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苏州河南岸的看客
——电影《八佰》观后
最像战争的战争电影,它的主角叫“八佰”
不经过点波折,可能就不值得等待。首映当天,在IMAX大银幕上看《八佰》,最先让我肃然起敬的是它作为一部电影、一部战争电影所达到的制作水准。杂乱纷繁的四行仓库、来来回回的官兵跑动、南腔北调的对白声音、摇晃紧张的镜头运动、复杂多变的场面调度、若明若暗的光影构图,从一开始就将我置入故事现场,80多年前的历史场景历历在目、感同身受。这种高能量的视听强度从始到终都没有松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代表了当前中国电影的最高制作水准,丝毫不逊色国际一流电影。表演、摄影、灯光、美术、道具、服装、化妆、拟音、录音、剪辑,在管虎导演调度下,从熙熙攘攘、匆匆忙忙中体现出收放自如的有序性和节奏感。20多分钟,观众不仅进入了令人窒息的战前氛围,而且黄志忠、张俊一、欧豪、张承、王千源、姜武、张译、杜淳、张宥浩、魏晨、李晨、余皑磊、俞灏明、郑恺等二三十位演员,将一群灰头土脸的性格各异的军人轮廓就清晰呈现出来了,加上苏州河南岸的教授、赌场老板等众多人物也寥寥几笔便形神兼备,这种化繁为简、纵横捭阖的起势,基本确立了全片的格局和品质。
有了这样的观看质感,才会全神贯注地去理解叙事。很快我就意识到,它与传统情节剧很不相同,这不是一部有确定主人公和集中戏剧冲突的电影,它围绕“四行仓库”之战,给予了苏州河两岸数十位人物群像,有的来去匆匆,有的贯穿始终,有的在前半段出彩,有的在后半段传神,真正的主人公就是这400多人所构成的“八佰”群像,以及南岸和天上飞艇中的“八佰”看客。这些人物形形色色,有枪林弹雨中的老滑头,也有不知生死的娃娃兵;有冷血杀手,也有热血青年……众多人物都在刀刻斧凿中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以至于他们的生死命运,会让我们牵肠挂肚、悲喜交集。如果说,一开始我们还在人物的不断出场、离场中试图分辨出谁是故事的主角,到后来我们就完全进入了“八佰”群体之中,与他们一起在枪林弹雨中殊死决战。虽然可能有少量观众仍然会执着地建构一个传统的主人公故事,但大多数观众应该说都已经进入了影片所构造的“情景”之中,当陈树生在白汗衫上写下血书:“舍生取义,儿所愿也!”,带着一个个战士用不同的方言报着籍贯和名字,作为人肉炸弹前赴后继跳下窗口的时候,观众与影片中的南岸看客一样,在泪眼婆娑中,已经不会再去分辨他们谁才是真正的英雄了……
一边用血肉之躯直播,一边在灯红酒绿中当看客
如果仅仅是八佰战士守卫仓库的故事,这部电影不过就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战争片”。但实际上,从一开始,管虎就不满足于呈现一场战斗,他更关心的是这场战斗背后对于中华民族的寓意。苏州河两岸的设计,为这部电影主题的宏大性提供了富有想象力的空间。南岸是租界区,住着达官贵人、明星教授、商业老板、阔太太和洋大人,而对岸却是面对数万日本海军陆战队的几百名孤军奋战的战士。正如剧中台词所说,四行仓库的南岸是天堂,北边就是地狱。南岸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国人洋人,都成为四行仓库战斗的“看客”,成为这场战争的“观众”。八佰壮士的战斗,正如其原本的历史意义一样,有了某种“表演性”:官兵们用鲜血和生命上演着一场宁死不屈、不忘国耻的生死大戏。南岸的各色人物,有的血性饱满,有的猥琐胆怯;有的义薄云天,有的苟且偷生,但在“八佰”壮士面前,最终大多成为抗战主旋律的合唱者。他们从战火硝烟中奔驰的白骏马中,看到了中华民族不死不灭的龙马精神。苏州河两岸,既是中国抗战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性的一面镜子。如果没有那么多人的“隔岸观火”,中华民族何以苦难如此深重;如果不是有像“八佰”壮士一样的“中国人的脊梁”,中华民族何以能够最终赢得抗战的胜利。
从叙事来说,当士兵们捆着炸弹慷慨赴死的时候,观众已经泪流满面,《八佰》的高潮到来得似乎有点早。升旗护旗的段落剪辑得不够完整,加上后半段象征和写意的渲染过于密集,多少影响了影片后三分之一的力度和强度。但这些都无法掩盖这部电影熠熠生辉的光彩。它对战斗场面的影像呈现,它对人物群像的生动刻画,它在还原残酷真实的同时对诗意的追求,它对民族心理的多维度反省,它对龙马精神的热血讴歌,可以说都体现了中国电影值得骄傲的制作品质、艺术水平和精神力量。“八佰壮士”的故事,在当时就广为传颂,其意义就在于它是中华民族不屈不饶、浴血奋战的精神象征。在国难当头的当时就曾被改编成电影和其他艺术形式广为传播,成为激发中华民族抗战决心的一面旗帜。这也是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后,国共两党领导人共同称赞的民族英雄壮举。因此,这部影片的价值,并非去重新考证历史史实,而是借助这一富有象征性的历史事件,让今天的观众不忘历史之耻,更不要忘记先烈的牺牲。
看什么、看见什么,取决于你想什么、是什么
文学艺术从来都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简单还原,正如《三国演义》《水浒》并非就是历史教科书一样。显然,《八佰》也不只是去还原一段“历史”,而是借助这段历史来观照更大的历史和更深刻的民族性,在历史史料的基础上加入审美选择和道德判断。众所周知,1937年8月上海爆发淞沪会战,历时三月,中国军人付出了伤亡30万人的惨重代价,虽然战败但却让日本“三月亡华”的野心落空。《八佰》讲的就是淞沪会战后期的“四行仓库保卫战”。电影在基本历史判断上没有明显偏差。当时,蒋介石政府对抗战前景还心存侥幸。8师524团谢晋元率领420余名战士死守四行仓库,其实不只是当局的弃子,更是试图引发世界列强对日干预的人肉棋子。这是一场被刻意安排的“战场直播”。这在影片中是有所传达的。影片对国民党政客、欧美国家的商人、记者也有不少的讽喻和批评。当然,影片的真正主题并不是去做历史文献的重现,而是试图用“八佰”作为镜子,给予今天的观众更多的情感触动和精神警示。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电影所呈现的这些在文献记载中“有名”或者“无名”的官兵,早已消失在时间烟尘之中。今天的我们都不过是“八佰”那段历史的“看客”,也是电影《八佰》的看客。那些对电影文本的过度解读,对电影史实的吹毛求疵,正如鲁迅在谈到《红楼梦》时所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种种不同的读解,反过来倒说明这部电影有多种的阐释和分析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看什么、看见什么,其实往往取决于我们想什么,更取决于我们是什么。
(作者:尹鸿,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