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金融市场在自身发展远未成熟之时,便面对着互联网、金融科技、汽车共享模式的新一轮冲击。汽车批发金融、消费金融和保险是汽车金融市场的主流产品。
对金融机构而言,汽车共享市场的发展给金融机构带来了新的市场空间,汽车金融机构需要结合汽车共享的新业态,不断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满足汽车共享市场参与者的金融需求。(东方IC 供图)
进入2017年,汽车金融与互联网的融合程度逐步加深,包括第1车贷、车到山前等多家汽车金融平台先后获得融资,大量资本注入新兴的互联网汽车金融平台。
受惠于国家政策对互联网金融的大力支持,近年来互联网汽车金融异军突起且圈地提速,汽车金融的市场格局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发生了改变。
近年来,随着汽车购车需求的大幅增长以及信用制度的逐渐普及,各类汽车金融机构纷纷出现,特别是在网贷监管政策之下,很多金融平台向汽车金融领域靠拢,这些因素均刺激了汽车消费贷款的增长,汽车金融也有望快速崛起,成为下一个蓝海。
迎来发展机遇
根据此前央行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汽车金融公司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汽车金融市场规模已超过7000亿元,市场规模还在以每年25%的速度持续扩张。而网贷之家发布的《2016互联网汽车金融白皮书》预测显示,2018年我国互联网汽车金融总规模可达1.85万亿元……这一系列数据都预示着中国汽车金融市场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相关资料显示,在国际上,汽车金融可谓汽车产业链中利润率最高的环节,汽车金融公司为整车企业贡献的利润率高达30%~50%。据统计,全球汽车销售量中的70%是通过融资贷款销售的,汽车金融业务所带来的利润占到全球汽车行业利润的24%左右。然而,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汽车保有量国家,但汽车金融的渗透率只有20%,说明汽车金融市场潜力巨大。在前不久举行的2017科技金融行业峰会上,多位业内人士就汽车金融的未来是蓝海还是红海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商业银行仍是汽车贷款的主要提供者
一般情况下,当前我国大致有四种汽车金融服务模式: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构建的汽车消费按揭贷款、由汽车厂商的分期付款的服务模式、租车公司介入的汽车金融租赁服务模式、由其它机构多方面合作构建的金融服务模式。
在这四种模式中,商业银行仍是汽车贷款的主要提供者。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7~2022年中国汽车金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汽车消费金融市场总金额为6700亿元,其中商业银行消费贷款余额占49%左右;汽车消费金融消费贷款余额占比24%左右;信用卡车贷分期余额占比20%左右,其他的融资渠道则瓜分剩余份额,我国汽车总体平均信贷2015年的渗透率达到25%,与发达国家70%左右的金融渗透率尚有较大差距。
有专家认为,在汽车金融中,传统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低、规模大是优势;而汽车金融公司专注于单一品牌系列车型的消费信贷,和汽车厂家联系更紧密,提供的服务也更专业,能更有效地推动汽车消费升级。
我国《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规定的汽车金融公司可从事业务也比较广泛:股东定期存款;经销商采购车辆贷款保证金和承租人汽车租赁保证金;金融债券;同业拆借;向金融机构借款;购车贷款;经销商采购车辆和营运设备贷款;汽车融资租赁业务;租赁汽车残值处理;相关咨询、代理业务;股权投资。
应进行业务模式创新
近年来,二手车交易活跃,2017年的交易总量有望突破1200万辆,增长15%~20%。而在2020年,二手车市场的交易总规模有望突破2000万辆,国内汽车市场将从以“新增需求”为主转化为以“置换需求”为主,新车与二手车市场的比例关系达到1∶1。根据目前的市场情况,预计2020年中国汽车消费金融市场有望达到2万亿元的规模。
未来,汽车融资租赁与互联网金融完美融合将成为下个风口,大致可以归结为两方面原因:一是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消费者对车辆购买和驾车出现的需求增长,新车和二手车市场交易活跃,而传统车贷等购车途径的缺陷、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改变及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使得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来获得车辆的使用权逐渐成为一种新选择。
数据显示,信贷购车近两年发展稳定,比例保持在40%左右,吸引了近半数的80后及90后。
相较而言,传统汽车金融公司往往只能依赖商业银行贷款来支撑金融业务或依靠银行征信报告等单一数据,互联网汽车金融则可以通过线上操作等简化流程给消费者带来便捷。伴随着互联网金融告别野蛮生长时代,在合规化调整的道路上不断进行业务模式的创新、深耕,互联网金融依靠对接汽车融资租赁的“小额分散”的经营原则,无疑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成长空间。资料显示,目前网贷运营平台有近1900家,去年行业成交额累计已经到了2万亿元。
就目前国内的汽车保有量来看,市场在金融方面的需求还有相当的空间,相关企业和管理部门应加快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来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利用科技手段探索产品和业务模式创新,扩大汽车金融普惠的范围,让更多的购车族受益,是当前汽车金融发展的关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