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淮汽车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国家发改委的批复,批准建设江淮汽车与大众汽车(中国)合资生产纯电动乘用车项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发现,截至5月24日发改委已经批复了8个新能源汽车项目。而去年全年,获得批复的企业总共才7家。也就是说,今年不足半年内的批复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批复总量。
与此同时,数据显示,目前各地在建的新能源汽车项目超过30个,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家170余家。按照今年批复的项目以及各大车企发布的产能规划估算,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能将达到500万辆,远超《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2020年产销200万辆的目标。
对此,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所谓的新能源车产能过剩只是规划的产能过剩,实际不一定都投产。崔东树同时表示,新能源车正处于发展期,应鼓励车企参与者的进入热情,但还是宽进严管为好。
江淮大众联姻获准 释放鼓励电动车信号
事实上,早在2015年12月份《证券日报》记者就曾独家刊登了《大众高管秘访江淮汽车双方或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联手》的报道。如今预言成为现实。对此,有江淮汽车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新组建的合资公司既不是大众也不是江淮,将使用全新品牌和商标。该名负责人同时表示,获得批复后的细节还要等双方未来的合资协议来明确。
现阶段国内致力于新能源领域的车企不在少数,为何大众会选择与江淮合资生产纯电动乘用车项目呢?对此,崔东树表示,南、北大众在传统车领域体系完整健全,很难有模式突破。而江淮作为目前唯一一个不靠合资而生存的国有企业,实力与口碑皆具,因而获得了大众的垂青。
值得注意的是,在消息发布之后,江淮汽车的股票并未有明显提振走势。
资质批复加速 新能源车产能过剩预警
事实上,今年以来国家似乎有意放宽了准入申请资质门槛、释放着鼓励入局的信号。新能源汽车项目的批复速度也在不断加速。就在江淮大众的项目获批前,国家发改委刚刚批复了广东陆地方舟新能源电动车辆有限公司的新能源汽车项目。
从企业端来看,记者注意到,在已经发布的15个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中,有5家为汽车供应商背景,有2家为传统商用车生产企业,4家为传统乘用车生产企业,2家为中外合资车企。无论是传统车企、零部件供应商还是互联网车企,都正在争分夺秒的抢占新能源车的最佳“窗口期”。
针对是否存在资本过热的问题,在崔东树看来“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过程。新能源汽车发展潜力大、规模大、有国家补贴且利润较高,都是吸引资本进入的理由”。
然而,伴随资本过热而来的问题是潜在的产能过剩,已有业内人士对目前的新能源汽车扩张提出产能忧虑。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副主任陈清泰曾公开表示:“最担心的是只关注了量的上涨而忽略了技术的进步。如果把所有资源都用在产能扩张上,前景并不会好。”
据记者了解,目前仍有超过200家企业正在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若再加上传统汽车企业的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客车等,整个潜在造车规模数量将十分庞大。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长安汽车前瞻布局再深化:5年200亿竞速低空经济
- 日媒称本田和日产将开始进行合并谈判,应对电动车竞争
- 比亚迪海豹获评2024-2025日本年度风云车“十大最佳车型”奖 中国品牌首次
- 11月我国汽车产销同比增长11.1%和11.7% 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45.6%
- 一定红开启电混越野新时代 最强泛越野坦克500 Hi4-Z预售价37.98万元
- 萝卜快跑宣布获批香港首个自动驾驶牌照
- 鸿蒙智行尊界S800正式亮相,预计售价100-150万开启预订
- 华为与江淮强强联手,尊界S800在华为Mate品牌盛典正式亮相
- 尊界S800时代旗舰亮相华为Mate品牌盛典,鸿蒙智行“四界”阵容齐聚
- 智界新S7惊艳登场,售价22.98万元起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