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居民疾病谱变迁,中国慢病防控应如何补短板?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我国居民疾病谱发生了重要变化,国家卫健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在谈及最近的一次全国疾病监测时表示:“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慢阻肺、癌症等慢性非传染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近7成。”

关注居民疾病谱变迁,中国慢病防控应如何补短板?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非传染性疾病死亡人数占比从2000年的60.8%增加到2019年的73.6%。全球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最大威胁已经从急性病和传染性疾病转移到慢性病和退行性疾病,这也是世界各国公共卫生体系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追根溯源,这些与慢性病有关的健康风险,也往往与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但慢性病管理、生活方式干预等仍是当前公共卫生体系亟待补足的短板。

全球疾病谱30年大变化

疾病谱是指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时期的发病率与死亡率,现在主要死亡原因与三十年前大有不同。从世界范围来看,伴随着生存环境、饮食结构、生活方式以及医疗技术的巨变,人类的疾病谱早已今非昔比。

《柳叶刀》曾发表文章指出,在1990年,全世界人口主要死亡原因Top10是新生儿疾病、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6种急性感染病和4种传染病;而2019年,心脑血管病、中风、慢阻肺等慢性病造成的死亡原因已经大幅上升,在中国,人口致死和生命损失疾病谱前五名也全部为慢性病。

2015年~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癌症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开展了新一轮的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近6亿人口,现场调查人数超过60万,根据监测结果编写形成《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报告》显示,我国居民体格发育与营养不足问题持续改善,城乡差异逐步缩小,居民健康意识逐步增强,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逐年下降,但慢病防控工作仍面临巨大的挑战。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和行为危险因素流行对慢病发病的影响,导致我国国慢性病患者基数仍将不断扩大。

关注居民疾病谱变迁,中国慢病防控应如何补短板?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成人中已经有超过一半的人超重或肥胖,成年居民(≥18岁)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这个数字在全球是第一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疾病分类,肥胖本身就是一种疾病。同时,超重和肥胖与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及一部分肿瘤)之间联系紧密,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危险因素。因此,在做好慢病防控的过程中,须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政府、家庭、社区和企业协力合作,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包括肥胖在内的慢病防治政策执行的社会环境。

慢病管理需要商保参与

慢病负担日益沉重,也让传统的医疗保险制度面临着巨大的支付和管理危机。作为消耗医疗资源最严重的人群,如何去管理好慢病病人是全世界的难题,但这也意味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虽然看似有数亿人群的庞大市场,但是慢病管理市场却难以有效切入,迫切需要找到适宜的发展路径。

目前,中国整个医疗体系几乎是为急性疾病和重症所设置,并没有足够的空间留给慢病人群。参照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围绕慢病管理的创业已经热闹十余年了,商业模式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支付方明确来自商业保险,而中国市场近年来才刚刚起步,仍处于最初的模式探索阶段。

如今,慢病管理及慢病防治已上升为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相关政策呼吁坚持医防协同,推动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并鼓励健康管理结合商业保险模式来缓解医保负担。但是,由于中美两国在政策法规、市场环境上存在的较大差异,中国的慢病管理模式并不能完全照搬美国模式。

2019年末,银保监会出台的新版《健康保险管理办法》,明确将健康管理服务成本在健康保险产品中的占比从10%提升至20%。鼓励保险公司定位从提供单纯的风险保障型产品向健康管理方案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角色转变,这意味着商业保险在未来将有可能把更多资源倾向慢病管理。

在政策东风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开始涌入健康管理赛道,切入高频且刚需的慢病管理场景。但需要注意的是,慢病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高的服务,还要持续探索优化适合实际、适合中国人群的慢病筛查干预的适宜技术和管理模式,推动建立起慢病管理的长效机制。

关注居民疾病谱变迁,中国慢病防控应如何补短板?

近日,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在最新出版的“2021中国自然指数”(Nature Index China)增刊中,关注到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慢性病问题,一篇题为《慢病管理的数字化未来》文章提到了中国数字健康的头部企业——妙健康,正在通过人工智能为公众提供个性化的慢病管理解决方案,或许可以为行业未来提供一个“参考答案”。

科技引领慢病管理未来

如何补足中国慢病防控的短板?作为国内领先的数字化精准健康管理平台,妙健康为行业做出了表率。从2014年开始,该公司就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的慢病管理探索出适宜国情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并进行了前瞻性的布局。通过AI、物联网等数字化手段对慢病管理全流程升级,妙健康推出了包含“AI+人工、线上+线下”服务的慢病管理新模式。

具体来说,妙健康基于健康管理科技能力,从数据采集到健康风险分析,再到智能干预,可以更加高效地将服务匹配给所需要的用户。同时,针对不同风险的用户,采用“AI健康管理师+人工专业服务团队”的方式提供不同程度的干预和管理,线下还引入了加拿大健康管理中心的服务。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妙健康还将慢病管理和商业健康险进行有机结合,弥补普通居民医保的保障不足,从个体慢病管理服务延伸出去,实现依托互联网医院与现有医疗服务、医保及商保支付体系的深度融合,并在全国多地规模化复制落地。

例如,与河北邢台政府共同打造的“数字健康邢台2030”就是其中典型范本,通过在邢台当地落户加拿大健康管理中心,构建了以健康为中心的数字化健康管理体系。而妙健康的数字化慢病管理模式,不仅布局了线上、线下全流程场景,还可以为患者提供慢病复诊、购药、报销以及慢病数据管理等服务,实现了对慢病患者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关注居民疾病谱变迁,中国慢病防控应如何补短板?

从妙健康的实践案例来看,其提供的数字化慢病管理服务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针对100万用户进行为期一年的数据跟踪分析显示,全年接受健康管理的参与者平均每天睡眠增加35分钟,步数增加1.7倍,体重减轻约1.5公斤。妙健康基于数字化慢病管理路径升级的“数字疗法”(DTx),在糖尿病、高血压等适应症预防方面得到了临床有效性的验证,并于近期通过了国际数字疗法联盟(DTA)的认证,未来将会和保险场景紧密结合,为数字医疗商业化支付提供更多可能性。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细化了新时期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任务。健康中国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抓好落实,以全方位全生命期的健康体系守护人民群众健康。妙健康顺应了中国整体医疗健康行业走向数字化的大趋势,提前对慢病管理的关注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闭环的布局,得到了政府、企业和保险机构的认可,成为了行业的领跑者。期望在未来,中国能有更多这样的慢病管理创新典型案例和优秀企业涌现出来,让数字医疗健康服务的价值持续得到验证,可以给社会带来减轻疾病负担的作用。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