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士郑纬民:以多样性算力全栈创新,提升算力供应韧性

4月22日,多样性算力产业峰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郑纬民发表了名为《多样性算力协同创新 打造数字经济坚实底座》主题演讲,以下是演讲全文:

数据是新的生产资料,算力是很重要的事情。过去物理世界,发展电力是很重要的生产力,现在数字经济算力是非常重要的指标。我们平均每个人算力多少,反映了数字经济水平。因此现在国家平均算力还处于中等水平,数字政府、金融科技、智慧医疗、智能制造、互联网创新都需要算力。

近几年算力发展得突飞猛进,比摩尔定律快多了。摩尔定律每18个月翻一番,而现在的算力,举例来说,做AI人工智能最重要的是自然语言处理,自然语言处理做预处理模型,这个模型搭载很快,基本上每3到4个月算力翻一倍。从18个月到3、4个月翻一倍,所以算力是突飞猛进的。

算力也是多样性的,应用到智能城市、物联网、智能驾驶、AR/VR。数据也是有文本、语音、图片、视频。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应用、各种各样的数据、各种各样的需求。因此我们说硬件计算也是多样性的,比如通用的CPU、GPU、NPU、DSP、NP等等。我们必须要提升算力供应的韧性,打造数字经济的坚实底座。

一方面看,硬件x86、CPU,操作系统SUSE、Redhat,应用系统也是国外的通信系统和应用软件。另一方面看,自主可控的芯片、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自主可控的数据库及中间件、自主可控的通信系统及应用软件。因此我们说基于全栈,开展多样性算力创新,从硬件软件的应用开展自主可控创新,提升算力供应韧性。多样性从硬件开始到操作系统,到数据库,一直到应用都需要多样性。

当前来说,应对多样性算力还有点困难,主要基于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标准体系不成熟。标准体系影响产业规模发展,多样性算力技术栈缺乏协调,不同OS、固件、整机、芯片平台兼容性问题突出。多样性算力服务器管理面能力不齐,运行维护复杂,安全风险大。

第二个原因,评测基准不完善。评测芯片、评测操作系统、评测数据库的系统不够完善。性能评测基准不完善,缺乏牵引产业进步公正的“标尺”。要有标准,做得好才能促进产业发展,现在公正的标尺还没有。当前国际组织限制国内厂商参与基准制定,“评分高、运行卡”基准无法准确体现负载实际效果问题。

第三个原因,生态发展薄弱。应用软件系统行业适配度平均40%,需进一步攻坚生态薄弱。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重要基础软件面临停服、卡脖子等风险,需加速国产化优秀软件推广应用。软件适配和调整有一定成本,需加大推广和持续优化自动化工具,共享优秀实践。ISV多次适配成本很高,需建立多样性算力软件适配标准及成果的共享机制。

面对这些现状该怎么办?答案是:共建多样性算力产业体系,打造多元产业生态,为世界提供新型算力基础设施。

第一,开放协作,联合最终用户、芯片、IP、部件、整机、ISV、学术研究机构定义多样性算力共识。

第二,标准引领。开发整机和部件标准体系,丰富多样性算力供应与创新。开发通用部件与整机性能评测体系,牵引多样性算力技术进步。开展异构计算架构体系研究,定义多样性算力未来演进。

第三,共建生态。打造多样性算力应用迁移与调优工具体系,做好调优的工具,想办法迁移、适配。另外基于原生开源社区促进自主可控基础软件创新,统一验证规范,共享软硬件适配生态。

2021年能做点儿什么事?

第一,发布《多样性算力技术愿景白皮书》,明确多样性算力产业发展方向,发出产业合作倡议。

第二,技术引领,完成4项技术要求,包括NFV领域向ARM服务器迁移、兼容测试、性能测评、服务器管理面。

第三,生态建设,实现ARM平台应用迁移、调优工具,1套测试验证规范,1套生态适配列表,1套联合实验室标准,1-2个示范点完成应用迁移部署,形成迁移,测试验证和应用的样板。

近期面向网络云、IT云、公有云三大数据中心场景,初期以ARM为主,制定标准基线,协同创新,促进应用适配迁移,与其它路线形成通用计算多样性算力格局。远期要面向GPU、FPGA等异构计算平台,形成全场景多样性计算生态。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