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青少年近视过半,罪魁祸首竟然是它?

一说到视力问题,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话题,尤其是当现在几岁孩子的家长,比如我的一位同事。她有个6岁的女儿,叫妙妙,是一个特别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学习也特别认真。同事平时工作忙没有太多的时间照看孩子,妙妙放学后,大多时间都是在爷爷奶奶的陪同下写作业、看电视。最近突然听到同事求助大家说,发现女儿在看东西的时候喜欢眯着眼睛,尤其是看远处时眼睛更是眯成一条缝,特别吃力的样子。同事很担心这样下去会影响妙妙将来的生活习惯和个人气质,但却不知道怎么改善!后来在办公室一位大姐建议下带女儿去检查视力,一检查才知道女儿已经近视将近400度!同事听后如晴天霹雷,既痛心又后悔!

对此有很多家长问,这么小的孩子如果近视了还能治疗康复吗?答案是“NO”,近视是不可逆的。其实,令很多家长忽视的是,我国青少年儿童近视的发病情况早已非常严峻,更严重的是,伴随这一现状的,还有大多数家长仍对孩子的视力健康问题,缺乏高度警惕和重视。

2020年6月6日,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于全国爱眼日报道:“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报告显示,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青少年近视率高居不下”。相当于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近视眼!这触目惊心的庞大数据,需要广大家长的关注和重视!

全国青少年近视过半,罪魁祸首竟然是它?

针对我国青少年儿童的视力健康问题,教育部也一直在重点关注和推行各种应对方案! 2020年4月27日,教育部网站发布《切实发挥好牵头作用综合施策 在持续加强中不断推进》为主题的《教育部2019年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综述》。

全国青少年近视过半,罪魁祸首竟然是它?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国青少年儿童外出活动大幅减少,大多选择居家看电视和网课学习,而这无疑又会在很大程度上加深青少年儿童的近视问题。为此,6月16日,教育部再次发布《教育部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儿童青少年视力专题调研视频会议》新闻。此次会议部署在10个省份开展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儿童青少年用眼和近视防控调研工作。

全国青少年近视过半,罪魁祸首竟然是它?

随着我国青少年儿童近视率的高发,很多家长开始疑惑,到底影响近视的因素有哪些呢?为什么明明自家孩子并没有遗传性近视的隐患,却也患上了近视、早早就带上了眼镜呢?其实,孩子近视的成因是比较复杂的,相比遗传因素,用眼习惯占据更大一部分原因。如今,随着电子产品的大范围普及,长时间玩手机、看屏幕,是导致青少年儿童近视最主要的因素。

那么电子屏幕到底是如何损害视力的呢?原因在于电子屏幕会产生有害蓝光,而当眼睛接触过多的蓝光后,有害蓝光可直接穿透晶状体到达视网膜,这会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萎缩甚至死亡。光敏感细胞的死亡将会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而且这种损坏完全是不可逆的。世界卫生组织(WHO)爱眼协会曾在2008年就已经发出相关报告,因蓝光辐射每年会导致全球30000人失明,该协会在2009年底再次发出橙色警告“蓝光辐射对人类的潜在威胁将远远超过苏丹红、三聚氰胺、非典、HINI的破坏性,无形中吞噬人的双眼。” 除此之外,蓝光还会导致黄斑病变、干眼病以及白内障等,尤其是儿童的晶体状比较清晰,更加无法抵挡蓝光带来的严重危害。

至今很多家长还未意识到,越是低龄儿童,越容易遭受蓝光伤害!据《央视财经》在谈蓝光对眼睛的伤害时报道:1岁的幼儿瞳孔最大,含蓝光产品通过眼球伤害黄斑的伤害率为100%;2岁的儿童瞳孔变小,含蓝光产品通过眼球伤害黄斑的伤害率为70%--80%;2至6岁的儿童瞳孔更小,含蓝光产品通过眼球伤害黄斑的伤害率为60%--70%;60岁以上的人群蓝光产品通过眼球伤害黄斑的伤害率为20%,因此,处于眼部发育期的青少年儿童更应该注重对眼睛的保护。

蓝光对孩子的视力伤害程度,远远超过我们的认知!疫情暂缓后,我国青少年儿童的户外活明显大幅减少,放学后大多以在家上网课和看电视为主,如何有效预防近视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更加刻不容缓!

失去眼睛健康,何谈光明未来!青少年儿童的视力健康问题已经引起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世界卫生组织也没有停止过关于蓝光对眼睛伤害的呼吁!在无法减少孩子面对电视、电子屏幕时间的现状下,要如何保护好孩子的视力健康,是所有家长和相关领域专家需要高度重视并及时找出科学解决办法的重要事项。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