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国内汽车销量增速为4.7%,创近3年新低
日前,中汽协发布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450.33万辆和2459.76万辆,均创历史新高,但较上年仅分别增长3.3%和4.7%,其中,销量增速是近3年来国内汽车行业的新低。
纵观整个2015年,从上半年国务院发布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质检总局等部门和单位联合编制的《中国制造2025》,到9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从2015年10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对购买1.6L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实施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的优惠政策。
直到年底,由交通运输部、环保部、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等八部委联合发布了《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实施管理办法》,其中要求2015年年底前所有汽车生产企业完成维修技术信息公开的准备,建立完善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监督与服务网络平台,并建立有关汽车企业、车型目录等信息的共享机制。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给2015年汽车业带来了多重机遇。
传统汽车销量走弱
在2015年上半年,国务院发布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质检总局等部门和单位联合编制的《中国制造2025》,其中多项提及汽车产业,更为突出了国家对汽车行业的高度关注,相信这将为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汽车销量增速为4.7%,创下了近3年新低。去年5月,中汽协曾对外表示,2015年初预测的中国汽车市场全年产销增速7%的目标将不太可能实现,增速预期调整至3%。
相比之下,乘用车的销量在2015年首次超过2000万辆,约为2110万辆,同比增长7.30%。其中,同比增长最为明显的是SUV车型,销量为622.03万辆,同比增长49.65%,其次增速较快的唯MPV车型,销量为210.67万辆,同比增长10.05%。
对此,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宇恒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2015年我国的汽车销量未达到中国汽车协会预期,主要因为一方面我国宏观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另一方面我国对部分地区汽车的限行。此外,我国对环境保护极其重视,不断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相较而言,传统汽车就显出疲态。”
去年9月底,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从2015年10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对购买1.6L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实施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的优惠政策。记者去年走访各大汽车4S店总结发现,从购置税优惠政策推行之后,10月中旬,各大4S店面就挂出各种车型打折,优惠的字眼,前来买车和询问的消费者也明显增加了许多。这也算是为冷清的市场添了一点温热。
对于消费者来说,目前能够选择的车类很多,包括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包括油耗汽车等,每年还有很多汽车品牌推出新的型号,新的款式,让消费者“眼花缭乱”。不过,汽车销售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在总体低迷的大环境中,相对于传统汽车的缓慢前行,新能源车则是脱颖而出,销量持续攀升。
新能源汽车一枝独秀
“政策支持能够帮助消费者培养新的出行习惯,即使之后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减弱,但对市场造成的影响或将不会很大,主要是消费者已经逐步接受新能源汽车,它的环保,清洁和不耗油等一系列技术让人们慢慢接受,同时汽车制造商也都大力推出新能源汽车,此外新能源汽车的相关配套设备例如充电桩等也逐渐完善。”李宇恒补充道。
2015年迎来爆发的新能源车无疑将成为未来推动车市发展的最大亮点。中汽协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4.04万辆,销量33.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倍和3.4倍。
去年7月初,由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发布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正式开始实施。新能源汽车新建企业投资项目的投资总额和生产规模将不受《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有关最低要求限制,可由投资主体自行决定。而且在《中国制造2025》里所涉及的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研发创新等方面,这些都是汽车产业必不可少的重要载体。
此外,《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还放宽了对企业研发基础的要求。纯电动汽车生产资质的放宽意味着有些规模不算很大的企业,只要掌握了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就有可能在这次准入资质开放的机会中成为电动汽车企业,这无疑拓展了纯电动汽车生产企业的来源。
据业内人士分析,在2015年政策的持续鼓励确实让新能源车的发展更进了一步,这样对2016年汽车市场将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同时,新能源车将会带来新的需求,这样会推行整体市场的发展,随着国务院禁止对新能源车的购买限制等政策推出后,以及国家对于充电桩完善和建设的多项利好政策的落实,在2015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就像坐了“火箭”。2016年新能源车市场将延续爆发式增长。
据悉,今年1月初,北京已取消本年的新能源车摇号政策,同时将新能源车摇号指标增加3万个,总数将会达到6万个。
不过,李宇恒还表示“2016年有关新能源汽车的政策也许将减少,主要是因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逐渐兴起,大量消费者开始逐步接受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在未来的一年里,将继续呈发展趋势,不过,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生产技术还有待提高,还需增加新能源汽车的续航时间;另一方面要加大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力度,拓宽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市场,培养新能源汽车的潜在消费群体。虽然政策或将减少,但主要因为我国极其重视环境保护,尤其是在雾霾天气频发的环境下,我国将继续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互联网化成为趋势
在过去的一年里,不论新车二手车APP都频频闯进人们的视野里,下半年可能大家听到最多的广告就是涉及“瓜子二手车”、“人人车”、“优信二手车”等,不论是上班等电梯,还是回家看电视,哪怕看视频都会弹出这类广告,这些“互联网 ”跨越车市,一时间风起云涌,甚至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都纷纷宣布自己“冲进”车市的计划。
汽车市场是块“大蛋糕”,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数据,今年中国汽车后市场规模已达6000亿元,同比去年增长30%,并预计2018年规模将突破万亿元。
2015年,出现了许多APP软件,汽车业线上线下模式的融合也初步显现,但是由于市场准入偏低,出现了诚信缺失,规范缺失,标准缺失等许多乱象,从新车的线上模式来看,很多消费者只是在线上模式了解车型,配置,价格和实体店地址,直接在线上模式交易毕竟还是少数,但是汽车行业线上线下的结合无疑已经成为目前消费者普遍都能接受的一种方式。
此外,通过互联网,一方面能让主机厂、渠道经销商和客户能够更加直接、高效地进行信息共享;同时也有了一个互动的平台,让所有的对话可以更加地直接,主机厂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找到产品与客户共同的价值观,共同去塑造品牌价值,在整个2015年里,汽车市场线上的访问量就手机用户来看,各类汽车市场的APP下载量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包括网站浏览,逐步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购车信息渠道。
李宇恒表示:“互联网企业冲进汽车行业,想要‘颠覆’传统行业,还需要做好以下方面,一方面要加大自主的技术研究和完善,提高人们对于互联网的信任度,不要让线上所见与实物不符的事件频频发生,汽车产业的线上线下要做到‘表里如一’,这样消费者才会在互联网上下单,从而达到汽车产业与互联网的完美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商业模式的改变其实都是一个技术进步,但是不能把整个技术的本身看成为商业模式。有相关业内人士分析称,不论是任何商品,包括汽车大件在内,其实要得到大批量的消费者,积极拥抱互联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跟进技术的更新改变,不断满足用户对这种移动互联时代的体验和需求。但也要看到,实际上经销商业务的本质是没有改变的。
2015年中国汽车销量持续在底位徘徊,业界人士分析指出,这种低位徘徊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汽车行业的常态,随着市场进一步饱和,各类汽车在市场中生存,市场格局可能会因为竞争而出现进一步的整合。
中国进口汽车贸易有限公司不久前发布了《2015中国进口汽车市场年度报告》和《中国进口汽车市场趋势与发展策略报告》。报告分析,2015年以来,中国汽车市场变化超过预期,中国进口汽车市场更是出现持续性“供需双降”,面临库存持续高企、价格优惠幅度加大、经销商大面积亏损等一系列结构性问题。自主品牌在进口车政策调整的情况下,遭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合资车生产销售已占据了大量市场份额,综合2015年的市场销售形势,汽车行业观察人士王壁(化名)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根据201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市场疲软和高库存的双重压力下,2015年1-11月,我国进口汽车销量下降幅度达到20.6%,下降至83.29万辆,2015年成为汽车进口量十年来首次出现下滑的年份,影响进口车销售的原因多元化存在。”
王壁表示,从供给方面看,2015年,在高库存压力下,市场“去库存”的信号越发明显,很多销售商都在做降价促销和各种推广宣传活动。互联网化或许是车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最好的出路。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长安汽车前瞻布局再深化:5年200亿竞速低空经济
- 日媒称本田和日产将开始进行合并谈判,应对电动车竞争
- 比亚迪海豹获评2024-2025日本年度风云车“十大最佳车型”奖 中国品牌首次
- 11月我国汽车产销同比增长11.1%和11.7% 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45.6%
- 一定红开启电混越野新时代 最强泛越野坦克500 Hi4-Z预售价37.98万元
- 萝卜快跑宣布获批香港首个自动驾驶牌照
- 鸿蒙智行尊界S800正式亮相,预计售价100-150万开启预订
- 华为与江淮强强联手,尊界S800在华为Mate品牌盛典正式亮相
- 尊界S800时代旗舰亮相华为Mate品牌盛典,鸿蒙智行“四界”阵容齐聚
- 智界新S7惊艳登场,售价22.98万元起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