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阑夕作者:阑夕
Snapchat的市值目前不到1000亿美金,相当于Facebook的1/10。
以这个差距而言,很难想象Facebook曾经多么恐惧于Snapchat的崛起,在试图求购却遭拒绝之后,Facebook连续做了4款和Snapchat大同小异的产品,表现得就像一只被惊吓到毛发竖立的猫科动物。
虽然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真正威胁Facebook的,是来自中国的TikTok,但在遥远的五年前,Facebook所看到的的近距离事实,是Snapchat在用户规模只有Facebook的1/15的时候,每天的视频播放量就和Facebook几乎相差无几了。
作出应激反应的扎克伯格在Facebook内部成立了一个「年轻人团队」,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搞清楚为什么Facebook在年轻人那里丧失了吸引力,而那些转投Snapchat的用户则纷纷表示,他们不愿意和自己的父母使用相同的社交平台,那样太土了。
严格来说,Facebook并没有亲手击退Snapchat的挑战——否则TikTok就不会在年轻人市场重演历史——来自资本运作的代理人战争帮助Facebook守住了基本盘:通过收购而来的Instagram进行像素级复刻,把关系链留在了产品矩阵的体系内,年轻用户的确是在流失,但是只要他们是从Facebook流失到Instagram,这种左手换右手的流失就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有几家投行最近给Instagram的拆分估值是2500亿美元,顶得上Facebook的1/4,真不算贵。
社交产品的代际焦虑,是永存于这条赛道上的机会窗口,就像脱胎于常青藤大学的Facebook始终都在担心自己「过气」,中文互联网每隔几年也会诞生一批社交新贵,在腾讯的森严壁垒里找寻这个帝国的阿喀琉斯之踵,故事同样精彩非凡。
Soul的诞生,源于创始人张璐的个人感悟:市面上缺少一款可以让用户无压力地自由表达、发布生活日常和感受,并收到即时、有质量的共鸣的产品。
后来几乎所有的新生社交产品——包括上面提到的以阅后即焚著称的Snapchat——都会带有一种「反压力」的开发主张,直指基于熟人网络的社交模式存在不良体验:它和用户在现实世界里的人际关系裹挟不清,以致于用户需要斟词酌句的分享表达,唯恐酿成社会性死亡的后果。
△我在微博,我在朋友圈,表情包
最重要的是,从陌生人社交到熟人社交的链路是不可逆的,已经认识多年的好友不可能重新回到素未谋面的状态,已经沉淀了关系链的社交产品也很难贸然引入陌生人流量徒增不可控的风险。
如果说「摇一摇」和「附近的人」对于微信的冷启动时期确实有着苦劳,但是时至今日,它的价值已经和鸡肋无异,除了在某些低线城市的约炮帖里还能看到这两个按钮的出现,微信甚至在青少年模式里关闭了它们的访问权。
而在腾讯的棋盘里,微信不可取悦的市场,是由QQ来接盘的,就像Facebook和Instagram的分工关系,「年轻人不用微信都用QQ」对于腾讯而言,同样是一个全然不亏的结果,QQ日趋花哨的功能迭代,也能看得出来是向年轻人无限妥协。
这是一个看起来相当完美的交接流程,学生们使用QQ结识朋友,走上社会、进入职场之后再逐渐切换到微信,腾讯永远是旱涝保收的赢家。这种相对从容的安排,甚至催生了一个不太好笑的段子:腾讯内部最担忧的竞争对手,是小天才电话手表,因为人家是从娃娃就开始抓住了,有机会从源头颠覆掉腾讯的社交版图。
小天才电话手表究竟有多大影响尚且看不出来,不过一众社交新贵确实是死伤遍地,直接杀向即时通讯这片腹地的产品大多气候难成,能够活成生路的基本上都套上了兴趣社交的外壳。
究其因果,无非是传统即时通讯类型的产品距离网络效应最近,进来重构用户的联系簿不啻于虎口拔牙,需要面临微信+QQ(职场+校园)的双重压力,这么多年来硕果仅存的陌陌,也面临着股价一年不如一年的走势,而陌陌这种陌生人社交的尴尬在于,当用户在上面匹配到了好友,他们之间的关系从陌生转为熟悉之后,必然会说出「我们加个微信吧」这句话,平添嫁衣。
只是,裂纹总在不经意间悄然浮现。
根据腾讯的财报披露,QQ的MAU已经连续四个季度下跌,过去一年同比累计少了足足一个亿的活跃用户,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据。
考虑到微信的MAU增长依然高于QQ的MAU流失,所以我们可以大致判断的是,腾讯社交帝国的交接棒后半程或许并没有出现问题,真正的缺口在于前半段,也就是所谓的「Z世代」开始移情别恋了。
「Z世代」泛指的是1995年之后出生的人群,在中国,「Z世代」的用户总量超过3亿,可以占到整体社交用户的37%,以兴趣社交为切入点的产品,普遍都是瞄准了这个庞大的年轻市场。
Soul的DAU已达千万量级,同比增长94.4%,其中73.9%的DAU是Z世代。从2020年7月开始至今,Soul每月的MAU用户增长速度,平均保持在105%以上。
Soul在一级市场已然估值不菲,这和当年的Snapchat很像:用户规模不大,但是以有限的规模贡献了远超市场平均值的粘性,这才构成了持续吸引用户进驻的飞轮。5月11日,Soul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招股书,申请以SSR为交易代码在纳斯达克上市。Soul在更新定价区间后收到了非常好的市场反馈,但是由于公司有其他资本运作的考虑,所以决定先暂停IPO进程,这一决定也得到了Soul大股东腾讯的支持。
Soul在暂停上市的公告中也提到,“(公司)将迎来期待中的增长,我们将让更多人使用到我们的产品,将善意,温暖和真实传递给更多的Souler。”
根据Soul的公布数据,Soul 的日均DAU打开次数为24次,为行业最高,且日均DAU使用时长在40-50分钟。89.1%的MAU会参与到发帖,评论或私聊等与他人的深度互动中,57.1%的DAU发送私聊消息,且平均每天发送62条点对点的消息。用户在Soul里分享的动态,鲜有石沉大海的孤寂。
事实上,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在中国主要的社交移动及相关平台中,Soul月活跃用户自2019年1月持续呈现高速增长趋势,至2021年2月增长速度达+197%,成为行业第一。在这样的增长趋势下,Soul 依旧保持了令人惊讶的高粘性和活跃度。
这是在巨头的眼皮底下悄然长出的物种。
潘乱在谈及一款产品在社交和社区两种属性上的区别时说了一个「遮挡头像」的判断方案:遮了头像你还想用的是社区,不想用的就是社交。
这个二分法的潜台词是头像是否构成核心的产品价值,比如QQ或是陌陌这样的产品,没有头像几乎就寸步难行了,而在B站或是小红书,内容的生产和消费才是重点,用户的头像倒是次要的。
有趣的是,Soul似乎没有办法这么来定性,或者说,古典互联网的分析框架,不太适用于它。
Soul的英文直译是「灵魂」,用在社交产品的命名上,显然有「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的寓意,所以Soul的设计和大多数同行都不一样:它不鼓励、甚至不允许用户上传真实照片,所有用户只能在产品提供的捏脸数据库里,搭配出一个虚拟的动漫头像。
这个操作,就很不社交。
但是在Soul的价值光谱里,头像也是社交压力的一部分,或者说一个事实在于,这个世界上并没有那么多颜值高于及格线的人,真实的头像会迅速带来阶级的划分,并最终演变成一个以颜值为社交资产的交易市场,这个事情,陌陌和探探都做了,没有必要再多一个新入场的玩家。
那么就此要说Soul是社区类的产品,则更为勉强,虽然Soul有着基本的公共广场和频道分类,但其平台信息远远没有结构化,信息生产和消费,也都会向关系链的建立方向引导,当两名用户之间的聊天变得频繁起来,他们相互都会点亮对方的「Soulmate」徽章。
在Soul没有看到太多其他产品的影子,唯一有一些共通之处的可能是字节跳动。
其实字节跳动也有自己的社交发展计划,多闪和飞书在两大场景都向微信系发起了攻势,过度紧张的腾讯,则多次就这些产品抓取用户的微信数据发起诉讼,就这么僵持了好几年。
字节跳动比较令人推崇的在于其弯道超车的能力:今日头条并非是以媒体的产品形态终结了媒体时代,而是由算法驱动的推荐引擎取代了各大新闻门户的总编辑,然后把百度的广告收入增长吃掉了一大半,而抖音在短视频行业狂奔多年之后,突然宣称它要构建一个视频版的朋友圈,要让微信的用户到抖音来发更新潮的朋友圈,这些都属于字节跳动的典型风格,它会在相邻的车道取得优势之后强势变道过来,山雨欲来,黑云压寨。
所以Soul才有了它的独特设计,头像的去真实化,是为了避免数据干扰——比如一个长得漂亮的用户可以获得非常高的互动量,但她本身的社交价值却并不一定有着同等的比值——接着每个用户都要完成一份灵魂测试,让产品和算法来塑造他/她的人格,最后才能进行社交行为。
确实是字节跳动一直以来都在做的事情,只是字节跳动的目的在于根据用户画像匹配不同的内容供给,而Soul把供给端变成了其他用户,就像它留在开屏上的一句文案所言:「跟随灵魂找到你」。
由此理解Soul作为社交新贵阵营里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它依然是在和未来的年轻人市场对赌,赌的是基于内在的表达和交流,可以抗衡那些基于性和荷尔蒙的社交欲望,年轻人也需要一个远离现实空间的数字城邦,去结识一些我们在「头号玩家」这部电影里所看到的情感。
毕竟,互联网大概真的不需要更多的约炮神器了。
国金证券出过一份调查报告,针对的是「Z世代」的群体性孤独,以及怎样无意识的形成封闭文化圈:
「中年人很难理解这一代年轻人的孤独,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家庭,同学或同事关系比较淡薄,更不存在街坊邻里关系,他们是原子化的个体,却过重的背负上了焦虑,同时智能设备的普及,又让他们有了随时随地浸入虚拟生活的能力,并形成了自我意识强烈的独特语言体系。」
上面这张图,是国金证券在问卷表里收到的高频新词,除了赫然在列的Soul之外,其他的可能也都是除了年轻人以外的群体颇为费解的概念,包括语C(语言Cosplay)、Pia戏(声音扮演)、PARO(同人创作)等等,都是为了塑造一种虚拟的人设,在放飞的社交里寻找对味的同伴。
这是一片庞大到无处安放的精神家园。
事后来看,成功的泛社交产品,没有一个不是解决了身份认同的,无论是B站的答题还是知乎的谢邀,从QQ的扩列养火到Soul的灵魂测试,用户的舒适圈始终建立在一种足够安全且具有弹性的环境里,用国金证券的总结来说,就是「陪伴是这届年轻人社交的出发点,而兴趣是标签产生联结因素,它的重要性只有在互相磨合的过程中才会体现出来。」
只能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缘,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更替,才解释了为什么网络效应如此之强的社交行业仍然每隔几年就会冒出几匹黑马,铁打的平台,流水的用户,我们或许会集中在一个覆盖率最高的产品里保持联系,但是人类为了排遣孤独而点燃的火苗,是永远不会熄灭的。
打开Soul的首页,可以看到一个由许多星系组成的宇宙,每一颗恒星都是一个在线用户,它们闪烁并转动着,就像一盏盏灯火,等着靠近的光亮。
这让我想起皮克斯去年广受好评的动画电影「心灵奇旅」(Soul),当一个个的灵魂在发现了自己所热爱的事物之后,也是这么星星点点的飞向地球,每一个人,都光芒四射。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