其中,推动企业能耗、碳排放管理上云,AI、大数据、区块链用于碳排放管理,同时催生区域、行业能耗集群平台。

这其中可以发挥好通信运营商连接能力、组网能力,实现“碳足迹”全程跟踪。推动“碳足迹”上云,打造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化、升级和交易体系。深入行业,如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以信息化为抓手,支撑各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落地。

具体表现为,推动低功耗物联网终端产业发展,提供低碳采集的基础,实现碳数据可采、可视、可用。推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碳量化、碳审计中的应用,构建可服务全国、全行业的碳汇交易平台。

NBD:数字碳中和中,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出发,哪些行业可以更好的节能减排?

杨海明:在工业领域,通过云端部署的能耗云平台通过对高能耗的钢铁、化工等企业的水、电、气、热进行全面监测,帮忙企业实现用能安全及精细化管理;对通用生产设备,如空压机、中央空调、冷却水循环系统等进行智控,智能诊断降低企业运维成本10%-30%,多种控制策略、设备智能开关机及AI智能调参实现整体节能5%-30% 。

为废钢加工配送中心以及各大钢厂提供废钢智能判级等应用,通过5G和人工智能算法完成危险品识别、废钢识别和等级判定,并辅助无人行车等自动化装备完成转运。废钢智能判级促进钢铁类再生资源重复利用,助力钢铁行业完成碳达峰条件下的高质量发展。

在交通领域,碳排放立足宏观整体战略,一方面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推动智慧交通,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车流量调度,减少拥堵,引导公众绿色出行。通过交通大数据分析,可以为主管部门提供公共交通规划和调度的合理建议,动态调整路测设施,提升车辆通行效率,从而实现交通领域整体碳减排。

5G赋能能源领域节能减排

NBD:作为运营商,如何降低碳排放?

杨海明:中国联通作为运营商,发挥央企担当,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手段,全力赋能千行百业,成为“双碳战略”实现的重要参与者。中国联通早前发布了“碳达峰、碳中和”十四五行动计划,明确实施“3+5+1+1”行动计划。

中国联通将进一步深化拓展共建共享,深入推进行业基础设施资源共建共享,试点扩大合作对象范围。同时,通过数字赋能行业应用,助力千行百业节能降碳。例如,依托5G、车路协同、高精定位等技术,中国联通助力港口降本增效;通过为废钢加工配送中心以及各大钢厂提供废钢智能判级等应用,中国联通促进钢铁类再生资源重复利用。

中国联通通过共建共享基站等方式降低能耗。截至2020年底,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共建共享5G基站38万站、4G基站20.5万站,每年可节约用电89亿度以上。此外,中国联通积极引领基站能效提升,采用符号、通道、载波等不同层级节能策略,并对5G网络节能方案进行试点。数据中心建设方面,中国联通推广蒸发冷却、新风等技术。

NBD:5G作为先进的通信技术,在数字碳中和特别是在能源领域国家有哪些规划、可以发挥哪些价值?

杨海明:电力生产、输送、配电环节,能源使用环节,5G均可赋能能源领域节能减排。今年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家能源局、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共同印发《能源领域5G应用实施方案》。在方案中明确,以培育能源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为主攻方向,促进以5G为代表的先进信息技术与能源产业融通发展,拓展能源领域5G应用场景,有效提升能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明确,未来3~5年,围绕智能电厂、智能电网、智能煤矿、智能油气、综合能源、智能制造与建造等方面要拓展一批5G典型应用场景,建设一批5G行业专网或虚拟专网,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来源:每经记者 刘春山)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