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2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三大央企联合苏宁、腾讯、阿里等多方知名企业,在南京正式签订合资协议,共同成立T3出行公司,公司落户南京江宁,于2019年7月22日正式上线。
作为网约车行业的后来者,尤其是在行业市场格局已经看似基本稳定的情况下,T3出行扮演了一个完全的“破坏性创新”的角色,从底层出发改变现有技术发展路径和思维方式,以“车联网”的模式创造出区别于现有主流市场的全新产品和服务。
T3出行CEO崔大勇表示,“传统的C2C平台是网约车市场的1.0阶段;基于车联网平台的运营模式是网约车市场的2.0阶段;无人驾驶是3.0阶段。无人驾驶的拐点会在2027年左右到来,T3出行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做无人驾驶时代的运营商,以终为始,我们一直在为这一目标做着准备。”
如何颠覆行业底层逻辑?如何重新梳理行业痛点? 为何公司要联合多家互联网知名企业? 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崔大勇。
访T3出行CEO崔大勇
后来者的筹谋
我们估算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整个业务,从市场的开拓、拉新到达到一定的市占率,基础的资金量至少需要筹备100个亿。
《中国经营报》:2019年,T3出行进入网约车市场时,行业竞争格局似乎已经很稳定,作为后来者,你们的心态是怎样的?
崔大勇:实际上,在2019年之前,几大OEM(原始设备制造商,本文指汽车厂商)一直有进入网约车市场的想法,但基于我们对市场的基本判断,认为进入时机还不成熟。但从2018年以后,国家加大了行业安全合规的推进力度,整个网约车市场底层的商业逻辑开始发生了变化。也就是在这个时间,OEM端就看到了市场机会很大,这是第一。
第二,整个网约车行业的竞争本质上是基于车上的重度服务体验,有对车辆的要求,对司机服务态度的要求,也有乘坐体验的要求,实际上以OEM为背景的我们更容易打通产业链的上下游,既能从平台上考虑规模,又能从车辆端、服务端入手,将纵深度、垂直度做得更好。
基于这些考虑,OEM入局胜出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所以在2019年三大央企会联合起来进入这个市场。
《中国经营报》:T3出行当时是携百亿资金进入的出行市场,为什么是100亿? 你们当时是如何评估网约车市场进入门槛的?
崔大勇:网约车是一个比较重(资产)的市场,需要大的资金、大的人力投入,需要有平台规模上的效应,所以当初我们在做出行方案时,团队做了一个基本测算,即在网约车行业,生存的基础是市占率必须要达到行业15%以上的份额,只有这样,企业才有存活下去的可能性。据此我们估算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整个业务,从市场的开拓、拉新到达到一定的市占率,基础的资金量至少需要筹备100个亿。
因为当时一个基本的想法就是,我们入局以后不要一边打仗一边再去融资,那样压力会很大,而且容易受到资本左右而背离我们的初衷。所以我们就想,事先把这样一个逻辑和想法以及推进的策略讲清楚,大家如果认同,那我们就共同集中精力去做这个市场,做好客户的服务工作。所以就先融了100个亿,然后入局。
在充分竞争的市场打造决胜的要素
实际上,我们用GP+LP的方式搭建了一个基金,既能保证我们在大的战略性方向上的正确,又能充分调动整个以经管会为主的、自主经营的灵活性,这两点是极其重要的。
《中国经营报》:在筹备T3出行的时候,你们不仅估算了进入的门槛,还强调了一定要选择GP+LP的基金管控模式来搭建公司组织架构,原因是什么?
崔大勇:这主要是基于网约车的行业特征作出的判断。如上所述,网约车行业既需要有互联网的要素、规模的平台效应,也需要有服务性的体验,就是更线下的面对面接触的体验,这两个方面加在一起,尤其是在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里去做的话,如果体制缺乏灵活性就会有大的问题。
实际上,我们用GP+LP的方式搭建了一个基金,既能保证我们在大的战略性方向上的正确,又能充分调动整个以经管会为主的、自主经营的灵活性,这两点是极其重要的。所以,通过基金这种方式投资到T3出行以后,T3出行就会在一种规范的市场化的治理结构下,既有规范的、合规的运营体制给予保障,又能保证决策的灵活性。在我看来,这也是我们最终入局的时候能够决胜的第一要素,如果没有这个要素,后面就很难胜出。
《中国经营报》:能否举例讲一讲你们现在的决策流程是什么样的?
崔大勇:现在是这样,比如涉及到整个T3出行大的战略方向,以及重大投资,这些都需要董事会的认可,当然方案是由我们经管层提出的。而在董事会决策的大的框架内,所有细节的开展和推进,比如开城的计划、上车的数量,包括具体到一个城市端运营的节奏,都是由经管会进行充分讨论后由CEO做出最终的决策。所以,我们现在的决策灵活度和决策的速度、效率非常高。如当初所设想的,既有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又具备市场化的决策灵活度,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发挥了体制和机制上的优势。
产业远期的规划
从产业的远期看,这两条线最终一定会汇集在一起,基于未来无人驾驶的场景,我们会做一个更大的爆发和协同,去共同服务市场和用户。
《中国经营报》:我们知道,T3出行的诞生有着大的国家战略的背景——大T3项目,后者还有一个重要的板块就是科技平台板块,能否介绍一下T3出行在大T3项目中的位置及其使命? 未来大T3项目中的科技平台板块与出行板块之间会有怎样的协同?
崔大勇:我们起的名字叫T3出行,这个名字源于三大部委跟三大央企确立的一个大T3整体项目规划,这个项目规划主要是基于未来产业20年的发展方向、战略定位的判断,大家共同去做一些事情,从而成立的T3项目组。其中,T3出行就是未来发展“平台运营方面”的一个公司,还有一个也在南京成立,叫中汽创智,我们内部管它叫T3科技,也是基于未来发展而设计的,但主要是基于车辆端的,包括在底盘的平台、新能源以及无人驾驶这三个领域进行前沿性开拓,而且是集中研发。
总体来看,目前大T3项目里,至少有两个主力的方向,T3出行是基于平台和服务,针对未来20年的定位所做的建设;T3科技是基于整个未来无人车,从底盘、能源到整个智能驾驶这三个领域上的突破。从产业的远期看,这两条线最终一定会汇集在一起,基于未来无人驾驶的场景,我们会做一个更大的爆发和协同,去共同服务市场和用户。
《中国经营报》:你认为这场“会师”会在什么时点或节点到来?
崔大勇:我们自己判断无人驾驶的一个拐点是在2027年。因为到那个拐点,网约车行业在商业化运作、技术、客户体验,包括一些法律法规的建设上都能够有一定的进展。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基于对成本的判断,因为无人驾驶的一些电子、电器设备是遵循摩尔定律的,到2027年,我们的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这些设备的成本也会大幅降低,因此无人驾驶的单公里运载成本和我们现在“人+车”的成本会达到一个相对接近的水平。到那时,从我们B端运营公司的角度来看,用户对无人驾驶车辆的使用愿望就会极其强烈,会逐渐提升渗透率,提升在服务车辆中的占比。
那也应该是我们优势集中爆发的一个拐点,因为真正到万物互联、无人驾驶的时候,这里面最关键的要素,一个是平台,一个是车辆。OEM入局,我们的核心优势是在车辆端,加上T3出行经过这几年对平台端的探索、对客户运营经验的积累,以及我们大数据能力的提升,这几个要素和无人车的结合,最终能量的爆发会是比较强的,我们很有信心。
借助资本的力量
T3出行投入运营一年半以来,两大阵营的股东对我们的赋能是极其重要的,这也是我们在融资的时候要找战略投资者的原因。
《中国经营报》:T3出行一入场就拿到了腾讯、阿里的投资,同时,众所周知的是,腾讯、阿里都是其他网约车平台的投资方,你怎么看腾讯、阿里这种投资策略,他们是占赛道呢,还是在做一些差异化布局?你怎么理解其商业行为背后的逻辑?
崔大勇:在我们成立之前,他们就联合投资了T3出行。从这一点你就可以看出,他们投T3出行的信心是跟别人不一样的,甚至在投T3出行的时候,共同选择投给了我们。所以从结果导向来说,他们对我们的信任度是极其高的。
我们的股东从结构上应该说分为两个大的阵营。一个是以三大OEM为主的阵营,是主机厂,另一个是以阿里、腾讯为主的互联网平台公司。T3出行投入运营一年半以来,两大阵营的股东对我们的赋能是极其重要的,这也是我们在融资的时候要找战略投资者的原因。
第一,从三大OEM角度来看,他们在车辆上和运力组织上,对企业的赋能是极其强大的。T3出行能够实现快速地增长,跟三大OEM的赋能密不可分。
第二,基于互联网的两大平台——腾讯和阿里,他们在技术能力上和平台支撑上,甚至包括流量导入上,对我们来说有非常大的支撑。尤其是互联网的基因和平台技术的支持,让T3出行在网约车行业里成为了一个新物种。而“OEM+互联网平台”两大基因的组合,使我们这个新物种在市场上展现出更强的竞争能力。
本版文章均由本报记者屈丽丽采写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