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讯 2017(第八届)全球汽车论坛于6月7日-6月8日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本届论坛以“变革创新与转型升级”为主题,全球汽车业主要厂商,政策制定者、监管者、各个领域的代表、专家们共聚一堂,共同探讨汽车产业所面临的挑战,力图引发行业从整体战略上思考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握住产业发展的机会。以下为中国制造2025:从世界工厂到制造强国专题中的圆桌精彩讨论:
中国制造2025 精彩讨论李杰:四位嘉宾针对中国制造2025,以及从世界工厂到制造强国,以及相关一些话题跟我们做了分享。刚才四位嘉宾在讲的过程中,我也是非常认真地听了。因为我也是汽车行业里面,俗话说是圈里的人。其实我对刚才您讲的智能制造在汽车行业的应用,您针对这个话题跟我们做了分享,特别是一些关注点,在哪些方面给予高度关注跟我们做了分享。因为我也是汽车行业里面的人,所以对汽车行业也非常感兴趣。您是来自于大学,可能在一些观点上、看法上可能有非常新和令我们能够有所借鉴的想法。
我想给您提一个问题,或者说向您请教一个我想得到的答案就是。智能制造在汽车行业当中转型升级,这两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郭钢:谢谢!整个汽车行业的转型第一是产品的转型升级,第二是制造方式的转型升级,它也不是一蹴而就,跟长安一样,它是一步一步循序渐进来做的。我2008年看了奔驰,当时的自动化程度很高,但是还没有智能化,现在他们智能化的程度远远比2008年的时候不一样了,很多焊接都没有人了,所以智能化程度已经很高了。最近我去跟很多零部件企业交流,包括本地的,外地的,他们走到今天也感觉靠原来的技改,建生产线,扩大生产规模已经不行了。一个是他们快速响应整车厂的需求;第二个就是质量,所以提出来用智能化的手段来建立它的生产体系,来响应整个整车厂的效应,响应市场的要求。所以它就是参照德国,像奔驰、宝马等等这些,包括零部件企业博世等等,它是一个标杆。所以目前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我相信博世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就是把这些新技术和本身的一些技术结合起来,找到一些结合点。这样做一个总体规划逐步来推进。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来一步步找到工业4.0高度上去,它不是一下找到这个高度上去的。谢谢!
李杰:谢谢郭院长,您刚刚也提到了博世。我也想提问一下徐总,其实我感受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扎扎实实做好基础性的工作,博世作为工业4.0倡导者之一,您认为站在博世这个角度来看,中国跨越式的进度,中国制造2025,您认为有没有这种弯道超车的可能?
徐大全:首先我认为完全有可能。为什么呢?我们现在看中国的制造,当然包括汽车工业,我们现在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大概我们处在工业2.0到3.8之间这样一个范围,不同地区,不同的行业有一些差别。我想中国汽车工业实际上现在也属于迈进到3.0这样一个过程之间。4.0跟3.0的区别,实际上3.0谈得更多的是信息化,通过软件来控制,减少人的参与,这个已经有了很多进展。刚才郭教授也谈到,就像国内生产厂家,很多自动化程度已经比较高的。4.0实际上在这个基础上要把整个产品数字化,生产环节之间过渡到一起,甚至包括上下游之间完全连在一起,实际这样一个过程是需要一步一步进展的。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在我们实施3.0的过程当中超越它,把我们的数字化做得更深,把我们的连接做得更广,虽然我们没有走入3.0,但是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迈向4.0,谢谢!
李杰:谢谢!龚总,您刚才演讲的主题其实就是讲的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内在关系,或者说区别和联系。就我个人来理解,我感觉,4.0跟我们2025其实是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差别。刚才您在演讲过程中用了一个词,我感觉用得非常好。说这两者之间关系的时候,您用了一个“一脉相承”,我觉得道出了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但是它又有差距,我个人理解,德国工业4.0是经历了1.0、2.0、3.0这么一个过程,现在再发展到4.0。而我们中国制造2025,刚才我在问徐总问题的时候,我用了一个“跨越式”,其实这个跨越式我理解就是我们像上学一样,我们跳级了。但是跳级不是因为我们学得特别好了而跳级,中间有缺课的这种情况出现。既然有这个区别,至少我觉得在制造质量上,比如工业4.0,在谈到制造质量的时候,没有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而我们中国制造2025在谈到质量问题上,而且在制造质量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把它纳入进去了。我想这个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制造业是非常大,作为制造大国没问题,但是大而不强。前段时间我们都知道马桶盖的事件,生产跟需求错位,所以说好多人到日本去买马桶盖,这可能也就是供给侧改革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这是我理解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关系。
我想,您刚才谈到这两者关系的时候,我感到有点不是那么太解渴。我再给您几分钟时间,您能不能再深入一点,把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本质的区别和联系,能不能再给我们简单做一下分享?
龚大兴:好!我说好的时候我就没底气。第一,我不是学工科的,我是学文科的;第二,我没当过总工程师,现在也不是我们汽车公司的总裁,我是董事长。研究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要回答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我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一下4.0和中国2025的感觉。说实在的,我没去认真研读过这个东西,我也是通过一些碎片化的东西了解了一点点。我觉得我不用去研究那么深吧,这是其他人去做的事情,我们团队去做的事情。但是我觉得有一点是相通的。它其实就是想调整效率,就是把产品做好。就是岗地成本。还是回归到开源节流上去。这个根本我不知道理解到没有。现在人类文明之后大家共享,我们之所以发展那么快,是因为我们借用了别人的那些资源,但是这个资源是人类的资源,不是哪个国家的资源。所以我还是认为有可以弯道超车的这么一个机会存在。我就不啰嗦了。
我想强调一点,我们要去修复,其实4.0也好,2025也好,我们做制造业的这些人,要开始思考去修复与用户,与供应商,与员工,与社会的关系,要重新去思考。我们原来不顾员工的工作环境,我们欠员工很多,员工的这种不舒适感,就会把他的愤怒植入到产品里面去,所以现在有很多机器人。我们去修复跟我们用户的关系,我们过去把用户当成上帝,至今我对这个东西理解有我自己的看法,上帝很好,离我们很远,我们不知道上帝在想什么。我们能不能重新定义一次,我们把用户当成是家人,我们应该知道我们家人和亲人在想什么吧。核心的问题还是在做企业的根本上,还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让员工舒适,用用户开心,本质是这个。
徐大全:我补充一点,我觉得龚总说得很好,你从大的层面解释了这个问题。我个人理解是这样的,工业4.0更加关注于生产的过程,产品的整个流程和过程,怎么让铽能够数字化。中国制造2025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比这个更广,不光要关注于所有的生产流程,同时产品和终端用户之间的生态也要联系。
龚大兴:所以就得把产品当生命来对待,这个问题如果没解决的话,4.0也好,2.0也好,我们的关系很对立,员工跟产品的关系修复成一家人,把它当成生命来看待,这个东西才能焕发它的生机。
李杰:谢谢龚总!樊总,刚才您在演讲过程中谈到了产品的创新,您是做商用车的,您介绍了。在整个汽车行业的创新跟中国制造2025究竟有什么样的联系和一些具体的建议?您能跟我们做一下分享吗?
樊文堂:就行业来说,我没有那么大的发言权,我只有自己的一些感受。一个是产品的创新,一个是工艺的创新。我觉得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工夫呢?我们国内的优势在哪儿?我们贴近用户,更听得懂用户的语言,所以我更赞成龚总的一些观点,以产品为中心,以用户为核心。就我们这个产业来说,新能源这个产业,我觉得用户目前最关心的是什么呢?实际上用户最关心的,我们理解的就是里程焦虑,大家讲续航里程,其实不是续航里程,本质实际上还是能量比,比能量,电池的比能量是我们目前在产品上要更多下工夫的。就像国家调整产业补贴政策,它是一个点,以这个来消除大家的里程焦虑。电机技术,我们会选好的电机,我们在里程管理上,电机管理上,尤其是电池管理上,对续航里程实际上也有很大的贡献。
第二个点,新能源车现在在财政补贴的支持下,或者限行限购的压力下有更多用户的选择。新能源车跟传统车还是有差距的,电池从去年到今年应该降了30%,但是还不够,如果还能降50%可能更合适一些吧,最初从过去的4块5一度电,5块5一度电,到今天能做到2块钱以下,甚至大家说做到1块钱,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还有电机,过去买电机差不多15万块钱,12万块钱,现在电机除以3,除以4的速度在下降。包括控制,因为过去大家不会做,现在可能几万块钱一个控制就下来了。还有本质的安全,着火,失控等等这些也是企业在产品研发方面一直在努力的。
关于电动车,其实是有争议的,我们江苏有一个领导跟我说,你肯定我们将来就是电动车了吗?一个主管的领导。比如燃料电池的发展方向,目前燃料电池的电杯还是去买,现在没有一个企业去做这个东西,大家都是买的。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李杰:谢谢!现在我手里也拿到了几张提问卡,下面我就逐一把这些提问的问题交给四位嘉宾,请他们做一个解答,满足提问者的要求。我们先看第一张卡,这是提给樊总的,问题是这样的,在中国汽车产业升级过程中,中国汽车企业最应具备的能力是什么?让您答最重要的三个能力。
樊文堂:我觉得核心还是我们中国企业汽车产品的质量对用户适应性的问题。我们中国产品载质量方面,一直以来在消费者心目中还是排在美国企业之一的,这是第一点,产品质量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要提升,这是我觉得在未来首先应该具备的。第二点,确实现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这些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将来汽车到底是什么样,在创新上我觉得不能落后,,刚才大家也讲到弯道超车,像互联网这些可能会实现弯道超车。第三点,我们中国还是本土企业,更理解中国人,服务是个本质,售后服务这件事是持之以恒的,我能想到的就这三点。
李杰:说得非常好!那我就按顺序来,下面是提给龚总的。问题是这样的,中国制造行业较低的利润率如何支撑中国或民营企业成为制造强国企业?
龚大兴:是这样,我自己的理解,我做制造业做了20年,觉得很惊讶,我是创一代。这20年我一直觉得没差过钱,是因为我投入的需求不那么大,我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其实这背后的根本问题就是我们民营企业要成为制造强国,你这么低的利润率怎么来解决?还是一个先有鸡后有蛋的问题。人有一个梦想的时候,为什么先要看得见才相信呢?这是我自己问自己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相信呢?我们如果是仅仅以中国制造业低利率的现状,去怀疑我们制造强国的方向,那我们就不可能进步。所以我认为低的利润率不是成为制造强国的最根本,是因为我们内心够不够强大。我想所有汽车行业的人都不是因为先赚了钱以后才买机器人的吧,都得有赌,那个赌进去其实就是相信你的未来,相信了就看得见。我呼吁,或者是我自己也这么在做,我们要变成制造强国,首先要相信它。
李杰:非常感谢龚总!徐总,问题是这样的,说中国主机厂应当首先做一件什么事来迎接工业4.0?它的效率的提高是如何评估出来的?
徐大全:我的第一反应实际上是这样的,迎接工业4.0更主要的实际上是我们自己的思维,有没有这种雄心,有没有这种决心走向工业4.0,这中间需要人才。我总觉得中国主机厂和国外主机厂的区别,大家也许会谈到单一主机厂的销量可能比大众这些要小很多,我们的盈利也会少一点,但是这不是关键,我觉得最关键的是人。我们要有着一批有着先进理念的人,这批人帮我们打造五年十年以后的公司,我们必须有这样的思维,有这样的雄心去投入做,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
从效率的提高,如何评估,我觉得比较简单,我们最关心的还是成本提高了多少,效率提高了多少,我们已经做了几十年了,在工业4.0的时候我们还是围绕这些来做。
李杰:郭总,这个问题是提给您的,从事业工厂到制造强国的差距在哪儿?如何快速突破?
郭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从我个人理解来看,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跟大家探讨一下。这个差距第一就是人才,人才的差距,就是我们企业需要面向工业4.0也好,还是中国制造2025,需要大量有前瞻意识,有这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人。而我们大学培养的人,而我们过去没有按照前瞻需求来培养,而是按学科专业来培养。但是现在大学和企业已经看到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走的就是校企联合的模式。比如说我们从2010年就跟长安联合做了“3+1”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前面三年学校培养,最后一年我们跟长安共同来培养,做下来之后这种学生非常受欢迎,这是一种模式。
现在企业有这样更高的需求,现在长安要我们培养什么呢?智能汽车的人才,没有哪个学校能培养这样的人,它的知识背景非常多,要求非常广,我们叫做多学科的交叉。那怎么办?我们现在就要做“2+2”的专门的培养,就是前面两年从相关专业,机械、车辆、计算、软件等等这些本科学生当中,从三年级开始招生,我们按照这个方向专门培养,他需要这样的人。从研究生这个方面我们也是这样。现在我们就是要做博士生的培养,现在提出设计学,就是从产品设计,你需要博士生,他们说他们好像还没有思考这个问题,他们要再思考一下,需要什么样的高端人才。而国外在这个方面培养体系比较健全,所以我觉得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差距。
第二就是在技术上有一定的差距。因为国外在这方面走得比较早,比我们走得远一些。我们有很好的基础,我们现在奋起直追,我们现在如何缩小这个差距,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就是有政府的支持以及行业自身的努力,还有主机厂、供应商,还有第三方的研发公司、咨询公司通力合作,来解决集成的问题。因为单一的技术比较好解决,集成的技术怎么来解决?所以从这些方面,我们如何找准这些点,从而来找到一些比较好的解决办法,来实现我们的中国制造2025,谢谢!
李杰: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互动的环节就暂时到此结束。如果大家针对四位嘉宾还有什么进一步想提问和交流的,在我们讨论会之后,大家可以朝他们四位索要他们的联系方式!这也是中国制造2025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就是信息化。
感谢四位嘉宾非常精彩的分享和讨论,也感谢大家的聆听。刚才四位嘉宾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他们的观点,也给我们揭示了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途径。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主要目标就是使中国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制造强国,从低附加值的生产转变为中高端的制造。淘汰低效率和过去的产能,提高创新能力,发展自主设计和自主品牌。德国工业4.0的战略重新勾勒出了德国企业未来持续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供了可能的框架和方向。借鉴德国工业4.0战略,展开多领域的合作,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赶超型的工业发展道路,是成为制造强国的强大动力。目前,对于整个制造业来说,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那就是转型升级,包括新能源、智能化、无人驾驶等等,但最大的挑战就是中国自主品牌面临的品牌的提升,如何扩大知名度,提升美誉度,是我们每个企业不懈追求的目标。只有中国自主品牌销量的不断提升,占有率的不断增加,中国制造业已经进入了追求品质,追求品牌的新格局,互联网+给传统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引导我们进入一个变革的时期。
德国基于自身的工业优势推出了工业4.0战略,关注的是制造业硬实力的提升,旨在进一步提升工业竞争优势,为中国工业转型升级带来了中国的启示。但与德国不同的是,我国供给侧面临诸多问题,不少产品供给量过多,且质量布告。供给与需求互相不配套,我国供给侧改革重点在于结构性的改革。可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从价值链的低端向中高端转移的有效措施,是实现技术革新、转型升级的全面保障,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强大动力,是实现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
中国制造要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要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要向中国品牌转变。希望通过在座各位的共同努力,我们自豪地告诉世界,中国制造已经不再是低端制造的代名词,中国制造有能力扛起中国创新变革的大旗,更多的产品与服务走出国门,走进世界,为中国成为真正的制造强国添砖加瓦,感谢四位嘉宾的分享,也感谢各位的聆听,谢谢!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长安汽车前瞻布局再深化:5年200亿竞速低空经济
- 日媒称本田和日产将开始进行合并谈判,应对电动车竞争
- 比亚迪海豹获评2024-2025日本年度风云车“十大最佳车型”奖 中国品牌首次
- 11月我国汽车产销同比增长11.1%和11.7% 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45.6%
- 一定红开启电混越野新时代 最强泛越野坦克500 Hi4-Z预售价37.98万元
- 萝卜快跑宣布获批香港首个自动驾驶牌照
- 鸿蒙智行尊界S800正式亮相,预计售价100-150万开启预订
- 华为与江淮强强联手,尊界S800在华为Mate品牌盛典正式亮相
- 尊界S800时代旗舰亮相华为Mate品牌盛典,鸿蒙智行“四界”阵容齐聚
- 智界新S7惊艳登场,售价22.98万元起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