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永远都在,少年们的故事未完待续……

少年们在夏天发生的故事有多奇妙?

2021年暑期伊始,南方周末在学而思网校的战略支持下共同发起“笔尖上的少年”征文活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们收到了上万份来自全国各地中小学生的投稿作品。有人刚刚走过毕业季,记录下了离别一瞬;有人在陌生的车厢认识了新朋友,诉说着彼此的友情;有人刚从考试分数的失落中回过神,看到路上不停织网的小蜘蛛,找到了面对失败的勇气。

触碰、勇气、告别、怀念……这些在作文中被高频使用的词语,让我们看到了少年对世界的敏锐感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他们学着体会情感,主动探索,寻找与世界相处之道。这些故事之于少年的成长历程,也许只是一瞬。而他们对于善的肯定、对于爱的渴望,终会成为通往下一站精彩的珍贵财富。

那个大人

在不同年龄组提交的作文里,家人毫无疑问是少年笔下出场人物中最重要的角色。以“陪伴”“奉献”为关键词的主题之外,“嫌弃”与“拥抱”,“欢喜”与“遗憾”等丰富的情感也流露在少年们的笔尖,真实地展现着他们对“家”的理解,这也许正是当下很多孩子与家人相处的缩影。

“似乎永远洗不干净的手,布满血丝的眼球似乎要突出眼眶,一身的汗味让我连连后退,好似余华《活着》中的农民。”这是小作者萱萱笔下对于爷爷的第一印象。她毫无伪装地描述初次见面时自己的抗拒,而随着进一步融入爷爷的生活,这样的陌生态度也发生了转变。

不喜欢苦,却因为爷爷的出色手艺爱上酿苦瓜的风味;过惯了大城市快节奏生活,但也总期待着和爷爷一起度过品茶择菜的悠闲时光,这些于细节处流露的情感在萱萱的内心不断滋长,跨越了初次见面的“代沟”,她记录下这些时刻,将这些珍贵的记忆定格在这个夏天。

夏天永远都在,少年们的故事未完待续……

夏天永远都在,少年们的故事未完待续……

家人是教会孩子体会情感、学会表达的关键人物,也是少年们学会记录的开始。尽管仍然缺乏人生经验,但是通过大人们的讲述,他们会从崭新的故事里获得认知与成长的乐趣。

当畅畅和妈妈一起去看京剧《石榴红了》的时候,即便剧情超出了他的理解能力,畅畅依然从母亲的情感流露中体会到新疆大发展之于个人的意义。文艺作品能够传递出来的知识,他一步步通过妈妈的引导去理解。

“曾经的新疆就是这样的一片蛮荒之地,而在那时的上海早已高楼林立,如果尕妹当时没有放弃在上海的工作,或许会过得更好,这也是为什么一开始尕妹的母亲知道真相后百般阻挠。”他喜欢静静地聆听,仿佛从妈妈这里能看到一个新的故事。

孩子们渴望了解大人的世界,年龄并不会阻挡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望,相反,正是因为年轻,他们迫切地希望了解更多,表达更多。

少年“劝学”

“背着书包的孩子们拿着书本席地而坐,安静阅读,不受干扰。”清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张秋博士曾在一趟地铁上捕捉到这样的画面,深受触动。很多人会关心少年对于阅读的兴趣与渴望究竟从何而来,事实上,我们只能从少年的身上寻找答案。

“纵使山花浪漫、秋月笼罩又如何?他已以万万人之上的帝皇沦为监下囚。”古诗文看似艰涩难懂,但当少年读懂其中的人物故事,形成自己的见解,他们会自然将这些思绪融入自己的文章之中——什么是命运?什么是生死?当现实生活中没有直观的例子,他们便会通过阅读,在书本里寻找答案。

实验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史蒂芬▪平克这样描述教育与心智之间的关系,“教育的本质不是给空白大脑灌输了多少抽象的概念陈述,而是它是否能设法捕捉到那些本应该属于我们自己的心智模型,是否能将它们以类比方式应用于新问题的解决。”这也展现了自主选择对孩子形成自我感知与世界观的重要意义。

除了老师与家人的言传身教外,少年的阅读偏好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心智模型”,久而久之,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风格。

夏天永远都在,少年们的故事未完待续……

夏天永远都在,少年们的故事未完待续……

“欲行自然之道,还需探索事物之规律,恰如《庄子·养生主》中所述庖丁,‘所好者,道也,近乎技也。’因其不断探索解牛一事之规律,终至‘可近乎道,艺可通乎神’之境。”宇臻特意选用庖丁解牛的故事,展现了他对“自然之道”的解读。阅读古文的志趣与能力,最终转化成小作者的个人风格,呈现在我们面前。

从“语言的文学”到“文学的语言”,作文教育走过数代人的青春时代,力图走出框架和体裁的束缚,去看见每一位学生的真实与个性。或直白或婉转,或平淡或优美,当更多的少年愿意将阅读的沉淀变成充实自我的营养,形成自我的表达,即便统一命题之下,也能呈现千万个与众不同的少年形象。

与万物相连

“一幅画了树的绘画展现的不是一棵树,而是一棵被观察的树。”少年们对于世界的描绘正如著名艺术批评家约翰▪伯格所说,随着他们对于世界的观察与投入,逐渐带上了个人的情绪与色彩。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土拨鼠,它们呆呆萌萌,一看到人群就害羞地钻进洞里。在骆驼身后,我轻轻地抚摸着它的头,它似乎也想和我打招呼,轻轻点了点头,眨了眨眼睛。”小作者用与小动物平等的视角给予它生动可爱的形象,语言或许并不华丽,但简单真实便足以动人。

而当孩子们获得了理解与共情的能力,他们会通过很小的事物发现道理,找到自我疏解、解决问题的方式。

宁宁因为考试的失落情绪故意破坏路边看到的蜘蛛网时,从一只小蜘蛛身上看到了坚忍不拔的品质。“我本以为它将不会再结网,但是我错了,它依然努力地吐丝、结网,没有一点想放弃的意思。我被这只小蜘蛛震撼了,情不自禁地想到了我自己:一只小小的蜘蛛都懂得遇到挫折不放弃的道理,我难道不也应该懂得吗?”

这种“抵抗逆境”的能力,也许正是通过这些小到可以忽略的细节,被少年们敏锐地捕捉。

先感受而后表达。少年们从体会生活中的平凡时刻开始,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认知。在接触到更广阔的天地后,他们将这些感悟融合到对外界的探索,也融入笔尖的表达。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李洱在寄语中写道:“风格是你成为你的标志。”本次征文活动中,我们以暑假、夏天、自然为触点,遇见了当代少年的精彩面向,在他们的思考与感悟中,我们看到了少年们日渐成长的文字力量。他们情感细腻,也能见微知著。当美好、失落、伤感、希望多种情绪在文章里交织,他们在字里行间努力发声,勇敢地去触碰更大的世界。

“笔尖上的少年”是南方周末联合学而思网校的一次探索——素质教育和写作能否站在一起,激发少年内心对于表达的渴望?我们选择把创作与表达的自由交予他们手中,期望在他们落笔之时,逐渐感受到对时间、语言及自我的掌控。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好奇心、求知欲、创造性思维,少年的每一种特质都需要细心地呵护与培养。但我们相信,在底蕴与素养之上,帮助青少年建立“创造”的能力,发挥他们的个性与长处,将更具长远的意义与价值。

不论年纪,剥离格式的条条框框,我们期望更多的少年心性能被看见、被包容、被接纳,也期待少年们发现生活的真实、事物的本质,穿过重重的噪音,发出自己的声音。

愿未来之少年,依旧能在文字中,找到爱与光亮。

夏天永远都在,少年们的故事未完待续……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