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前科的人,也可以通过劳动自食其力,是文明社会的共识,倘若简单以前科定人,网约车禁入名单中的罪行,岂不是一律该判无期徒刑?
据报道,中国互联网协会分享经济工作委员会联合滴滴出行,11日发布移动出行驾驶人员禁入标准,首次明确网约 车驾驶人员资格审查的“负面清单”,有重大、暴力和危害公众安全的犯罪,严重治安违法,交通安全违法等三大类违法犯罪记录及患有精神病的人员都将禁止进入 移动出行平台。
滴滴出行驾驶员的禁入标准,采取的是“一票否决”模式。换言之,只要留下“负面清单”中的相关前科,在滴滴平 台将终身不再具有申请成为网约车驾驶员的资格。这样的禁入标准,不可谓不严苛。但设置禁入标准,拥抱的是传统的管制思维,这与网约车的开放共享形象,无疑 存在抵牾之处。
相比仅仅代表过往的前科,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约车平台,完全有能力鉴别出驾驶员当下的实际表现,它本来是可以给人“从良”机会的。
让有前科的人,也可以通过劳动自食其力,是文明社会的共识;如果一个人只要有了某种前科,就被认为不可改变,就应该被终身歧视,前科就将成为洗不掉的“红字”,这显然不利于其回归社会。
一个人过去做过什么,并不等于将来他必然还会做什么;倘若简单以前科定人,网约车禁入名单中的罪行,岂不是一律该判无期徒刑?为什么不让有前科的人放下历史“原罪”,通过自己的服务去获得报酬赢得赞赏呢?
对于“前科公民”的限制性就业规定,相关立法都很谨慎;相比之下,网约车驾驶员禁入标准,似乎随意了些。值得一说的是,无论是现行法律还是交通运输部出台的《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规定》,都没有禁止“前科公民”从事出租车经营活动。出租车如此,网约车又特殊在哪里呢?
滴滴出行的网约车驾驶员禁入标准,不仅找不到充分的法律依据;相反,《就业促进法》中“不得实施就业歧视”的规定,也应该适用于有前科人员——除非通过立法方式明确规定有前科人员禁入某些特定职业,否则理应遵循“法无禁止即可行”原则。
《刑法》对于有前科人员规定有“前科报告制度”,即:依法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在入伍、就业的时候,应如实向有关单位报告自己曾受过刑事处罚,不得隐瞒。既然如此,相比网约车平台直接在准入时“一票否决”,为何不在明示相关信息的基础之上,把选择权交给乘客?
好在这只是一家企业的禁入标准,对别的平台不具有强制效力。网约车毕竟还是一个新鲜事物,不可能十全十美,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与其追求“一劳永逸”的强力监管,不如信任市场的纠错机制和完善机制。
- 深蓝S09携华为乾崑智驾于沪正式预售,“全维安全”成就最大的豪华
- 左手深蓝超级增程,右手华为乾坤智能:深蓝S09全球预售发布23.99万元起
- 华为发布乾崑智驾ADS 4等解决方案 携手伙伴共向未来
- SMG东方广播中心与斑马智行携手发布AI播客产品,引领智慧出行音频新纪元
- 传承经典 深耕中国 —— 保时捷携史上最大展车规模亮相上海车展
- 深度诠释科技、越野、全球化优势 长城汽车六大品牌闪耀上海车展
- 驭电·新境 长安马自达MAZDA EZ-60全球首秀
- 全球首款越野混动皮卡登场 山海炮Hi4-T全球预售22.88万元起
- 比亚迪一季度销量超百万辆,凭实力持续坐稳行业“双冠王”
- 关税抵制双重暴击,特斯拉cybercab首秀已不能再拖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