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领域迎来发展新突破,华为云联手苏州微清赋能医疗产业发展

在信息化无孔不入的今天,电子设备已经成为每个人的必备品,而这也给我们的眼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像青光眼、干眼症等眼病正成为“沉默的视力小偷”, 危害着年轻人的视力健康:不少上班族都出现了眼压大、眼疲劳、视网膜薄弱等症状,且病发频次增加、发病人群越发年轻化。

医疗领域迎来发展新突破,华为云联手苏州微清赋能医疗产业发展

据中国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显示,40岁以上人群青光眼患病率为2.6%,致盲率约30%

由于青光导致的盲是不可逆的,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有2100万的青光眼患者,产生近630万盲人及超过1000万的视觉残障人士,未来眼健康或许会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

青光眼作为一种无法彻底治愈且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光眼的患者数量只会逐年增加,未来将带给医生极大的工作量。

而且其发病、诊断又极为复杂,加之眼底病灶微小,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眼科医生利用专业设备进行筛查,大大制约了眼底设备的使用范围及青光眼筛查速度。

为此,苏州微清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苏大附一院”)及华为苏州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强强联合,经过多次的沟通和交流打造了全自动AI辅助眼底诊断系统,积极赋能苏州医疗产业智能化转型和产业集群发展。

可以说此次合作,为未来的AI辅助眼底诊断系统助力眼科疾病治疗,开启了一条“光明”之路。

联合创新,打造全自动AI辅助眼底诊断系统解决方案

当前,各地政府都在积极的促进区域内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产数融合,以释放城市的发展动能,实现打造数字化企业、构建数字化产业链和培育数字化生态的三大数字经济发展目标。但产数融合不是简单的对先进技术进行叠加,而是对企业发展管理、数据治理、业务协作、行业经验等全流程实现数字化赋能的过程。基于此,华为苏州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与微清、苏大附一院强强联合,分工合作,共同打造了全自动AI辅助眼底诊断系统解决方案。其中,由微清提供世界领先水平的眼底照相机设备;

苏大附一院提供海量临床数据采集、病例分类标注分析及后期临床指导验证;

华为云EI算法团队

基于微清的设备、苏大附一院的数据标注,结合小样本医疗图像分割、深度神经网络、自动化学习深度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技术。

利用华为云在AI算法和平台上的领先技术,实现对青光眼等眼底病变的AI识别辅助诊断。

同时结合微清硬件设备+华为AI模块,完成AI辅助眼底诊断模型研发。

三方联手打造的全自动AI辅助眼底诊断系统解决方案,以赋能医疗领域产数融合转型,提升医疗产业集群高速发展。

据悉,华为打造的全自动AI辅助眼底诊断系统解决方案在视杯视盘上的分割精度(Dice系数)达到92.5%/97.5%,超过国际水平(青光眼视杯视盘分割比赛Refuge2018第一名精度为88.3%和96.0%)。目前,该方案已经能够成功输出毫秒级诊断结果,工作效率超出医生检查效率数百倍,高效实现了青光眼AI辅助诊断筛查、评估,并大幅降低了青光眼筛查诊断对医生的经验依赖和青光眼筛查门槛。与此同时,在行业发展方面,该解决方案也大幅提升了微清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未来微清产品走向千家万户提供了可能。

立足实际,打通数字与产业壁垒

一直以来,实体经济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但随着社会智慧化的演变,不少实体经济在发展方面逐渐力不从心,以至于不少企业都开始寻求企业数字化转型,并希望通过应用数字化技术,建立系统化管理体系,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进而推动产业链实现固链、补链和强链的全面升级。而苏州微清与华为云的合作也正是如此,它就社会现状及对未来前沿市场发展的预测,率先利用AI赋能提升了医疗设备的工作效率和精准度,抢占了未来医疗市场的先机。而通过与华为云合作实现企业赋能发展的企业,并不止苏州微清一家。据了解,近年来华为云与地方政府积极合作,发挥双方优势,共同建设产业云,以华为云创新中心模式建设了一批特定区域、特定行业和专业领域的产业集群赋能平台,帮助企业打通数字和产业壁垒,实现效益倍增。目前,华为云产业云已在全国落地120+个创新中心、产业集群攻关基地,通过联合300 多家伙伴,为1.7 万家制造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从业务流深入“研产供销服”5 大类制造场景,以电子、装备等产业集群实践经验及优势,拓展覆盖到汽车、石化、钢铁、五金等15+个产业集群。同时,华为云还基于其强大的客户积累,打造出了合作伙伴长期合作共赢的创新生态,帮助生态内合作伙伴实现企业智能升级和创新增长。

由此可见,目前企业上云已成为一大发展趋势,而从企业成长生命周期来构建赋能平台,也必是未来企业实现从小企业到大企业、从大企业到卓越企业跨越的最可靠途经。产业上云正当时,未来,产业云将重塑区域发展新格局,汇聚产业变革新力量,注入企业成长新动能,培育生态繁荣新土壤。华为云也愿意携手政府、企业及更多的伙伴,共同构筑中国经济产数融合的坚实底座,赋能城市产业集群创新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