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虽没后悔药,但有近似的替代方案——A/B Test

1

我非常喜欢看一些所谓成功人士的人生经历。

尤其是他们原始资本积累的部分。

王朔说成功人士就是赚了一些钱,然后让煞笔知道的人,我觉得至少有九成的人确实是这样,靠着投机取巧就突然成功了,赢得莫名其妙的。

这部分人爹味还很重,好为人师,成天教你做人,告诉你奋斗的重要性,决口不提自己当初的运气和家里的资本。

我也接触过一部分很明显更“成功”的一些人,也赚到钱了,也有真正的行业影响力,是真正的大佬。

这部分人反而很谦虚,会承认自己的成功是因为风口来了,时代给的上车机会。

这种人,我还是愿意瑞思拜的。

而这部分人里崛起最快的,往往都是销售出身。

销售能够直接给公司带来业绩,带来直接的现金流回款,老板也愿意提拔,这当然是最重要的原因。

但你如果认识一些超级大销售的话,就会发现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其他领导力技能上也都是点满了的。

同样的时间里,销售往往成长的速度更快。

他们成长快是因为这个工作的反馈机制最明确、周期最短。

单子成交还是拒绝,反馈不要太直接。

这种及时反馈会让大部分人放弃。

但也会让小部分人不断去找失败原因,然后反复去纠正、练习、尝试,然后继续。

然后迎来蜕变。

但很多岗位和行为的反馈周期是非常漫长的,在这种长周期下,行为是得不到及时矫正的,没有及时矫正就会南辕北辙,离正确的道路越来越远。

在没有反馈的情况下,你越努力,有可能越走歪。

在战略错误的情况下,战术越正确,越不可能赢。

进步是需要反馈的,如果没有反馈,人类无法获得进步。

没有反馈,你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更不知道自己的劣势在哪里。你不知道向哪里使力,向哪个方向投入时间。

这也是老师存在的必要性,传道授业解惑,这三个功能不够,其实最重要的一个功能是反馈。

正确的反馈,及时的反馈。

2

努力其实是分成两个部分的,一个部分是刻苦训练,一个部分是找有效反馈。

如果方向是对的,有效反馈会让你明确自己努力是有用的、是前途光明的,从而在心态上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在这种情况下,有效反馈是杠杆,能让你加速。

如果方向是错的,有效反馈是会让你知道自己努力是错的,你可以迅速止损,不再投入任何精力。

有些时候你所谓的情怀,只是自己感动自己,是你明知道反馈告诉你不该继续了,你还留恋。

恋的只是自己的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很多产品反馈周期长的原因。

给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买了一款老牌轿车,结果拿到之后三个月就有了另一款更适合我的车,而且价格更便宜。

这个时候由于售后门槛的问题,我实际上大概率会继续原有选择的,而且由于资金的约束,大概率在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会继续在原有的车上投入更多的花费,比如持续的保养。

这个例子在房子上更是如此,价钱越贵的产品,迁移成本越高,沉没成本也越高,厂商或者开发商所接到的反馈周期就越长。

我可能不喜欢你的产品,但因为迁移成本太高了,我会沉默,不会给你反馈。

这个就是为什么快消品给人的气质会更市场化、更接地气以及反应速度更快一些。

因为反馈快,你早上觉得A汽水不好喝,中午就可以买B汽水。

反馈快,容易死得快,但也容易让你进步。

反馈慢,死得也慢,但危机真来了都是大危机,几乎没有办法拯救。

快消品的价格是几块钱,互联网的产品是不要钱,所以互联网用户更没有任何忠诚度、心理负担和沉没成本,发现你不好用了,马上就掉转枪口转向友商。

当年MySpace的失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西方新闻业的扛把子默多克掌控了大量的传统纸媒巨头,在做MySpace的时候却不太注重用户体验。

如果你还对这款产品有印象的话,你大概率还会记得只要打开其他人的myspace主页,音乐便会自动播放。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这一点极其奇葩。

因为每个人的音乐审美不一样,喜欢古典音乐的人点开了一个喜欢凤凰传奇的朋友的页面,广场舞音乐不请自来,对这个用户来说,这个体验就过于糟糕了。

当然反过来可能也是这样,我就是一个很喜欢凤凰传奇的人。

用户不喜欢会和你说为什么不喜欢吗?

不会的,他直接就去用FACEBOOK了。

等默老师发现他的产品慢慢地被人大规模唾弃的时候,已经无药可救了。

而荒谬的是,互联网其实是最容易有反馈的行业。

互联网产品本身就是由很多数据构成的,而数据化和智能化的反馈机制是更容易搭建的、且周期性更短的。

所以互联网企业的快,应该是用数据反馈去快速迭代。

3

反馈重要,及时反馈、有效反馈重要,那问题来了。

怎么才能找到真正的反馈呢。

我再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之前字节的杨老师讲过的,因为太典型了,我再复述一遍。

在2016年左右,有一家互联网外企做的产品是PC端的新闻推荐。

他们有个部门是做数据优化的,其中一个重要的KPI是提高新闻推荐质量。

质量这个东西吧,很容易把握不住,你说家长里短的本地新闻,质量就不好吗?

可能有人可能就好这一口,觉得这种新闻质量就很高。

他们采用的标准是用户使用时长,平均用户使用时长越高,KPI就越高。这个部门的KPI每年都超额完成,结果没过几年这个部门就被裁掉了。

时长确实是在涨,不假,没有水分。

但时长增长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用户体验变好了、全体用户看的时间更长了;

还有一种可能是忠实用户继续留下来了,但他们也并没有延长自己的使用时长,而一些原本不怎么用的用户觉得这个产品不好,就走了。

这些用户走了以后,因为人数少了,分母变小了,平均时长就变长了。

虽然使用时长在增加,但这个产品的用户数量在持续下滑。

讲个恐怖故事:产品越不好,部门KPI越高。

回到最初的时候,当领导和你说用户时长是一个可以反馈这款APP推送质量的标尺的时候,你会不会也觉得没有任何问题,但现实就是这个反馈机制是错的,大错特错,南辕北辙。

当车真的走向北方的时候,你身在其中是不会觉得自己是错的,你就是觉得车子在向南走。

反馈标准和反馈机制谁来定?谁来有权决定这个产品的好坏?是老司机还是老师傅?

当下这个时代,把老司机、老师傅的经验和判断当成反馈的标尺,是很容易翻车的。

因为市场大,变化也快,过往的经验很大可能是用不上的。

4

最理想的反馈机制其实是吃后悔药。

你做了一波操作A,发现卵用没有,效果不好,一颗后悔药下肚,启动时间机器。

再试一下B操作,B操作相对更好,效果拉满了,可以可以。丝毫不影响窗口期,因为时间重新计算。

可惜,这个世界上现在还没有这样的黑科技。

倒是有近似的替代方案,做A/B测试。

当你想做个活动、做个产品甚至是给产品取个名字,只要是做选择,就把人群和产品分成A、B两组,随机给流量测试哪种效果更好。

只改一个变量,其他变量不变。

这看起来是更为“理性”的反馈,时效性高、周期短以及明明白白。

对,最重要的是,明明白白,尤其是对“上”的明明白白。

你把测试结果给老板看,哪怕老板再有什么神奇想法和奇葩思路,都会对这个测试结果心悦臣服坦然接受。

在决策和选择上,人是不靠谱的,人先天就会有偏见和审美上的偏狭。相比人,A/B测试这种数据反馈是冷冰冰的,没有偏见的。

但这种纯数据反馈真的是万能的吗?

恐怕也未必。

由于数据和人性之间总会有一些偏差,过于相信这种冷冰冰的答案可能也会犯错。

要多留一手,要搞组合,数据驱动+人的决策,A/B测试完了再加点人的意见。

5

好反馈,治内卷。

什么是内卷,不是单纯的竞争激励就是内卷。

而是因为竞争激烈了,大家开始拼表面功夫了,拼无用功了,下班了不走假加班,为了向上交差重复造轮,搞得所有人实际的ROI都降低了。

很多项目,钱也烧了,班也加了,最后过了一年半载了,发现没卵用,公司也倒闭了,加班狗也没有学到技术和经验。

治疗内卷,就是要提高ROI。

在部门leader拍脑门决定要做项目A之前,先用A/B测试来验一下效果,先小规模去试,确认是最优的方案再投入资源。

ROI提高了,部门业绩也上升了,公司赚钱了,大家奖金和成就感就有了。

卷吗,不卷,良心竞争。

即使放在整个公司层面,A/B测试仍然是对抗“卷”的法宝。

互联网公司习惯搞赛马,一个项目交给几个团队一起搞,部门互相PK,谁跑出来算谁。

巨头可以这么搞,无所谓,他们资源多,错过窗口也无所谓,有老本可以吃。中小公司还是不要照猫画虎,减少重复造轮子,能A/B测试就先测一下。

A/B测试有点像什么呢,就是人在爬山的时候遇到很多级的台阶。你每一爬一级就算一下自己迈左脚还是右脚更踩得猛,看起来你是在消耗时间,但其实不是,因为你踩得很稳,这个测试也可能只消耗你0.00000001S,你既稳还没有错过窗口期。

但你的竞争对手呢,可能每一步都是拍脑袋,是每一步都更快一点,但每一步都是靠运气。有可能前面运气都不错,马上就要登顶了,踩空了。

6

一些互联网公司称为巨头,是因为他们个头大,也是因为他们在参与整个互联网的基建。

电商平台做出了公有云和移动支付,减少了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也让其他电商平台在基建上得以崛起。

同样,技术牛X的互联网巨头同样可以输出自己的技术能力,成为整个互联网生态里的底层设施和基建。

在当下这几个互联网巨头里,字节跳动被公认为重视数据驱动的大厂,今日头条和抖音不仅仅是算法产品,也是数据驱动下的产物。

字节旗下的火山引擎就是把字节的同款技术拿出来,卖给企业客户。

互联网公司擅长引流,火山引擎推出的“火种计划”向1000家小微企业免费开放多款技术产品,这里面就有A/B测试。

当然了,商业的就是商业的,天下哪有真正免费的午餐呢。

如果你觉得超级流量主字节是为了图银子做这事,那么你格局小了。

作为一家人数超过十万人的组织,字节有大公司病。

这个没有办法,人一多幺蛾子就容易多,效率降低,战斗力下降。一个组织到了一个阶段一定是会有瓶颈的,这个无所谓。

对于一家以技术见长的公司,其他都可以磨损和消耗,但技术一定要保持牛X的状态,否则就会被友商吊打。

怎么保持战斗力,让技术中台出去,去做乙方,去接客。

你在内部做得不好,同事会给你面子,你要是当乙方做不好,甲方会锤死你。

甲方会更挑剔,活不好就会被埋汰,被嫌弃,倒逼自己的技术保持一个高水准的状态。

这是字节的阳谋。

练兵,还能做些有价值的事,挺好,赢麻了。

作为中小企业,还等什么呢,薅羊毛,蹭补贴,技术普惠掉下来要接着,不蹭白不蹭。

这是一次短平快的尝试,应该要动起来了。

哪怕证明不适合自己,也是一次有效的尝试。

证伪,同样具有价值。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