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百辉:躺平时代“自战略自设计自组织自管理自运行自品牌自媒体自盈利自增长”九自生态赋能系统

最近最红三个词,一个叫做“躺平”,一个叫“内卷”,另一个叫做“土猪拱城市的白菜”,无论哪种状态,当回到现实的生活当中来,我们真正的寻求是每个阶段的成长,而成长的意义才是最根本的意义。

我们都一起经历了2020,直到今天为止,全球还不能恢复正常的生活,甚至未来一段时间可能都不能恢复。此时,你会发现,如果用原有的方式和理解来面对你的生存,只关注保护自己的利益,只能加大问题不能解决问题。

罗百辉:躺平时代“自战略自设计自组织自管理自运行自品牌自媒体自盈利自增长”九自生态赋能系统

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意识,新的世界观、新的方式来重构我们的自组织和自运行。

数字化催生躺平时代,

重新定义自组织管理

数字技术让组织管理的最重要的一些命题改变。组织管理要回答4个最重要的关系:个人跟目标的关系;个人跟组织的关系;组织跟环境的关系;组织跟变化的关系。

在过去的工业时代,要求个人一定要对目标做贡献,如果个人不能服从目标,组织就淘汰你。组织管理的核心命题就是:个人必须对组织目标做贡献。在个人跟组织的关系当中,也要求个人要完全服从组织。而在组织跟环境和组织跟变化的关系中,过去组织可以控制,可以自己设一个环境,有能力去超越变化。

罗百辉:躺平时代“自战略自设计自组织自管理自运行自品牌自媒体自盈利自增长”九自生态赋能系统

但今天,组织跟外部、跟环境的关系,组织自己不能控制了,因为环境变得非常不稳定,变化变得不可预测,它已经超越组织本身。而个人跟目标、跟组织的关系,也有了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组织不仅仅完成自己的目标,还必须得照顾个人。如果组织不照顾个人的目标,强个体可能就不会来。

我们过去的人一直不肯躺,一直奋斗,认为这才是一个正常的个人状态。而未来的个体一定是意识到自己的身心变化,一定会关注到他的生活和他对世界的认知,他不会一辈子都在组织里面拼命地干,他也不甘于在一个组织当中平庸。他感受的幸福,一方面组织可以给他,另外一方面自己创造。所以,一定是一个自由的自我选择的状态,如果你不能接受,你真的就找不到人。

发生了这些变化之后,在组织管理当中要关注的基本概念是什么?怎么去重构个人跟组织之间的价值?在无限连接的数字化空间当中组织的价值到底是什么?组织跟合作伙伴之间、跟顾客之间、跟未来创造的新的可能性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是我们要回答的问题。

罗百辉:躺平时代“自战略自设计自组织自管理自运行自品牌自媒体自盈利自增长”九自生态赋能系统

数字技术背景下自生态赋能系统

过去我们通过命令链把信息传递下去,再通过管控的方法,让每个人的目标和行为都跟组织目标保持一致,通过良好的人际互动,让大家感受到组织的温度,用这三个方法把整个

组织体系联系起来。过去组织管理的三个关键词是:命令、管控、人际。

罗百辉:躺平时代“自战略自设计自组织自管理自运行自品牌自媒体自盈利自增长”九自生态赋能系统

谈到数字化未来,未来经济蓝图研究院院长、智库专家罗百辉认为,数字化时代的自生态自组织价值重构的关键要素包括:自意识、自战略、自组织、自设计、自赋能、自驱动、自运行、自品牌、自媒体、自管理、自躺平、自盈利、自增长,这有赖于赋能、共生和协同的精神。

赋能:“赋能场景高低”呈现出不同的组织管理状态;

共生:“数字生态共同体”,共生创造价值;

协同:组织内外部的协同效率,也就是整体效率最大化。

陈春花老师讲到,自组织必须要有三个最重要的呈现:

1.它必须要有成效;

2.它必须要有灵魂,它不能只是赚钱;

3.它必须要有意义,让组织跟人实现价值的连同;

在躺平时代背景下,组织管理需要有5个根本性的改变:

1.躺平赋能的新工作场景

原有的组织特点,是一个管控的概念。组织管理的第一个原理叫做组织的发展,一个正式组织的发展,一定是约束的,而健康人的个性是自由,两者之间天然冲突。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健康的个性发展和正式组织的责任约束之间找到一条可解决之路。

数字技术给了我们帮助。原因在于正式的组织概念当中,主要讨论的是角色与分工、权利与责任。在组织里面根本没有人,只有角色,你要做的是胜任这个角色。

但是为什么从数字化开始管控到赋能变得非常好,这是因为可以给你很多角色。前两天有一个年轻人问我,部门管理岗位非常少,怎么能够留得住人,我说那非常容易,设置各种首席他就不会走,因为他感觉自己很重要。这就是赋能。

很多董事长或者总经理认为赋能就是教你。但真正的赋能是给机会、角色、岗位。从管控到赋能,互联网的技术给了我们最多的可能性是给了很多的机会,有了这些机会之后,我们会有很强的身份认同。

当我们讨论赋能工作场景是,最主要讨论的是,你给他机会,给他资源,更重要的是你得让他成功,这个就叫赋能的工作场景。

2.平台化管理素质能力模型

罗百辉:躺平时代“自战略自设计自组织自管理自运行自品牌自媒体自盈利自增长”九自生态赋能系统

什么情况下用科层制?什么情况下用平台化?如果你需要有规模、有竞争力、有稳定可靠的品质。我们所有的组织结构是支撑业务,所以如果你的业务依然要规模的,依然要成本、竞争力和品质保障,科层制依然是最好的选择。

今天为什么讨论平台?是因为外部的不确定性,有各种变化和挑战的冲击,我们必须得有一个组织来统合不确定性变化和冲击。把不确定性变化和多样性统合在一起,保持灵活性的方法是平台。平台化最主要解决的是灵活性,然后是整体性和内部复杂性,做简化。

你不一定是一个平台型的组织,但是你必须得有能力做平台化的管理。今天所有的企业都得处理复杂性。

3.全球价值链的共生架构

企业已有的能力决定了它的局限性。一个企业的能力,最主要的是看它的价值活动能不能跟上顾客价值的变化。今天为什么必须是从分工到协同共生,原因就在于我们所有的顾客都变成数字行为的顾客。

当你转向数字行为的顾客的时候,很重要的一个调整是能不能让你的价值活动真正跟上变化。而这个价值活动本身的改变,要求你去打破局限。

这里举一个“美的全价值链的共生架构”的例子,美的逐步从内部的能力慢慢转向全价格链的能力。1.0时代,主要驱动业务IT转型;2015-2016,驱动制造效率;2016-2017,驱动制造跟销售的协同;2017-2018,整个业务链全部数字化驱动;2019年-今天,端到端的全价值链的协同效率。美的数字化转型真正得到的价值是,让全价值链协同共生,从供应商到销售端,大家变成是完全一致的概念。

4.乐园主义生态系统,重视员工企业共享价值

过去的组织管理中,只有一个目标,就是绩效,整个工业时代基本就是沿着这个逻辑,但今天我们必须完成另一件事情——让人在组织中有意义。他不愿意成为组织当中的一个螺丝钉,只为组织绩效去做努力,他必须感受到个人的意义。感受个人的意义,需要你从胜任力到创造力的调整。

这个部分的调整,是我们怎么能够提供机会平台,让员工能够真正发挥创造力,展示他的力量,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要求,而不仅仅是胜任。

很多时候会发现企业比较在意企业的价值定位,但没有去在意员工的价值定位。没有办法让他真正感受到在组织中自成长的乐趣。乐园主义生态系统顶层设计,商业模式、盈利模式、自运营、自管理、财富自增长、自分配、共创主义、乐园主义、躺平等等。

员工跟企业之间的关系,不仅是经济契约劳动合同,还有两个很有意思的契约,一个叫社会契约,一个叫心理契约。

5.唯有智库融合咨询,可面向未来新经济

“智库已经是生产力要素,通过智库创造知识和创造价值变得更重要。知识不再仅是名词,也是个动词,你只有不断地去创造,才会有价值。”在罗百辉看来,唯有智库融合咨询,可面向未来新经济。自组织自学习必然是一个选择,只有通过自组织自学习,才可以真正发挥整个自组织系统拥有知识的搜商能力。

《自组织系统》

发展中国特色的共创主义咨询事业,为政府决策、企业自组织生态赋能服务!

《咨询的力量》

改善一个企业,就改变了一群人的命运

提升一个行业,就为世界创造一份价值

《智库的力量》

让每位咨询师成为专家,

让每位企业家成为咨询师!

让每个行业和企业内部咨询师崛起!

《资本的力量》

文化赋能+创新引领+上市助推

在创新中拔高,在拔高中创新!

《服务的力量》

“为人民服务、创造全息领导力价值”是最好的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不想躺平,就来共赢,不想内卷,就来共创!

新经济新战略新增长时代“十四五”规划政府咨询重点

从今年开始,中国将迎来新的经济增长景气周期。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中国经济调整已经到位。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有“4万亿”投资,把经济从衰退拉回增长。但从2012年开始,政策和经济周期都进入调整阶段,政策上后来出台的“三去一降一补”(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一轮调整中,北方地区的去产能做得特别到位,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我国今天看到的南北差距扩大现象的最主要原因。过去,北方地区人均收入超过南方,2016年之后才低于南方,最重要的还是去产能让北方地区过快地去工业化。好处是为新经济让出了一条路,淘汰落后产能、淘汰落后企业,新兴企业得以兴起。

第二,欧美的货币和财政刺激一定见效。

因为新冠疫情冲击经济,欧美政府都实施了极度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这种海量的货币刺激一定会对经济增长见效,所以美国今年的增长速度可能会到6%-7%,这将推动整个世界的复苏。

第三,AI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

中国的AI技术至少在应用方面领先全世界,这得益于中国的大市场。数据为王,市场大了数据就多,数据多了AI就变得更加聪明。对于全世界,特别是美国,AI技术的发展也是下一个浪潮。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美国可能会进入经济加速的“咆哮的20年代”,这也会对中国有利。(咆哮的二十年代,英文称Roaring Twenties,是指北美地区在20世纪20年代的十年间,激动人心的事件数不胜数,被誉为“历史上最为多彩的年代”,这种多彩不仅是艺术和社会面貌的变化,更有一个接一个影响深远的发明创造,对后续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上原因综合作用,中国新的景气周期就要到来。

从今年的经济形势来看,中国恢复得非常好。一季度同比增长18.3%;与2019年同期相比,2020年加上今年一季度,相当于这个五个季度的平均增长达到5%。通常我们估计中国的潜在增长率是5.5%-6%之间,现在稍差一点点,这也意味着明年的增长还有潜力。

要进一步发展中国的经济,包括进一步拉近和美国的差距,从根本上都要依靠中国的发展。中国接下来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今年是开局之年,因此,基于上述判断,我们再看一下“十四五”期间的重点政策,其中蕴藏着哪些具体的增长动力。大家还要注意一点差别,我们以前的五年规划,指导性的成分较大。但这次更强调落实。所以大家要认真对待“十四五”规划政府企业共创链长制建设相关项目主题。

“十四五”规划政府咨询重点推行链长制

1.关键领域的技术自主。

双循环是大家关注的热点,内循环是双循环的基础,而内循环如何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关键领域的技术自主。其中核心有两点:

第一点, 要打造一批自主技术,包括一批“杀手锏”技术,甚至能对美国形成反制;

第二点, 国内生产供应体系要确保关键时刻的自我循环,以及极端情况下的经济正常运转。这两点同等重要。

这两点都源于美国对我们的封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搞自主技术,打造一个自己能够循环的环境,也就是要有底线思维,这将是未来一段时间里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基调。

应对国际环境的变化是必要的,但也要当心掉入陷阱,以下三点需要警惕:

第一是进口替代和开放之间的关系。

“进口替代”这个词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官方文件不再出现,现在又重新提起。改革开放之前的进口替代是关起门来搞,我个人认为还是有成功之处,否则也没有我们的今天。比如,毛泽东坚持发展造船业,结果我们在文革期间造出了万吨巨轮,到了今天,80%的世界船舶吨位在中国制造。我们现在甚至能造出航空母舰、世界最先进的驱逐舰、两栖攻击舰等,和以前的积累分不开。

我国进口替代最大的成就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虽然不提“进口替代”这个词,但通过开放搞了无数的进口替代,才有能力生产以前不能生产的很多东西。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目录中所有产业的国家。举例来说,国发院的一位校友,生产玻尿酸做到了世界第一;上周我去山东参访一家化学企业,全球占有率是30%左右,全世界没有竞争对手。这都是开放的结果,因为这些技术其实都不是我们从0到1发明的,我们做的是从1到N,所以我们不要轻视1到N。

我们也要追求0到1,但切忌全民盲目追求。要清楚什么样的进口替代路径是最好的路径,以及哪些领域进口替代才是必要的路径。

第二是Plan A和Plan B的关系。

Plan A(A计划)是正常情况下应该采用的,即依靠市场和开放进行创新;Plan B(B计划)则是极端情况下的备份。不能把备份当成正常方案执行,否则代价太大。我们过去的“三线建设”就是这样的错误,浪费巨大,最后没有多少产出。

第三是发挥链长制作用。

政府扶持很有必要,但是政府扶持的应该是那些技术路线比较明确、市场比较成熟的技术创新。开发原创的新技术都有点像赌博,投入巨大,成功的概率却极低,政府去做赌博性质的事显然不合适。而且,政府和国企往往容易陷入不计成本、不考虑利润,只关注规模的误区,结果是很多创新投入都打了水漂。所以政府对创新的扶持应该是支持技术路线已经成熟的产业,有点像做锦上添花,而不是去雪中送炭,去直接帮助企业豪赌从0到1的突破。

2. 城市化2.0

除了技术进步之外,城市化仍然是我国未来的一个增长点。

我自己的计算是,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平均14%左右。而且城市化是低成本的,通过简单的结构转型,把人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生产力水平就获得提高,再通过1+1大于2的集聚效应,以及城市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等,就能够推动经济的增长。

城市化对消费的贡献也很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公布后,很多人担心老龄化会影响劳动力供给和消费,以为未富先老是个大问题。但在我看来,我们要积极应对老龄化,但也没必要那么紧张。比如在消费方面,正因为我们未富先老,还有大批人要从农村迁移到城市,消费就不会降下来。我们在《中国2049》那本书里做过测算,至少在未来一二十年里不用担心消费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约束。所谓消费不足会影响中国经济增速的观念是错误的,长期而言,经济增长就靠两件事: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现在的城市化率是64%,那么,未来到2035年,城市化率将达到75%-80%,这意味着还有2亿人要进城。

我国城市化未来怎么发展?我称之为城市化2.0,趋势是人口梯度转移。

过去,我国城市化的特点是跨越式的城市化:内地人口大省输送劳动力到沿海地区,跨越了本地的三四线城市,因为沿海地区需要劳动力。但现在进入梯度转移的时代,一个表现是人口的再集中,即人口从三四线城市向一二线城市集中,围绕中心城市形成城市网络;另一个表现是农村人口就地城市化,向主城区集中,农村和县城一体化。

人口集中是世界普遍规律。美国国土面积跟中国差不多,但是人口只有3亿多,基本上集中在四个地区:东部沿海、西部沿海、五大湖地区、佛罗里达地区。日本这么小的国土面积,人口照样集中,东京—名古屋—大阪一线集中了日本60%以上的人口,并且还在不断集中。

习近平主席对“十四五”规划解释时用了“城市化”这个词,这是全新的,以前官方只用“城镇化”,因为一直担心人口的集中。现在官方报告也指出,人口的集中和经济活动的集中符合规律。中国现在每天有300个村子消失,很多人感到失落,但这是历史规律。

根据“七普”数据,人口增长大省是广东、浙江、江苏、新疆。人口减少最多的是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内蒙、甘肃。可以看出,人口迁移是追逐经济活动的,人口下降的省份就是经济活动下降的省份。

中国未来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布局是什么?国家已经确定了9个中心城市,是很理性的确定方式,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将形成大集中、小分散的布局,人口向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化区域集中,但在区域内部又呈分散趋势。

其实从人口数据中发现,北京、上海的人口增加并不多,增加主要在其周边一些城市,这背后体现了经济规律。因为人口迁移主要考虑收入和生活成本,尽管北京和上海的工资高,但是生活成本也高,所以大家理性选择,决定迁移到周边的城市化区域里。

城市化将调整中国经济增长格局,一方面表现为托底经济总量增长,另一方面表现为区域差距进一步拉大。中心城市区域的房地产仍有成长空间,但一些三、四线城市的房价将很快见顶。但城市的衰落也不一定是永久的衰落,经济规律还会起作用,当一个城市衰落见底了,就可能止跌回升。例如,美国的匹兹堡曾经衰落,但过去十年因为成本低而成了美国医药制造的小中心,连带着好多保险公司迁入,又焕发了生机。美国底特律前几年宣布破产,但现在企业慢慢又回去,因为房子几乎零成本,企业可以重新打造新的业态。

3. 乡村振兴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在2014年之后没有太多增长,证明过去那种跨越式的人口流动已逐渐停止,很多人留在了中西部。到2035年,虽然城市人口将上升15个百分点,近80%的人居住在城市,但仍然有2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约3.5亿人,所以,我们不能把农村放弃掉。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乡村振兴是有意义的。

习近平主席14岁到陕北去,26岁才回到清华读书,他看到过满眼的贫困。我经常回老家,而且我本人是研究农业经济起家,深知中国还有多少人处于多么贫困的状态。去年李克强总理说全国有6亿人的月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舆论哗然,但这是事实。

因此,大家要认真对待乡村振兴。对国有企业而言,乡村振兴一定会是你们必做的链长制任务。

如何实现乡村振兴?能否依靠发展农业?农业增加值只占GDP的8%,2035年可能只占4%,无法支撑未来3亿农村人口的收入。中国目前除了主产粮区要确保发展,其他的农作物都值得商榷,因为大多已经处于过剩状态。问题不是农产品不够,而是农产品价格太便宜。农村老百姓要提高收入只有一条路,找非农的工作。事实上,15年前农村居民收入的一半以上已经来自非农产业。

发展乡村工业是否可行?其实,“村村冒烟”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现在要实现乡村振兴只能靠县域经济。这也是习近平主席在“十四五”规划的解释里提到的,要发展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的重点是为农村居民提供较高质量的就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仍然是主力。我刚刚参访了雄安,安新县一年的税收才两个亿;15年前我到温州的一个县,县财政收入已经达到120亿,富可敌省,这就是南北差异。现在南方的一些穷省赶上来了,其中就有我的老家江西。江西在十年前是倒数前5名,现在GDP总量在全国上升到第15名,人均收入第20名。这么了不起的成就从何而来?产业转移。我老家所在的县目前是箱包产业的小中心,老百姓的收入增长很快,村子里60%的人家都拥有了小轿车,这在三年前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发展县域经济还是要务实一些,做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

乡村振兴最终会使村庄成为宜居之所。随着交通便利化,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农村单体房屋设施的改善,进县城买房与留在村庄居住将达到平衡,村庄成为居住地,县城是工作地。如果农村土地问题能够切实获得突破,乡村振兴会走得更好,其中有很多潜力可挖。

4.绿色生态

我国之所以提出“双碳”目标,首先因为国内需求,其次来自国际压力。过去二十年,世界碳排放增长量的80%来自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排污国家。“双碳”目标能否实现,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很多企业认为绿色发展一定增加成本,但是按照波特假说(著名竞争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提出来的假说,英文为Porter hypothesis),加强环保的规制其实有利于刺激和我国进行更多的创新活动,从而推动技术进步。环保技术厂家给企业推销一个产品,肯定要提高企业的效率,否则企业不会采用。如果能创造一个巨大的环保产业,整个经济也会变得更强。但与此同时,挑战也很大。如果我对中国未来5-7年新景气周期的判断正确的话,减排的压力将非常大。简单计算,“十四五”期间能源效率要每年提高3%,但我国经济增长率是5.5%-6%,如果能源结构不改变,每年的排放将仍然增长2.5%-3%。我国现在提出要求,“十四五”期间能源结构要做重大改变,煤炭要从60%下降一半。如果这个目标能够实现,减排压力就能够缓解,但在2030年完全达峰的挑战仍然非常大。所以,我们必须加速中国能源结构的转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