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等待已久的、已经推迟的电动汽车革命可能要到2022年才能降临。
彭博新能源财经最近发布一份报告,这份报告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在6年之内,电动汽车最大的销售障碍——昂贵——将会被消除,电动汽车的售价将比石油汽车便宜。报告认为:“到2022年,电池电动汽车无补贴总拥有成本将比安装内燃机引擎的汽车低。”以此为基础,电动汽车的普及率将稳步上升,到2040年全球销量达4100万台,占整个市场份额的25%。
这个预测已经相当乐观了,要知道在今天的美国,电动汽车在新车销量中的比重不到1%。目前消费者之所以有兴趣购买电动汽车,汽车制造商之所以愿意投资研发,主要还是受到政府补贴和命令的推进。要让电动汽车技术成为主流,彭博认为必须先要扫清阻碍普及的最大障碍:电动汽车太贵了。通用汽车决心解决这个问题,它推出的雪佛兰Bolt汽车充电一次可以跑200英里,定价3万美元。比起美国新车的平均售价,Bolt还要稍微低一些,也就是说未来它的降价空间仍然很大。
改变即将到来,彭博在报告中这样说。报告作者Salim Morsy称:“我们预测电动汽车的制造成本将会大幅下降,比大多人认为的要下降得快。”
制造成本下降主要是由电池组的成本下降带来的,电池组占了整个汽车成本的三分之一。2010年至2015年,电动汽车平均每千瓦时成本由1000美元降到了350美元,降幅达65%。日产Leaf安装30千瓦电池,特斯拉Model X安装90千瓦电池,今天的电动汽车电量介于二者之间。
如果要让电动汽车的制造成本进一步下降,我们不能寄希望于电池技术出现巨大的突破。相反,我们必须寻找其它办法降低成本:制造流程、电池化学的稳步推进、制造扩大带来的规模经济、生产商为了争夺大型汽车商的订单压低价格。Morsy说:“我们相信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成本会大幅下降。”
改变的速度是很慢的,到2020年时电动汽车每千瓦时的成本将达到200美元,2030年达到120美元。不久前,通用汽车声称Bolt的每千瓦时成本已经降到了145美元。Bloomberg无法核实通用汽车的说法,考虑到Blot、廉价特斯拉Model 3的到来,Morsy认为种种消息已经指向一个事实:我们已经快速向成本平价(cost parity)接近。在Morsy看来,未来人们将不再拥有汽车,对于这样的未来汽车商并不热心,因为它会影响整体销量,尽管如此,电动汽车市场的增长速度并不会受到影响。
还有一些要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第一点,彭博对电动汽车长远普及率的预测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到2030年,消费者除了可以在车库充电,他们还可以拥有一个高度发达的、广泛部署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
第二点,彭博还假定政府补贴会继续推动电池汽车市场的发展,继续推动汽车制造商向技术投资,报告是以补贴的持续存在为前提的。
第三点,在对汽车拥有总成本进行估计时,彭博认定原油维持在每桶50-70美元的价位,也就是说今天疯狂的低价格32美元必须涨上去。
最大的担忧在于:即使电动汽车的总拥有成本可以与汽油汽车比拼仍然不足以引起变革。电动汽车倡导者Chelsea Sexton说,一路上还有太多的障碍,2020年变革到来听起来是正确的,但是如果要让消费者转向电动汽车,流行的想法必须改变,因为买车并不是一个理性的过程。
要让变革发生,经销商必须愿意销售电动汽车,电动汽车的维护成本更低,它可能会影响经销商的营收。汽车制造商必须像推广汽油汽车一样积极宣传电动汽车,它们还必须加大建设力度来满足日渐增长的需求。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跨越千万大关,比亚迪达成第二个500万辆仅用15个月
- 比亚迪夏内饰科技曝光 重新定义豪华MPV标准
- 比亚迪夏内饰科技广州车展全球首发,新一代内饰设计引领豪华MPV新趋势
- 引领豪华MPV新趋势!比亚迪夏内饰科技广州车展全球首发,明年一季度上市
- 腾势Z9于广州车展重磅上市,以科技豪华重塑旗舰轿车市场新标杆
- 腾势汽车携超强豪华产品阵容闪耀广州车展,开启科技新豪华时代
- 腾势N9全球首秀,诠释科技豪华全能旗舰SUV王者风范
- 腾势Z9广州车展上市,树立科技新豪华标杆,售价33.48万元-41.48万元
- 日产“暴雷”,留给日系车企的时间不多了
- 吉利官宣两大品牌整合:极氪将持有领克51%股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