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以来,互联网医疗价值凸显,只有医生拥抱互联网、积极“上线”,才能进一步推动这种新事物的发展。同时,互联网医疗也能为医生提高工作效率、扩大服务半径、塑造个人品牌。
近日,在微脉99健康日活动中,以用户评价为主评选出一批人气医生,动脉网从中采访到4位来自不同医院、不同科室的医生,希望通过他们的经历,更加真实地展现互联网医疗与医生之间的故事,展示医生群体“互联网+”的创新活力。
退休儿科专家线上“发光发热”
陈婉姬是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的儿科主任中医师,更是浙江知名儿科中医专家,退休后被医院返聘继续出诊,依旧是一号难求。
面对看不完的患者,陈婉姬选择拥抱互联网。她积极投身互联网医疗、勇于“吃螃蟹”尝试新事物,在线上为患儿家属答疑解惑。
对医生来说,忙碌是常态,陈婉姬也不例外。除了是临床医生之外,陈婉姬还是浙江省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省中医儿科专业委员会常委,要承担相应的教学工作、社会事务。
陈婉姬,受访者供图
此外,陈婉姬在30余年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并多次获奖,编写了《古今中医儿科病辨治精要》等专著2部,主持多项省厅级科研项目;拥有2项国家发明专利,作为第一发明人自主研制开发的小儿健脾膏获浙江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国家发明专利。
“经常加班,下班后累得要喘口气才回家。”陈婉姬说,2019年办理退休时,她有500多天积休假没有休。
然而,忙碌并未阻止陈婉姬对新事物的好奇和尝试,因为患儿需要她,她也喜欢儿科医生这份工作。早在互联网医疗发展初期,陈婉姬就从同事口中了解到,可以在网上给患者回答问题。她试着注册了账号,利用业余时间与患儿家属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陈婉姬发现仅用碎片时间就能帮助更多患者,便一发不可收拾。到目前为止,她常用的问诊APP已经有八、九个。
陈婉姬经历了互联网医疗从图文咨询到视频问诊、电话问诊以及团队服务的一系列过程,不断适应各个平台的医生端APP操作。“这个过程很繁琐,但是熟能生巧。”
接触互联网医疗以后,陈婉姬更忙了,但她却乐在其中。这样的专家级医生,是如何协调线上线下工作的?“线上线下无非是空间差异,它们并不是割裂的,实际上可以结合得很好。”陈婉姬说,尤其是通过微脉这样的本地化互联网医疗平台,能将线下患者的管理和服务延长到线上,形成延续。
在陈婉姬看来,互联网医疗扩大了服务地域范围、时间范围,使医疗服务更有连续性,最大限度发挥医生的服务能力,患者就医更方便;她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远程带教基层医生。
采访中,陈婉姬讲话轻声细语,带着江浙人特有的柔软口音。在线下,陈婉姬被患儿称作“陈奶奶”;在线上,她也保持了这种细致与温柔。在微脉平台上,陈婉姬的1200多条患者评价中,最多的就是细心,在其它网络平台也被称赞有医术更有医德。
“我很满意现在的状态,有喜欢的工作,也有喜欢的生活。线下工作比退休前少一些,更多重心放到线上,散步、出游的碎片时间就能完成。”陈婉姬说,她不想成为一个只会用老年机的医生,而是要紧跟互联网潮流、利用技术手段,充分发挥余热。
不放弃任何一个患者
今年疫情暴发后,湖北省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被确定为荆州市首批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救治医疗机构。随着患者逐渐增加,医院收治规模达到13个病区、346间病房、1003张病床,成为全市收治危重症患者最多的定点医院。
面对繁重的救治任务,医院的医护人员自然是捉襟见肘。一方面,广东省医疗队奔赴荆州驰援,另一方面,医院除了呼吸与重症医学科、感染科等关键科室全部冲向前线,其他科室的医护人员也踊跃报名,进入隔离病房,补充一线救治力量,消化内科的张艳便是其中之一。
疫情期间张艳在隔离病房,受访者供图
进入隔离病房后,张艳的主要任务是执行已经制定好的治疗方案,方案由院内专家、广东医疗队专家等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最新版诊疗方案,对患者进行会诊后制定出来;同时,张艳还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反馈给专家组。
“这期间,广东医疗队对我们的支援不只是线下,还有线上。当时,身在广东的专家也能对我们收治的重症患者进行远程会诊。”张艳回忆称。
因疫情蔓延,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原定大年初四门诊正常开诊的惯例取消。医疗资源大量向新冠患者救治聚拢,医院因防止交叉感染无法正常收治普通患者,患者因小区或社区封闭管理无法出门……多重因素影响下,普通患者怎么办?
一边是新冠肺炎患者,一边是普通患者,作为一名医生,在张艳心中每个患者都不能放弃。
此时,医院采用了多项措施满足患者需求,例如开通24小时咨询热线,在微脉平台开通多科室的线上咨询,以及在确保防疫安全的情况下,陆续开通部分门诊。
“我们科室早在2016年就开始与微脉合作,开展线上服务。”张艳说,当时她牵头组织科室医生入驻微脉,上线团队咨询服务。消化内科日均门诊量在200-300人次左右,是医院门诊量靠前的科室之一。上线互联网服务后,张艳和同事们开始对患者、尤其是慢病患者进行线上线下一体化管理,减少患者来院次数。
经过4年积累,张艳和同事们已经积累了充分的互联网服务的经验,疫情来临后,他们除了在线下参与一线抗疫之外,还利用院外时间处理普通患者问诊,解决普通患者的燃眉之急。
在张艳看来,互联网医疗既为日常寻医问诊带来便捷,也让疫情期间兼顾新冠患者和普通患者成为可能。此外,由于微脉平台会根据时间节点组织线上的专病义诊、专家团队义诊,为医生和医院进行推广,医生和医院面对的患者人群更多,影响力也得以提升。
线上服务促进个人品牌和能力提升
接到采访电话时,云南省昆明市延安医院的儿科主治医师纳晨正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参加扶贫攻坚工作。扶贫期间,纳晨的主要工作是给当地小患者看病,帮助当地县医院建立新生儿救治中心。同时,纳晨也没有放下他坚持了6年的事——互联网医疗服务。
2008年从兰州大学毕业后,纳晨考入昆明市延安医院,2014年开始从事儿科门急诊工作。在门诊接触的小患者越来越多,也就有越来越多家长问纳晨要微信,喜欢结交朋友的纳晨欣然接受了要求,和家长们加为好友,并利用业余时间免费答疑。
随着时间推移,在线下,纳晨已累计接诊13万人次,且零投诉。在线上,微信加了3000多名家长,加入了多个“妈妈群”,他长期通过互联网活跃在家长中间,做科普和病情随访。不少家长都主动在朋友圈推荐纳晨,将他视为心目中的“宝藏医生”。
今年疫情暴发后,纳晨入驻微脉,将自己6年来的积累通过第三方平台发挥更大价值。微脉平台显示,纳晨收到的患者评价大多是“一直信任的纳医生”“每次孩子生病都找纳医生,好几年了,值得信赖”“一直听说纳晨医生很不错,今天第一次问诊,真的很好”。
纳晨开始扶贫攻坚以后,利用互联网服务的患者更多了,不仅继续为昆明及其他地区的患者问诊,还在网上为怒江当地小患者对接医疗资源。
纳晨在怒江参加扶贫攻坚工作,受访者供图
前段时间,福贡县医院接诊的一名1月龄的小患者因重症肺炎诱发心律失常,情况紧急。“当时心率达到260-270次/分,循环极差,病情危重。”纳晨回忆称,他在县医院对患者做了初步抢救,将心率降到正常水平,之后转诊至州医院和昆明市儿童医院治疗;患者出院后,再进入昆明市延安医院做其他检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整个过程,纳晨都保持与家长联系、帮忙对接医疗资源,直至小患者治愈康复。
尽管纳晨已在昆明家长中颇有名气,且广受好评,但和大多年轻医生一样,他也在通过持续学习来积累实力,互联网医疗是促进他不断提升的重要动力。“给患者一句话的回答,起码需要10句知识储备。”纳晨说,他在业余时间广泛阅读医学文献、实用工具书等。作为致公党党员,纳晨还积极拓展国际视野,通过学术交流等活动扩大知识吸收面。
大量学习与实践结合,给纳晨的学术提升带来了实际成果。他近几年发表学术论文中,SCI收录3篇,其中第一作者1篇,影响因子3.0分。论文中的一些病例正是在网上接诊过程中积累的。
为了在高强度的线上线下工作与学习中保持强健体魄,纳晨每天都会在下班后坚持健身一个多小时,扶贫攻坚期间无法去健身房,就每天坚持爬山。
纳晨于7月到怒江,将在当地工作到12月底。他把自己的微信留给了当地居民,打算在离开后继续为他们提供帮助。“基层医疗、健康扶贫还有许多事可以做,希望真正做到‘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用医学科普搭建医患沟通桥梁
医生通过互联网提供的服务是多层次的,可以是一对一的咨询问诊,多对一的团队服务,也可以是一对多的医学科普。江苏省徐州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的主治医师孔风为,就是一名以医学科普切入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医生。
目前,医学科普大多集中在皮肤、妇产、儿科等服务人群广的领域。孔风为是一名肝胆胰脾外科医生,在肝胆胰脾、门脉高压、消化道出血、乙型病毒性肝炎、淋巴结核等疾病诊治有较多经验,对艾滋病、狂犬病、破伤风等有研究。因此,他的科普内容主要围绕乙肝、狂犬病、艾滋病等同样有较大受众群体的领域来进行。
“医学道路是漫长的,但是,一名医学生成为一名医生后,医学价值就能完全发挥出来吗?这不一定。”在孔风为看来,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健康科普能让医生将医学理论、医学科技成果通过文字或视频传播到大众中,将深奥难懂、单调乏味的医学知识转化为浅显易懂的形势,让大众能方便地接受,理论的医学知识才算发挥了更大的价值。
面对网络上质量参差不齐的科普内容,孔风为有自己的原则:第一,遵从循证医学,不发布未经查证的科普;第二,只科普自己专长的知识,不跨专业科普;第三,要通俗易懂;第四,图文、视频、直播等形式结合,充分与网友互动。
在一些资讯及短视频平台,孔风为总共已发布500多条图文和视频科普内容,收获了近40万粉丝。
疫情期间,孔风为在徐州当地医学科普公益组织的号召下,开始在更多媒体平台发布科普内容。“内容下方有不少网友留言,甚至针对具体病情向我咨询。”孔风为表示,他在评论区与网友互动答疑后,发现评论区内容不易查找、甚至可能丢失,且不方便了解网友更多信息,也就无法进行有效、及时的沟通。“这时候,互联网医疗就发挥了巨大作用,我也开始接触互联网医疗。”
伏案工作的孔风为,受访者供图
2020年4月底,孔风为入驻微脉。当医学科普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时,孔风为就向其提供咨询问诊服务,且平台在患者端和医生端都有相应记录,便于各自掌握病情资料。
截至10月19日,6个月以来,孔风为在微脉的咨询量已达到11169条,相当于平均每天回答了62位患者的线上咨询。他白天业余时间查文献资料,下班回家后上网发科普、回答咨询;在利用科普把医学知识价值发挥到最大的同时,又通过线上咨询进一步发挥了作为医生的价值。
“长期来看,互联网医疗打破了医疗资源地域限制,推动了医疗资源的高效配置,是大势所趋。”孔风为称,正因如此,他愿意积极“触网”。
互联网医疗如何为医生创造价值?
互联网究竟给医生、患者带来了什么?上述几位医生的故事从不同角度给出了答案。
从几位医生的经历可以看到,他们分别在提升名医资源分配、慢病管理、医疗资源下沉、医学科普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与创新,互联网医疗离不开无数这样的个体贡献。在此过程中,医生们也实现了个人价值的提升。
微脉平台中心总经理高菲阳表示:“类似微脉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对医生而言,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工具,能帮助医生更高效地维护、指导患者,减轻了一线门诊工作的压力,也缓解了医院患者就医难等问题;同时,通过本地化服务模式,建立线上+线下多重维度的医患链接,帮助医患之间建立更持久、更深度的信任关系,让‘家庭医生’的服务理念真正落地。”
她还补充一个例子,微脉平台上一位来自昆明的骨科医生透露,他的病人很多都来自于贵州、四川等外省,这些病人大多行动不便,但通过院内就医“省心卡”服务,诊前先精准预约,诊后手机上即可查询检查结果,节省了排队等候的时间和精力,回家后还可以继续线上复查,极大地方便了患者。
然而,从整体层面看,医生对互联网医疗接受程度、参与程度差异较大。究其原因,主要是许多医生能在互联网医疗服务中获得的精神或物质激励不够,或者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有限,又或者是受到所在实体医院的限制。
为医生创造价值,是吸引他们参与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关键。以微脉为例,其定位于本地化互联网医疗入口,与实体医院合作开展专科创新服务,有医院作为背书,医生“上线”没有后顾之忧,并且线上服务原本就是线下服务的延伸。同时,微脉还以一系列医生运营活动为依托,建立激励机制,让医生“上线”意愿更强。
微脉资深活动运营李学志介绍,除了线上服务获得的阳光收入,很多医生更看重的是通过特定时间节点的线上义诊、系列专题活动等,来逐步提升个人影响力、扩大精准患者来源,通过移动诊室、标准服务流程来提升自己的服务效率,及通过99健康日·人气医生评选等类似活动,增强自己的获得感。
在一系列的激励过程中,医生自然会对互联网医疗有更全面的认知。未来,医生依然是互联网医疗的核心人力资源,也期盼行业能创造更优质的执业环境,从更多角度助力医生的成长与收获。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