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即将过去的2015年,出行、地图导航、上门洗车、上门保养等我们熟知汽车细分领域入口,或已经被互联网巨头们占领,或在市场考验后被证明此路 不通。围绕着汽车产业链的流量入口之争,似乎已经没有多少空白。然而在“车辆违章查询”这一细分领域,并没有看到互联网巨头们激烈争夺的身影,更多的是创 业公司的角逐。
查违章是一个流量入口吗?如果是,这个入口又为何没有引起巨头们的重视?企图通过这个入口切入汽车产业链的创业者们又会采取怎样的玩法?
满足刚需且目标精准的工具
腾讯汽车发布的《2014年度车主行为报告》显示,中国车主年均个人违章次数为约4.4次,每位车主都会面临驾驶违章被扣分罚款的危险。同时, 逾期未处理并缴纳罚款的违章行为,将会带来无法获得理赔,加罚滞纳金等处罚。因此,及时快捷地获知并处理自己的违章处罚对于车主来说至关重要。从这点来 看,查违章确实是车主的刚性需求,具备成为入口的潜质。
从用户人群的构成来看,查违章同样具备成为流量入口的潜质。日常使用查违章软件的用户,绝大多数都是车主。他们通常负责车辆的行驶、保养乃至置换,并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因此,查违章软件有机会将保养、保险、车内配饰以及二手车等服务与用户的需求相对接。
如此看来,查违章已经具备一些切入汽车产业链的潜质,但为何没有得到互联网巨头们的重视?
需求低频但技术要求复杂
车轮互联市场总经理吴婵表示,虽然查违章这个入口看起来还不错,但相对于出行和地图导航而言,用户使用频率并不高。据记者调查,目前应用市场中 大部分查违章软件都可以将违章信息及时推送给用户,无需频繁打开应用刷新。较低的使用频率对于追求优质入口的互联网巨头来说,吸引力确实不够。
此外,查违章的技术门槛虽然不高,但要保证用户能够及时查询准确地查询自己的违章信息却十分复杂。“各地方车辆违章信息都是公开的”,吴婵对记 者表示,“但各地交管局各自的管理系统不同。查违章软件要想实现精准及时查找,就需要进行逐个适配。这就需要企业专注于在漫长的运营周期里对软件不断进行 适配与迭代更新。”据吴婵向记者透露,从车轮查违章2012年底上线到今天,他们的技术人员一直在产品迭代与提升用户体验方面进行着大量的投入。
反观互联网巨头们,一方面由于缺乏在主营业务之外的专注用心,使得他们无法全身心地投入查违章这款需要“下苦工夫”的产品当中;另一方面他们已 经积累的云计算、大数据方面的技术优势,在查违章这个具体需求上没有更多用武之地。因此他们往往争夺其他更高频、对技术与运营水平要求更高的入口,并没有 给予查违章这个入口更多关注。
由于巨头们的“忽视”,给创业公司带来了发展机遇。通过这个入口,创业公司得以有机会切入汽车产业链。
需有黏性且拓展关联服务
虽然抢先进入查违章这一领域,但如何提升用户粘性,并将用户查违章这一需求横向拓展为维修保养、车险、二手车等关联需求,则是摆在创业公司面前的又一难题。吴婵对记者表示:“查违章软件要实现盈利,就必须要从‘工具’的属性中跳出来,针对车主的关联需求提供服务。”
在提升用户粘性方面,目前在查违章软件中比较广泛采用的方式是将汽车以及驾驶员相关的资讯例如限行、路况提醒,以及一些趣味内容相结合。为用户的驾驶行为提供更多信息参考依据。目前在车轮查违章、违章查询(搜狐)、微车等查违章的软件上都已经采用。
在提供关联服务方面,各家创业公司都还在摸索阶段。看来,查违章和其他入口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要想成为一个可靠的入口,不仅要深化用户体验做 好用户粘性,而且要不断摸索关联服务。庆幸的是,查违章软件的创业者们没有把事情想的那么简单,也没有冒进。这些创业公司谁又能突围而出?不仅取决于自身 的努力,也取决于互联网巨头是否乐于参与。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