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硬仗还在继续,“疫”后引领经济复苏的集结号已经吹响。中央近期先后五次提到关键词——“新基建”,各地政府陆续发力,把“新基建”作为引领经济复苏的杀手锏。广东省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7000亿元,其中高铁、特高压、5G网络、新能源等新基建项目打头阵。
“新基建”是什么?新在哪里?如何帮助中国经济实现短期稳步增长和长期提升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将会出现哪些新的产业机会?与之前的“旧基建”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有哪些规律和经验是值得借鉴的?凤凰网广东推出《新基建•新未来》系列访谈,对话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湾区商会协会及企业家,全面解码“新基建”;共同探讨如何抓住“新基建”,引领“疫”后经济复苏和升级;帮助产业和企业拥抱“新基建”、发现新机遇、遇见新未来。
本次对话,凤凰网广东访谈了云端软件CEO冯建新,看看他如何解析“新基建”下的历史机遇。
“新基建”:为中国“硬科技”的腾飞奠基
对于“新基建”,冯建新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认为与被戏称为“铁公鸡”的旧基建相比,新基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给中国“硬科技”的腾飞打好基础。
以铁路、公路、机场、港口、水利等基础建设为主的旧基建在中国近几十年来民生安定与经济腾飞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到现在,中国的经济以及“软科技”都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但中国的‘硬科技’与美国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多年的海外工作经历让冯建新对这一点感受深刻,他说:“所谓‘硬科技’,就是指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这些高精尖科技。而‘软科技’就是基于这些科技之上的集成技术。我国的绝大部分企业都是在这个领域,像阿里、腾讯、字节这些互联网巨头也是如此。甚至像华为这样拥有大量技术专利与强大的研发实力的公司,也只是在集成方面达到了极致。所以美国一搞技术封锁,中兴、华为这样的企业就面临无芯可用的尴尬局面,就是因为我们在芯片制造方面还没有突破。”
“硬科技”的发展需要很多因素的推动,但数据、算法与算力这AI时代的三驾马车绝对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新基建中的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都是围绕着这三要素来服务的。
扎根“新基建”的基建
云端软件选择的行业就是云计算。
关于云计算的定义有很多,简单来说,云计算就是一个通过网络与底层基础设施构建起来的计算资源共享池,可以为用户提供高速的计算服务,而无需用户购买硬件、维护设备。
冯建新表示,虽然新基建七大领域中并未提及云计算,但云计算是“新基建”的基建,因为云计算是数字时代的数字化底座,在新基建涵盖的热点领域起到不可或缺的支撑。
然而,云计算已经是群雄逐鹿的局面,国外有AWS、谷歌云、微软云,国内也有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参与,入局玩家个个都是庞然大物。如此情势下,云端软件如何能在“诸神之战”中吃下云计算的市场蛋糕?
站在巨人的肩上,做“锯门槛的人”
“选择一个合适的赛道,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要做的是与他们携手,而不是对抗。”冯建新如此说。
云端软件选择的赛道是高性能计算云平台。
高性能计算是什么?高性能计算指使用很多处理器或者某一集群中的几台计算机的计算系统和环境,通常用来解决复杂的科学和工程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也把它与超算等同起来。前面提到的“硬科技”,不管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芯片制造,还是新材料、新能源的研究,都离不开超算。
中国是超算大国,天河系列、神威太湖之光等超算常年雄踞超算TOP500前列,在超算资源与投入方面甚至超过美国。
但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又不能算超算强国。因为中国虽然在超算性能方面实力强大,但在软件与企业应用方面却比较薄弱。目前,我国的大型科学软件基本都依赖于进口,超算软件方面的投入经费不足美国的1/6。而在使用方面,中国的高校与企业拥有的超算资源不足美国的1/10。
高性能计算机研发的一次性工程费用很高,只有通过企业的工业化设计,采用标准化组件和Scale down 技术,才能使小规模的高性能计算机具有很高的性价比。而缺乏足够的使用单位,超算的生态环境当然就缺乏足够的养分。
那么高校和企业不用高性能计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很简单,用不起。
就在前不久,全球顶级的人工智能研究机构OpenAI推出了超巨型的NLP训练模型GPT-3,其单次训练成本高达1300万美元。而微软在收购OpenAI时,曾专门为其打造了一套高性能计算集群,为此耗资数亿美元。高性能计算的门槛可见一斑!
虽然对于一般的高校或是企业而言并不需要如此夸张的前期投入,但自建高性能计算集群需要动辄数百万的前期投入、比较长的建设和部署时间、大量的运维费用,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么高的门槛就是导致很多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对超算望而却步的主要原因。
既然有这么高的门槛,那云端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赛道?
“因为我们找到了锯掉门槛的锯子。”冯建新回答。
这把锯子就是云计算。
高性能计算的门槛主要在于前期的硬件投入与维护费用方面。而云计算最大的特点就是无需购买硬件,无需设备维护,只需要通过网络使用共享计算资源即可。虽然利用云计算实现高性能计算的云端迁移还需要解决诸如资源、带宽、延时、存储等诸多问题,但最大的门槛——前期成本确实被锯掉了。
“我们‘云E弹性算力平台’是锯掉高性能计算门槛的产品,我们就是‘锯门槛的人’。”冯建新说。“我们已经与AWS、微软云、谷歌云、阿里云、腾讯云等主流公有云达成了合作,利用公有云的资源,搭建起一个高效、弹性、经济的高性能计算云平台,为“硬科技”领域的研发企业、高效、科研机构提供一站式算力解决方案,帮助客户提升业务运行效率,降低成本,快速响应市场。
这就是云端所说的“站在巨人肩上”。通过与云计算领域的巨头合作,利用大规模采购和资源智能调度等手段,云E弹性算力平台能将用户的云计算使用成本降低到原有的50%甚至更低。
推动硬科技发展,让高性能计算成为底层引擎
除成本优势外,云端软件在技术方面也建立起自身在云计算的护城河。
一方面,云端软件的技术底气来自对云计算的理解和应用,数年云计算和5G领域经验,让其对大规模云计算的基础架构、运行逻辑、优化调度都有深刻理论与实践经验。因此,在公有云的基础上搭建一个超大规模、弹性灵活、超低成本的高性能计算集群这种对其他公司而言很难的事,被云端软件用技术手段完全解决。
另一方面,云端软件在公有云方面有着广泛的资源,目前云端软件经与微软云、谷歌云、腾讯云(AWS、微软云、阿里云)等公有云厂商的合作还将继续深入,在保障规模和成本的同时,为使用者提供各种类型的计算资源。
未来,云端软件将围绕云计算产品的“深度”与“广度”继续走下去,所谓“深度”,就是将每一个产品围绕“成本与效率”做深做细;而产品的“广度”“,则是指云端未来会不仅仅局限于高性能计算领域,而会将产品扩展到云算力领域、甚至边缘计算等,为智慧工厂,车联网,云游戏等提供算力支持。
当然,现阶段云端只会一心一意为“硬科技”发展做好高性能云计算“新基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