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一直被寄予厚望,认为是中国本土品牌汽车企业“由大到强”、“弯道超车”的捷径。过去两年,随着政府对新能源车产品支持力度加大,新能源车销量猛增,但也引来一大批觊觎者,滋生大量骗补。为杜绝骗补,也为让新能源车市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国家发改委办公厅日前发布《新能源汽车碳配额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拟用碳配额替代现行的补贴政策。
过渡期五年
以碳配额交易替代现行的补贴政策,利用市场力量来鼓励新能源车发展,其最大优点是具备可持续性。政府“置身事外”从运动员变为裁判员。据了解,新能源车碳配额是借鉴美国加州ZEV政策。在其基础上,结合中国现有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政策。
替代非一朝一夕完成,会有数年的过渡期。据悉,新能源车碳交易市场将在2017年开始试运行,2018年开始正式实施。去年,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明确五年内,将继续实施对新能源车的补贴政策,补贴额度逐年递减。
2016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补贴金额为2.5万~20万元,2017~2018年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了20%,2019~2020年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了40%。换言之,碳配额新政将从2018年开始接力补贴政策,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重要的制度保障。分析认为,2020年之后,财政补贴也不会完全退出市场,但会全面提高门槛。
借鉴美国加州ZEV
《办法》核心在于碳交易主管部门根据规划目标,对燃油汽车规模企业设定新能源汽车与燃油汽车产销量的年度比例要求,并折算为企业应缴的新能源汽车碳配额数量。入围企业每年向政府提交年度碳配额报告,履行上年度的配额清缴义务。对不足的配额量,按照清缴截止日前一天配额市场均价处以3~5倍罚款。除接受罚款,企业可以通过两种手段进行偿还,一是生产符合规定的新能源车,二是向其他积分富余的车企购买。
在美国加州,今年一季度,特斯拉从碳交易排放获利5700万美元。这还不是最高的,2014年第三季度,特斯拉曾在碳排放交易中获利7600万美元。特斯拉获得华尔街投资者青睐,一路走到现在,碳排放交易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办法》实施之后,每生产一辆新能源车能从碳交易市场获得多少补贴?一切都还是未知数。有业内人士测算,2万~2.5万元每辆车才能激发车企积极性,并填补财政补贴带来的窟窿。以每辆车2万~2.5万元的碳交易获利金额计算,配额单价要高于200元/吨,而目前国内碳市场价格大概在20~50元/吨。好消息则在于,新能源汽车碳配额在整个碳交易体系中将单独管理,交易主体限定在规定的范围,不与其他领域的配额交叉。
“后补贴时代”的PK法则
《办法》没有减缓本土品牌新能源车上的布局与前进步伐。外资也加速在新能源领域的突破,继丰田发布卡罗拉和雷凌双擎之后,上汽通用将在今年陆续发布三款混动车型,本田也将投放雅阁混动。不同于以往,国际车企还打破混动车型售价偏高的惯例,新投放车型以近乎零差抢占混动市场的更大份额。
本土车企没有落于人后,从去年底开始,吉利、北汽、比亚迪、长安等,相继发布新能源汽车发展方案。这也就意味着,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战争已经开打。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办法》,是取胜的关键。分析人士认为,未来五年内,碳交易和补贴退坡并行的“双轨制”考验车企。车企要努力使旗下新能源车竞争力提升的进程跟上政策的节奏,争取在补贴退出之后,依托碳交易实现自行发展。这对车企的创新提出新的要求,也是《办法》的初衷所在,即通过市场化手段倒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而非将目标聚焦在获取补贴上。
在新能源汽车上,中外企业差距不如燃油汽车大。前两年政府对国产新能源产品的鼓励,也使本土品牌占得先机。当外方回过神,开始应对时,《办法》又适时推出。在适应新政策上,本土车企显然优势明显。全国乘用车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新规则整体是有利于本土车企,让其能够通过新能源车应对合资车企的“下探”,在收获销量的同时,也收获品牌。
乘用车是关键
记者了解到,上海、武汉、北京、广东等多地车企已经着手进行新能源汽车碳配额的研究工作,评估影响。目前,依靠传统补贴政策,新能源汽车市场虽然发展迅速,但发展结构并不合理。新能源客车的比例过高,而市场保有量最大的乘用车市场,新能源化发展相对较慢。在乘用车领域,新能源汽车与燃油汽车相比,存在成本高、可选择车型少以及使用不便等问题,难以与传统燃油汽车进行正面竞争。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认为,《办法》的实施,车企研发重心的转变,将有利于新能源车结构的优化,并有望在重要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目前部分车企一心求增长,将资源全部集中在产能扩张上,放松或忽略创新和研发,存在巨大风险。”陈清泰表示。崔东树也认为,目前新能源车客车和专业用车,占比过高,是不正常的现象,其中存在大量的猫腻。“新能源车在乘用车市场立足,才是关键。”崔东树说。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5年,中国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37.90万辆,同比增长4倍。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生产14.28万辆,同比增长3倍;而纯电动商用车生产14.79万辆,同比增长8倍。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长安汽车前瞻布局再深化:5年200亿竞速低空经济
- 日媒称本田和日产将开始进行合并谈判,应对电动车竞争
- 比亚迪海豹获评2024-2025日本年度风云车“十大最佳车型”奖 中国品牌首次
- 11月我国汽车产销同比增长11.1%和11.7% 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45.6%
- 一定红开启电混越野新时代 最强泛越野坦克500 Hi4-Z预售价37.98万元
- 萝卜快跑宣布获批香港首个自动驾驶牌照
- 鸿蒙智行尊界S800正式亮相,预计售价100-150万开启预订
- 华为与江淮强强联手,尊界S800在华为Mate品牌盛典正式亮相
- 尊界S800时代旗舰亮相华为Mate品牌盛典,鸿蒙智行“四界”阵容齐聚
- 智界新S7惊艳登场,售价22.98万元起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