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7月27日讯(记者 张洋洋)一朵由运营商和国资央企主导的“国家云”正徐徐飘进市场。
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云生态大会上,国内首个国资监管云服务正式上线,背后由中国电信牵头,中国电子、中国电科、中国诚通和中国国新等中央企业共同参与。
同期出席峰会的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为国资央企“造云”做出了进一步明确:下一步,国资央企将积极投身云体系建设,坚定不移成为国家基础公有云的运营者,构建数字基础设施;成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开拓者,培养数字产业;成为行业领域公有云建设运营的先行者,赋能数字经济;成为“上云、用云”的引领者,打造数字企业;成为国家网信体系的支撑者,服务数字政府;成为赋能全社会安全用云的守护者,共筑数字生活。
国家云亮相
本次“国家云”并非横空出世。两周前,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深化专业化整合工作推进会。其中提到,中国电信引入中国电子、中国电科、中国诚通和中国国新等中央企业战略投资者,组建股权多元化的天翼云科技有限公司,积极推动中央企业云计算资源整合。
谈到国资监管云上线,中国电信总经理邵广禄表示,将进一步推动央企数字化转型,实现国资监管效能提升。
事实上,从去年3月以来,由国资央企主导的云就有启动趋势。天津国资云、浙江国资云、四川国资云先后启动应用,甚至在2021年8月,天津市国资委发布的要求国资企业逐步向国资云平台迁移方案,不仅搅乱了云计算行业,更引起了整个投资市场的关注。
鲸平台智库专家、国家互联网数据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智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顾黄亮向《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称,由于芯片、5G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国产云计算技术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国资的进入有利于国内的云计算产业打造核心技术和降低技术成本。
“这也是出于数据安全考虑,”顾黄亮进一步强调,“近些年数据安全趋势不容乐观,绝大部分的安全事件由于云计算的安全边界造成,尤其国计民生核心领域的重要数据出现泄漏,将会对国家安全造成一定的危害。国资的进入,可以有效将安全边界进行拓宽并放大,同时相应的监管措施和数据保护能力也会得到加强。”
从产业而言,顾黄亮提到,国资进场,可以整合国内云计算产业的能力。
“相较于国外,国内的云计算产业的衍生能力强于国外,比较典型的有云管技术,DevOps技术和云原生技术。国资央企加码云市场,可以有效的整合云计算产业上下游的资源,一方面可以盘活国内云计算产业的衍生价值,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信创的方式继续保持优势。这种方式可以拓宽现有云计算产业的范围和规模,将云计算产业逐步覆盖到云原生领域,基础架构领域,数据安全领域和数据交易领域。”
市场影响几何?
目前,国内云计算市场玩家不在少数。既有以运营商为支撑的移动云、天翼云、联通云;也有括互联网大厂为代表的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
行业竞争上,市场格局也日渐清晰。国际分析机构Canalys此前发布的2021年中国云计算市场报告显示,中国的云基础设施市场规模已达1854亿元,由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和百度智能云组成的“四朵云”占据80%的中国云计算市场,稳居主导地位。
国家云的入场,将行业格局造成何种影响,成为市场关切。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向记者分析表示,国资央企拥有更加雄厚的资源,容易形成规模,形成竞争力,对其他云计算参与者构成了竞争压力。
“但民营云服务的企业,拥有多元化的服务资源,他们面向的可能是不同的用户,比如国企央企更加倾向于数字政府层面,而民营云服务商更加倾向于企业需求,”盘和林强调。
目前,全球数字化转型进入倍增创新阶段,云平台是支撑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而疫情之后,线上应用快速发展,远程办公常态化,更让企业数字化跃升成为刚需。
东吴证券研报认为,国家云框架的基本形成,将进一步带动云计算全产业链需求,国家云的 推进及企业数字化转型将扩大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存储、载板等设备以及下游应用的市场规模,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将持续受益。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2025年云预测:传统漏洞、人工智能增长和边缘繁荣
- 云遣返:工作负载分配的关键战略考虑因素
- 告别加班!华为云推荐数智员工“入职”会无忧
- 阿里云支持叠纸新游《无限暖暖》全球多平台开服!
- Gartner:到2027年,90%的企业机构将采用混合云
- Gartner:到2025年,全球公有云终端用户支出将达到7230亿美元
- AI热潮推动全球云计算市场增长,Q3支出增长21%至820亿美元
- 阿里云百炼上线百万长文本模型Qwen2.5 -Turbo,百万tokens仅需0.3元
- IDC:上半年中国专属云服务市场稳步增长 三大运营商包揽前三
- 浙江省政务云启动竞争性磋商 预算金额5.519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