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芯片行业都被被定义为技术门槛高,产品周期长、回报周期长的行业,具有典型的成本前置、收益后置的行业规律。纵观国内外,没有哪家芯片企业可以跨越时间的维度实现弯道超车,甚至现在的很多巨头企业都曾在漫长的发展岁月中经历过生死时刻。几乎所有的芯片行业从业者都明白芯片事业是一场马拉松,赛程很长,没有足够的耐力和耐心是无法达成目标的。
GPU王者英伟达当初“百亿豪赌”押注CUDA,向死而生,方成就如今的风光无限;三星电子自1974年进入内存领域,历经13年的亏损才最终实现盈利;半导体行业老大英特尔1968年成立后一度亏损濒死,后因成功押注微处理器起死回生,才造就了今天的辉煌。
虽然前路艰辛,但我们看到国内不少创企入局到芯片这个领域努力开拓一片新天地。可以说,“技术立命”在芯片行业是不容置疑的,那么技术创新是必须的,而技术创新背后又离不开研发投入的支持。
一个领域的崛起是需要海量资金支持的,芯片行业尤其如此。GPU创业公司壁仞科技一年多的融资为47亿人民币;中芯南方2020年的融资约157.8亿人民币;云端AI芯片创企燧原科技2021 年开年第一笔融资就高达18 亿人民币。企查查数据显示,2020年,芯片半导体发生投融资事件458起,拿到融资的企业共计392家,总融资金额高达1097.69亿元。
在半导体行业,海量资金主要用以支撑高昂的研发费用投入。2020年,AI芯片创业公司寒武纪(135.40 +0.45%,诊股)因为研发投入了7.6亿元,而被投资者质疑投入太大。相比其4.5亿元的营收来说,这个数字确实很大。但其实从过去到现在,从大公司到小公司,芯片行业的规律和特性就是如此,没有投入就没有复杂芯片的明天。事实是,国内的研发投入对比国际巨头还远远不够。想要追赶,就需拿钱换时间,拿技术抢市场。正如魏少军教授在ICCAD 2020演讲中所提到的:“集成电路产业不是露在地面的金矿,需要长期的耕耘,也需要包括资本来不断浇水呵护。”
从诞生、推出新品到科创板上市,寒武纪一路走来备受关注,先后获得多家大型机构投资,并于国内知名公司开展深度合作。
但在当下,无论是AI行业还是AI芯片行业,都处在发展初级阶段,底层硬件的自主创新离不开持续研发投入,同时规模化应用的普及尚需时日。
计算芯片新领域的开拓是长周期的,国内外芯片行业巨头在开拓新型业务时,都是通过长期、密集的投入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长期的积累才能换来丰厚的回报。寒武纪面临着巨头的竞争,必须要通过持续研发投入来全面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才能取得显著的市场份额。
寒武纪CEO陈天石在业绩说明会上也表示:作为一家成立仅5年的创业公司,寒武纪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寒武纪期望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实现收入的跨越式增长和高水平盈利,从而更好地回馈投资者;而不是通过在短期收缩研发投入,牺牲长期竞争机会来获得现阶段的小规模盈利。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