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智慧城市,以“用”为纲

来源:转载自《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

在疫情的影响下,人们普遍放低了对经济增长的预期,但数据显示,成都高新区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高达8%。逆势增长的背后,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积极影响不容忽视。

近年来,国内众多城市都在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其核心是推动城市的数字化转型,以数据与智能技术提升城市治理的综合能力。IDC在其发布的《全球智慧城市支出指南》中预测称,至2020年,全球智慧城市支出规模将达到1240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支出规模位列全球第二位。

在国内的众多城市中,成都作为中国软件名城、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在数字化能力方面具有先发优势。而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成都高新区的支柱产业,对智慧城市的建设也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成都高新区正在着力唤醒“沉睡”的政务、产经数据,导入丰富的社会数据,并将他们汇集于城市的智慧治理中心,并从经济运行、重大项目调度、环境保护、渣土车执法、共享单车管理、疫情防控等九大专题板块入手,推动城市治理高效化、精细化、现代化。尤其在疫情期间,数字化转型让成都高新区的防疫与复工复产工作顺利展开,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并获得“2020 IDC中国数字化转型优秀奖—信息数据领军者”。

在成都高新区的数字化实践中,有哪些经验可以被分享与复用?在与成都高新区网络理政办主任赵登强的对话中,我们将深入地了解一座城市智慧化的台前幕后。

成都高新区:智慧城市,以“用”为纲

将智慧落地到应用

在成都高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并非“智慧”、“数字”、“技术”,而是一个“用”字。它意味着成都高新区坚持以业务问题为导向,追求务实高效的建设理念。“让群众最多跑一次、让决策最多跑一次、让营商最多跑一次”是成都高新区大力投入智慧城市建设的初心。现阶段,我们主要是把散落在每一个部门的数据打通,并不断强化社会数据的融合,然后通过数据分析应用进行服务。”赵登强介绍到,这种应用数据的服务主要体现在政用、民用、商用三大维度。

在打破政用、民用和商用的壁垒上,成都高新区还推出“守信通”平台,通过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为企业与个人进行信用画像,做到放得有据:根据信用评价进一步减免审批事项;管得有度:根据信用评价优化监管抽查频度;放管结合:通过数据为政府决策与监管提供数据依据,着力打造诚信透明的营商环境。这些都是推动成都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逆势增长的重要因素。赵登强表示:“我们现在的政府服务,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呢?相当于和老百姓之间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拆一堵墙,什么墙?‘怕墙’。因为老百姓来办事的时候,怕给他办得慢,该办的不办,为难他。老百姓怕什么呢?怕相关人员为难他,不方便,怕该给他办的,你不办。政府部门的审批人员也有一个怕,怕什么呢?怕你不诚信、骗我。不该给你发证,如果发给你了,将来出现问题怎么办?所以在这种问题上,我们实际通过信用的问题拆掉一堵‘怕墙’,信用就建立起来了。所以我们去年重点开发了守信通平台,就是把‘怕墙’拆掉。你来办事,我就是透明的,不会为难你,只要有这些东西,我通过信用给你分析一下,大数据一分析,这个人有这个能力,完全能办这件事,你的所有条件是对的,有些东西不需要你提供,为什么?有信用。老百姓不再认为你为难他,‘怕墙’就被拆掉了。现在老百姓也要讲诚信。那怎么办?我也要用大数据分析一下,你没欺骗我,就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所以这样下来,只要把中间的墙一拆掉,老百姓来办事,政府来办事,或者政府的人员给老百姓办事,就完全是融通的、透明的,形成人与人之间相互讲诚信的局面。”通过诚信体系的构建推进,必将进一步降低城市管理成本、提升经济运行效率。

对于一个真正智慧的城市来说,除了日常提升数据在政用、民用、商用三大领域的综合应用能力,更重大的挑战是,具备应对重大、突发挑战的能力。成都高新区的数字化建设也正在向这一目标前进,并且在年初的战“疫”行动中初露峥嵘。

政用层面,针对疫情的进展,成都高新区制定了“数字抗疫”行动,从严防严控到复工复产分阶段执行。在疫情胶着阶段,成都高新区着力做好信息排查登记工作以遏制疫情。因此搭建了“1+1+2+N”抗疫框架,分别对应“1”个疫情专题数据库、“1”项大数据专报机制、“2(两)”端战役实况平台和“N”个场景分析成果,利用大数据赋能疫情防控工作。协调多部门,对接了基层入户排查数据、运营商数据、航班火车数据等,建立起疫情数据库,并实时呈现区内疫情防控工作动态。而进入防疫经济两手抓时期,成都高新区重新制定“1+3+N”框架,“1”张图实时展现疫情概况,入域管控、入户排查、精准医疗“3”大专题支撑决策和“N”个应用助力复产复学,在严防疫情复发的前提下,主动出击,加大对复工复产的支持力度。

民用层面,疫情推动远程服务需求的激增,成都高新区也着力提升不见面审批、非接触式办公的能力,并迅速开发出多款应用,直接提升了办理效率与群众满意度。

商用层面,成都高新区快速开发出复工复产平台,将企业的痛点、需求进行集中摸排梳理,形成企业服务中心,搭载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通过大数据手段主动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并主动“送政策上门”,推出“共享用工”等政策支持,帮助企业度过难关。赵登强称:“现在不是企业上门找我们,而是我们预先知道企业的问题,主动帮助他们。”

成都高新区:智慧城市,以“用”为纲

从打造城市数字大脑到建设智慧城市

2017年,成都市提出建设城市数字大脑的理念,成都高新区则作为转型的先锋,率先引入紫光股份旗下新华三集团等技术合作伙伴,建设城市数字大脑。

“我们提了一个理念,叫建设我们的‘智慧桃花源’,这种智慧桃花源就是智慧社会的最终理想,其核心就是通过把各方数据融通、集中起来,让城市中的生活、经济更加有序。”赵登强称,“现在讲的智慧城市,我们会把它比喻成人的大脑,先有前端的感知系统,之后我们要把感知的数据传回来,就是中间的传导系统。传输到后端的大脑里面通过算法、算力加工,算出来之后推出做应用。这四个环节我们都要把它做实。”

秉持着这样的理念,2019年,成都高新区建设的“城市数字大脑”实体指挥中心正式落成,成为高新区数字化转型成果的集中体现。在大厅中的几块数据大屏背后,是一场范围遍及全区各部门的“数据库大会战”:成都高新区打通了65个系统,归集整理了12.19亿条数据,最终形成了可视化的系统,并围绕一网统管、一屏会商,不断衍生出群租房治理、渣土车治理、无人机巡查、全面全时巡视等17个专题。

2020年,成都高新区智慧城市的建设进入全新阶段,推出34个首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标志着成都高新区在新基建领域的系统性布局。在这次全面布局新基建的过程中,智慧城市相关项目再次成为重头戏。通过将新基建与城市治理有机结合,成都高新区与合作企业共建城市数字大脑,推动城市治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转型。

当然,智慧城市的建设并不会一番风顺,成都高新区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也遇到了许多政府转型中常见的问题,比如干部认识不足、动力不够,数据孤岛很难被联通,相关部门、人员的技术储备不足,大量数据资源无法得到有效治理等。该如何寻找智慧城市突破的抓手,赵登强表示:“智慧城市,要重点在用。所以我们要开发应用,让老百姓知道智慧城市究竟和我是什么关系,我们的管理部门和政府部门要研究,这个数据和我是什么关系,他只要用起来,这个事情推广就好办了。否则他还没有深入进去,有抵触的情绪,就不好办了。智慧城市,相当于一个自行车给你,有些人拿回去主要是在应用上、使用上研究,他就马上学会骑自行车了。有些人拿回去,研究它的部件上去了,所以他不会骑,每天推着走,有些人甚至扛着走,还累。有些人在学的过程当中,可能还摔跤了,他还要骂你。这种情况怎么办?所以我们现在引导要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骑车人、修车人和造车人各自定位清晰。我们也借鉴了新华三集团数字经济研究院对于智慧城市课题的研究成果,还有他们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经验。智慧城市不是只在一个地方铺开,每一个地方可能遇到一些共性的问题,他们要找解决方案,新华三也比较专业。”

作为智慧城市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和赋能者,新华三集团已经形成了基于AI算力云的智慧城市建设体系,也已经在成都高新区、郑州高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杭州高新区(滨江)、内蒙古自治区、江苏连云港等全国多个省市区县成功实现建设项目落地,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在面对城市治理问题时,更能快速地提出以数据为基础的解决方案。

“比如我们要解决一个群租房的问题。”赵登强举例称,监管部门如何能够有效地发现群租房问题?“第一,水电气,这个房子里面住一、两个人和住十个人,水电气用量肯定不一样。或者家里收了多少外卖,还有一些其他纬度的数据,这些数据都要进来,再搭建一个数据模型,可以精准地发现群租房,再推给相关管理部门。”与这一流程类似的,成都高新区正形成一条从发现问题、数据归集、搭建数据模型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目前,成都高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政用层面,我们通过大数据治理,实现了有序且科学的城市治理。民用上,老百姓其乐融融,生活也方便了。商用这块,通过数据分析实现企业发展的精准施策。”赵登强称,“这样在三个领域都有了部署,我们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智慧的治理格局。”

面向未来,成都高新区还将在数据发力、数据规范管理方面进行探索,打造数据融通的体系。另外,赵登强称,成都高新区还渴望推动建设一个数字解决方案的开放推广体系。“哪一个地方的解决方案是成熟的,我们要善于采取拿来主义的办法。别人已经探索出来的成功经验,我们就要采取推广的办法去建设。”赵登强称,“这就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应用推广体系,以后每一个地方积累的经验,我们都可以用来助力社会进步和产业发展。”

另外,成都高新区还将继续关注智慧城市在应用层面的推广。“前一段时间,我看到一位老人去超市买东西,无法用现金支付。”赵登强回忆,在智慧城市的推进过程中,更多人得到了便利,但人们也不能忽视那些对新技术接受程度较低的角落。“我们肯定为他们提供方便,下一步在整个智慧城市推进的过程当中,应用的推广上尽量便利化,不能把他们遗忘了。”

数字大脑计划价值体现

智慧城市建设是数字化转型话题中的一大重要分支,而从成都高新区的数字化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更具智慧的“城市数字大脑”正在为城市带来更多价值:

●城市数字大脑的建设为成都高新区的居民、企业带来更便捷的生活体验。譬如市民可享受“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的办事体验,智能交通综合服务平台则为车主提供路况停车信息等。这背后都是城市数字大脑在支撑。

●以守信通为代表的应用的出现,代表着在城市数字大脑的建设过程中,成都高新区的政务服务正转向数字化的模式,在城市治理过程中,政府开始形成以数据解决问题的思路。思维模式上的根本性转变,才是数字化转型成功的最重要保障。

●更智慧的业务决策:在城市数字大脑建设过程中,成都高新区形成了完善的数据资源体系,实现政务数据在大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上的全口径汇聚,形成基础数据库和各类专题数据库,为科学、智慧地治理城市问题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更及时的业务响应:通过城市数字大脑的建设,成都高新区形成了较全面的应急响应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体现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等方面,也体现在区内企业服务层面。一旦重点企业的营业收入、经营利润、职工人数等发生重大波动,将进行预警,缩短政府政策实施的外部时滞。

专家观点

成都高新区:智慧城市,以“用”为纲

成都高新区网络理政办主任 赵登强

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是一个“用”字。我们把智慧城市比作一个交通工具——自行车。我们不是去研究自行车是怎么造出来的,而是研究自行车怎么用,怎么来为我服务,能让我更方便。现在把自行车换成智慧城市也一样,自行车给了你,有些人拿回去研究怎么用,马上就学会骑自行车了。有些人拿回去,开始研究它的部件,所以他不会骑,每天推着走,有些人甚至扛着走。有些人在学的过程中,可能还摔跤了。这种情况怎么办?

所以我们现在引导智慧城市的推广,重点在应用上。要开发应用,让人们知道智慧城市究竟和我是什么关系,我们的管理部门和政府部门要研究,这个数据和我是什么关系。只要用起来,智慧城市的推广就好办了。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点评

全球正以不可想象的速度产生海量数据。根据IDC报告,全球的数据量大约每两年翻一番。这样的背景下,数据的收集、融合、分析与应用就成为一门大学问,其中蕴含的经济价值也不可估量。

而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数据总量更难以衡量。各地政府、各部门分别掌握着这些数据,却缺少分析与应用的技术能力,实际上导致了数据资产的浪费。这也成为各地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大背景,这些有价值的数据资产需要被用起来。正如成都高新区的数字化实践的核心理念一样,强调一个“用”字。

从数据的产生到应用,一座智慧的城市需要养成4种基础能力:感知能力、传输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物联网设备的应用提升了城市的数据感知能力;5G网络的建设提升了城市的数据传输能力;更稳定的数据存储设施、更高效的数据治理解决方案、更智能的数据分析工具则构成城市数字大脑,提升城市的数据分析能力;建设开放的开发平台,引入更多技术合作伙伴与供应商,则将有效提升城市的数据应用能力。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