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4月份中国汽车产销均呈下降趋势,但业内对中国汽车市场的未来还是非常乐观。
5月15日,在2017中国汽车论坛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大胆预测,“中国汽车产量还可以增加近一倍,很可能达到每年5000万辆规模,在国内销售4000万辆,在国外销售1000万辆”。此言一出,立即成为当日汽车圈的最大热点。
去年,在1.6L及以下排量轿车购置税减半政策即将退出的刺激下,中国车市再迎13.7%的高增长,产销分别达到2811.9万辆和2802.8万辆。这一成绩让很多人相信,今年中国车市实现3000万辆的产销规模是大概率事件。但是谁也没想到,仅过了4个月,两位数的高增长就变为了负增长,中国车市的急掉头让很多人对未来前景再次谨慎起来。
在这种背景下,董扬的5000万辆预判必然引起争议。除去海外销售的1000万辆,董扬认为国内车市可以达到4000万辆的年产销规模。这个数字已超过美、日、欧三地的汽车市场年产销总和。人们的疑问是:中国车市达到4000万体量的增长空间在哪?
一个老生常谈的论据是,中西部地区和广大的四五线城市将是中国车市未来增长的主要动力。这个论据放到现在来看也有些说服力,从千人汽车保有量来看,2016年中国的千人汽车保有量只有140辆,美国的这一数字是800辆,日本是600辆,中国的千人汽车保有量不仅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数据相差巨大,与马来西亚、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相比,我们也不及对方的1/2。以此指标衡量,中国的汽车发展空间确实不小。
但是,除了千人汽车保有量这一指标,中国实际的道路交通状况能否承载4000万辆的汽车年产销规模却存在疑问。中国的城市结构是向着集约化的方向在运动,即农业人口进城,小城镇人口向上一级城市转移,小城市人口向中、大城市转移。这就决定了,与美国这样居住分散化的国家对汽车的依赖程度不同,在中国的很多城市开车的必要性正在降低。
比如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随着人口的集中度不断加大,道路对车辆的承受能力已经逼近极限,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公交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开车必要性越来越小。特别是随着出台汽车限购政策的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国内汽车市场的增长空间也在受到影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张立群称,现在实行汽车限购的八大城市,引起汽车销售量的降低估计在200万辆左右,这对于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也是中国汽车市场千人汽车保有量超过100辆时就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中小城市,买车虽然不受限制,但因人气不足、经济实力受限,汽车销量也很难快速增长。艾瑞咨询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汽车销售增长迅速的四五线城市,也多集中在华东、华中两带;华北、华南地区车主人数次之;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人数最少。
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自2009年国家出台汽车下乡政策之后,迄今中国四五线城市的汽车消费需求已得到持续释放。根据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发布的数据显示,四五线城市已成为当前汽车市场份额唯一增长的地区,其总量相加已经超过中国车市整体销量的50%。未来,这一区域的增长动力还能持续多久,还有多少潜力可挖,值得深思。
相比之下,汽车海外出口的增长空间却是可以期待的。当前,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海外出口量还不足300万辆,距离1000万辆的设想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很多中国品牌车企正在加快布局海外市场,一旦市场打开,未来的想象空间很大。当然,前提是中国汽车品牌的产品质量能够得到海外市场的认可和接受。
这方面,德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极好的例证。作为一个汽车市场发展成熟的国家,德国每年的新车销量都在350万辆上下徘徊,但其海外出口量已经超过了400万辆,这使得德国汽车产业的体量足够大。如果中国品牌汽车也能像德国汽车那样在海外拿到雪片般订单,那么中国汽车产量的极限将被数倍放大,5000万辆绝对不是顶点。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长安汽车前瞻布局再深化:5年200亿竞速低空经济
- 日媒称本田和日产将开始进行合并谈判,应对电动车竞争
- 比亚迪海豹获评2024-2025日本年度风云车“十大最佳车型”奖 中国品牌首次
- 11月我国汽车产销同比增长11.1%和11.7% 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45.6%
- 一定红开启电混越野新时代 最强泛越野坦克500 Hi4-Z预售价37.98万元
- 萝卜快跑宣布获批香港首个自动驾驶牌照
- 鸿蒙智行尊界S800正式亮相,预计售价100-150万开启预订
- 华为与江淮强强联手,尊界S800在华为Mate品牌盛典正式亮相
- 尊界S800时代旗舰亮相华为Mate品牌盛典,鸿蒙智行“四界”阵容齐聚
- 智界新S7惊艳登场,售价22.98万元起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