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正进入加速行驶的快车道。但一方面是汽车消费者不断升级的数字化生活方式以及对于更多创新服务需求的提升,另一方面却是实际使用过程中汽车智能网联系统的反应迟钝、卡顿问题让不少用户为之诟病。
近日,36氪发布一篇题为《智能网联汽车进入算力竞争时代》的深度调查文章,直指核心问题,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面临关键瓶颈——汽车芯片算力不足。
文章指出,虽然智能网联汽车呈现出快速发展的产业前景,但行业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如消费者体验不佳、车企开发缺乏针对性、行业缺乏供给双方相互促进的正向循环等。一项专业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智能网联用户无法体验顺畅的汽车智能网联服务。
矛与盾:低算力博弈高需求
根据《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白皮书》的统计,到2025年国内智能网联产业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全球市场将达到3万亿以上规模。一边是被广泛看好的产业发展前景,另一边却是消费者的满腹牢骚。矛盾暴露得越来越明显,两端反差极大的原因就在于汽车芯片算力不足。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曾表示,随着传统汽车向智能网联汽车的逐步发展,汽车所搭载的芯片越来越多,对智能性的要求也在提高。此前需靠驾驶员判断的东西现在慢慢交给芯片,这样汽车对芯片的使用量就会越来越多,对芯片的算力要求也会越来越高。Imagination汽车市场总监Bryce Johnstone也曾指出,车载显示、语音识别和手势操纵等功能日趋复杂,这些都对背后支持芯片的算力提出了更多要求。
但问题是,受限于行业高壁垒,再加上不断集成中控屏、液晶仪表、座舱AI、驾驶员监测系统、抬头显示和后座娱乐等越来越多的多屏融合智能座舱系统,当前汽车行业的芯片算力水平根本无力承载这些不断叠加的交互应用,直接的体现就是反应迟钝和系统卡顿。
日益增长的数据处理与有限算力之间的矛盾,甚至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面临的首要矛盾。1992年,全人类每天只产生100GB数据;今天全球70亿人,每人每天产生的数据高达1.5GB。仅一辆自动驾驶汽车,一天就能产生64TB数据,足以填满32块硬盘。据IDC和EMC统计,近10年来全球算力的增长明显滞后于数据的增长。另一个真相是,相较当下智能消费电子产品,车规级芯片迭代相对较慢,两者芯片代差过大。
高算力:汽车新基建的“地基”
算力不足已经让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逐步进入一种“僵局循环”。36氪在经过调研后振臂疾呼:必须全行业群策群力,亟需软件供应商、系统供应商、芯片供应商和车企共同关注,协同解决问题。
对传统车企而言,有必要在深入了解行业发展前景的基础上,打造自身更加开放的体系与平台;芯片供应商应进一步提升对高性能车规级芯片市场的信心和投入度,缩短与移动终端芯片的代差;座舱集成商应积极开发高算力芯片下的集成方案,推动传感器、显示器等智能硬件的高算力适配升级,最大限度发挥芯片算力资源;系统供应商和软件供应商,开发高算力系统解决方案以及更多适配高算力平台下的应用以及车载场景下的创新功能。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汽车计算平台提升算力的“基建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离想象中真正的智能化汽车消费场景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周鹤良认为,正在加速智能化发展的汽车企业需做到未雨绸缪,考虑如何满足车载智能化配置的芯片需求。或许我们应该回到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核心价值本身,思考如何满足用户对于安全、舒适、便利的不断追求。整个产业的迭代和创新,也需要始终以消费者为中心,携手致力于让消费者享受真正的智能化汽车服务。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