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大众年产能30万辆的华北生产基地日前在天津开工建设,预计将于2018年底投产;根据其规划,到2020年大众汽车将在我国形成600万辆产销规模。由于对国内市场前景乐观,不仅大众汽车,国内外各大厂商几乎计划在“十三五”扩大产能、增加产销量。
记者查阅各大汽车厂商的发展规划发现,仅上汽、东风、 一汽、长安、北汽、广汽六大车企到2020年的产销目标就超过3000万辆;按照产能利用率80%计算,这六大车企到2020年的汽车产能将达到3800 万辆左右。业内专家预测,如不引导产业有序发展,2020年全国汽车产能可能将高达5000万辆左右,而届时销量可能只有3100万辆左右,将出现严重产 能过剩。
2015成汽车产能“分水岭”
一些汽车企业负责人和业内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15年已经成为我国汽车行业由产能不足转向产能过剩的“分水岭”。
国 家发改委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日前共同发布的中国汽车产能调查和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占年度汽车产量超过98%的37家 主要汽车企业已形成汽车整车产能3122万辆,其中乘用车产能2575万辆、产能利用率81%;商用车产能547万辆、产能利用率只有52%,这意味着我 国汽车行业已经出现结构性产能过剩。
据悉,中国已连续7年位居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第一大汽车市场,在此之前的10多年里,国内汽车产销量增速约为GDP增速的1.5倍。“但从去年开始,中国车市已经告别高增长时代,汽车销量增速将长期低于GDP增速,进入‘微增长’时代。” 汽车行业专家张毅说。
伴随着产能利用率走低和产销增速放缓,一些汽车企业的经营也步入微利甚至亏损状态。一位重型卡车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几年重卡行业持续低迷,库存积压越来越严重,几乎跟钢铁行业一样,到了“论斤卖”的地步。
据 业内专家介绍,产能利用率在75%-80%之间车企才能达到盈亏平衡,当前合资车企的产能利用率在85%左右,经营效益尚可,但部分自主品牌车企产能利用 率还不足50%。今年一季度,一汽轿车、金杯汽车由盈转亏,北京汽车、福田汽车净利润降幅超过四成,海马汽车、亚星客车、江铃汽车等企业的利润降幅均超过 两成。
“雄心勃勃”背后现产能全面过剩
虽然产能利用率在下降,产销增速也明显放缓,但各大厂商还是制定了“雄心勃勃”的2020年产销目标,其中东风560万辆、一汽400万辆、长安450万辆、北汽450万辆、广汽300万辆,这意味着5年后这几家车企的年销量增幅度最少为40%,最高达130%。
“虽然上汽尚未公布‘十三五’产销目标,但可以大致推算出2020年其产能可能达到1000万辆的规模。”张毅说,上述6家车企2020年的产销目标总量将达到3000万辆左右;如果按照产能利用率80%计算,六大车企到2020年的汽车产能将达到3800万辆左右。
除 了上述六大车企,其他车企也不甘示弱,排名7-11位的华晨、长城、江淮、吉利、奇瑞5家车企的2020产销目标都超过100万辆、总量超过600万辆, 产能共约700万辆;其余26家车企以及各地的新能源汽车项目,到2020年产能将超过500万辆。届时,全国汽车产能总量将达到5000万辆左右。
“2015年全国汽车产销量都约为2450万辆,同比增幅分别为3.3%和4.7%;如果按照5%的增速计算,2020年全国汽车产销量只有3100万辆左右。如果不加以抑制,产能全面过剩将难以避免。”汽车行业专家凌青说。
“目前全行业在建产能有600万辆,这其中大多是‘十二五’布局的项目;如今许多车企仍计划扩大产能,这势必进一步加剧供需失衡导致更加激烈的价格战。”张毅表示,这既不利于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实现由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转变。
需克制投资扩产冲动
专 家认为,汽车销量增速下滑,主要有四个方面因素:一是部分大城市汽车保有量已经饱和,交通拥堵严重,限购限行的城市或将继续增加,影响了消费者购车意愿; 二是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快速发展,一些消费者的购车必要性下降;三是二手车市场正不断扩大,许多消费者首次购车不再购买新车;四是汽车租赁、网络约车 等共享用车服务不断发展,压缩了汽车消费空间。
相关专家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和车企要高度警惕汽车产能过剩趋势,克制投资扩产冲动,特别是在商用车领域更不宜盲目增加产能投资;企业应重点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投入,提高已有产能利用率,增强资源整合能力,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此 外,在国家政策引导扶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今年4月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就达到4.7万辆,同比增幅高达135%。业内专家表示,新能源汽车企业 技术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需防范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违规上马。“到2020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能将超过300万辆,比国家规划的产能多出100多万辆,同样 有可能出现产能过剩。”张毅说。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