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谈对象了吗?”
如此平常的一句问话成了各大节假日、父母长辈饭桌上不变的保留话题。夹杂着对子女的关心与担忧,顺带着打听各路消息以为子女谋得一门好亲事。
然而,即便当今各种相亲网站、相亲节目层出不穷,我国仍有大量的大龄未婚青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15岁以上未婚人口总数为2.15亿,加上2300万离婚人数,我国单身人口规模已高达2.4亿,在世界范围内排名靠前。
相较于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代中国青年的婚姻观与传统包办式婚姻截然不同。从前的婚嫁事宜,皆由父母长辈决定,现今的年轻人则跳脱出传统思想的束缚,力争自由恋爱、坚持独立个性。
从父母到子女,代际的隔阂与不同直接反映在双方对婚姻家庭的观念和行为的变迁中。在当代人的择偶观里,对方式和场景的要求都不甚严格,更强调主观感觉的体验和所谓缘分的水到渠成。可现实是,中国父母对于儿女的择偶是很难缺位的。
依托网络和技术的发展,在这一新一旧的观点碰撞下,中国式相亲的革新、博弈与挣扎纷至沓来。
革新
从观念传统到形式开放
现代中国式相亲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彼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大龄青年”“搞对象”等热门词汇将大量未婚青年的个人婚姻上升为社会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第一波相亲潮如约而至。
在当时交通、通信、娱乐发展有限的社会背景下,各种交谊舞、唱歌、郊游甚至是鲜少的看电影活动,都是非常时髦的事情。年轻人通过大大小小的联谊会结交异性,又或将好友亲戚“推销”给其他人,以此促成恋爱、婚姻。
民间的社会组织和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官方机构也随之构建了婚恋平台。1982年11月,广州市编委办财政局人事局共同推出了广州和国内第一家婚介所——广州市青年婚姻介绍所(下称“广青婚介”)
这是国内官方机构对年轻人婚恋问题管理的首次尝试,作为时代浪潮下应运而生的产物,广青婚介给大量适龄青年提供了信息流通和交换的便利性和广泛性,择偶范围随之扩大。
随着广青婚介的成功尝试,全国各地婚介事务所陆续成立。而广青婚介在成立两年不到的时间内,先后共撮合了1400多对有情人,以高达14.4%的成功率居全国婚姻介绍所之首。
发展至今,婚介事务所转战线上,形成了百合佳缘等各大婚恋交友网站和《非诚勿扰》等电视类相亲节目为主的规模矩阵。
区别于线下的婚介所,年轻人要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害羞地进行交往和了解,线上和荧幕类的相亲活动更加直接生动地表达了适龄青年的婚恋愿望和择偶标准。从形式上不再局限于父母之间的活动交往,更倾向于婚恋男女的直接一对一沟通交流,观念上便与父母传统的婚恋思想有所差别。
婚介所与婚恋网站不仅在形式上不同,其运转模式更是大相径庭。但婚介所付费择偶,受地域和人口的强烈限制,规模和会员数量都相对有限,后期甚至出现婚托、信息虚假的现象,公信力严重下降。
而享受技术红利的婚恋网站则打破时空甚至语言的隔膜,借助微博、公众号、短视频等各大新媒体平台免费帮优质用户晒出资料,吸纳了越来越多的用户,增强了网站的用户粘性。
不仅如此,近两年,在原有的婚恋交友综艺节目的模式基础上,代际相亲节目也随之产生。相亲从两个人变成了两个家庭和两代人之间的认识和了解,这也反映了中国人的婚姻不是两个个体的磨合,更是两个家庭的融合和联结。
博弈
多元化婚恋观念交织,呈现社会百态
谈到婚恋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父母希望子女早日成家,注重门当户对;年轻人则在成家立业上往往将“成家”排在后,同时对婚姻的期望更多偏向于爱情的结合,希望能寻觅到最合适的另一半。
这些不同与冲突,正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中国父母在子女婚恋问题上的忧虑和担忧从不缺席。在百合佳缘集团2019年发布的《中国式相亲之子女篇》报告统计:对于自己单身的现实情况,55%男性和43%女性的父母感到焦虑,而单身们自己焦虑的比例则明显低于父母且焦虑持续的时间多集中在一两年。同时,77%单身男和64%单身女,表示父母曾给自己介绍过相亲对象。
显然,中国父母仍然坚持传统的婚恋观念,希望子女早日成家,而子女对婚恋的焦虑显然更弱。当今的社会压力限制了年轻人真正的婚恋交友时间,在很多年轻人眼里,与其花时间在婚恋交友,不如把工作事务处理好,把工资薪水提上去。
当年轻人不得不正视自己的婚恋问题时,两代人之间对择偶对象的标准却又形成了冲突和矛盾。
在倡导个性化和自由主义的现代社会,年轻人们显然坚持自由恋爱和平等婚姻。一方面面临着父母“逼婚”的强大压力,一边坚持着自己的婚恋观,当代年轻人们对于婚恋都有着理想化的个人憧憬。
“我妈说给我介绍了个优质对象,家里做生意的,好像还挺有钱。”
“我爸妈最近疯狂地给我介绍相亲对象,也不问我喜欢什么样的,只要他们觉得合适的就一定逼着我去见面。”
“我妈最近老跟我说什么隔壁家的弟弟生的孩子都会打酱油了,说等我回来把邻居家的妹妹介绍给我。”
“我妈说我再不结婚,她在亲戚面前快要把老脸都丢尽了。”
这些心酸和无奈的吐槽正是当代年轻人和父母婚恋观的博弈,一代人渴望相爱,一代人寄托于适合。
虽然这些吐槽看上去略带幽默,但实际上是两代人在婚恋关系上三观的屡屡交锋。当每个家庭的婚恋问题聚集在一起,便逐渐形成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于是,很多媒体和节目开始尝试“破冰”,让父母和子女共同聚焦在闪光灯下,通过小型“拟态社会环境”的建构,为双方创造民主、平等的对话平台,打破代际间的婚恋观念差异,展现爱情和亲情的共生共存。
挣扎
矛盾与冲突,两代人的挣扎
“一说结婚她就一言不发,我有什么办法,以后我们老了,谁照顾她?”
“天天在我耳朵边念叨,结婚是我一个人的事情吗?不得慢慢来,我总不能大街上拉个人就去登记吧!”
作为父母,这一代人对自己子女是否有对象?对象和对方家庭怎么样?什么时候准备结婚?有没有计划什么时候生小孩?这一连串的问题焦虑不已,子女们完成了学业和事业的转变,成家成为了父母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
作为子女,这些年轻人在婚恋问题上往往无法将婚恋问题隔离看待,交友择偶上对对方的工作、外在、家庭、三观各方面都有具体的标准了,而顾虑得多,往往就被“剩”了。
父母希望子女早日成家,家庭美满,子女却更多期冀后者,这必定会给两者带来无法达成一致时的挣扎。近日,百合佳缘集团发布《中国式相亲之父母篇》报告显示:在给子女介绍相亲对象时,父母考虑最多的是希望子女能早日成家立业,因为成家意味着独立;其次,三成父母希望自己老了后,子女能有人可以相互照顾与依靠;另外有三成女生的父母认为孩子主动性差,希望能推他们一把。
殊不知这一推,推远的是子女和自己的距离。面对父母的“催婚”年轻人们总是逃避,尤其当各大节假日成为“催婚”好时机时,他们往往选择不回家,拒绝与父母沟通。
两代人都对彼此的价值观念持以绝对的否定,交流次数的急速减少带来的是亲情的淡漠和关系的紧张。不同的认知结构和价值体系导致双方难以进行和平的沟通,但不论是子女还是父母,都需要正视冲突和隔阂的存在,直面双方的矛盾,愿意进行平等的对话和协商。
对于父母而言,减少唠叨的次数以减轻单身男女对家长焦虑的感知能够极大缓解双方关系,子女也能更加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而不是厌烦。对子女而言,试着通过角色和地位的互换理解父母的不易,不要过度强调自我,也能达成较好的家庭沟通。
只有双方都能够互相理解和包容,才能消弭代际沟通的痛点和难点,让子女父母得以相互认可,让亲情得以深刻延续。
话题讨论:你对中国式相亲有什么看法?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