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蛐蛐儿叫声、金属摩擦声”是广汽丰田雷凌的部分车主对爱车变速箱异响的描述,而多次维修未见效果,又牵出了车主 质疑车企“隐性召回”事件。《法制晚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追踪采访,广汽丰田方面表示,雷凌变速箱的异响存在两种情况,对部分车辆更换了部件,但不会对车辆 提供延保。这意味着,如果出保之后问题依旧,车主将面临高额维修费用。
蛐蛐叫?金属摩擦?
都不是,这是车主李先生的雷凌CVT变速箱在怠速时发出的声音。
◆异响一◆“新车就换变速箱心疼啊!”
2015年10月,有车主爆料称,由于部分雷凌车辆的变速箱减速从动齿轮过盈配合部过盈不足,可能导致松动,在行驶过程中发生异响,因此广汽丰田对这一批次的雷凌CVT车型采取了更换变速箱总成的活动。
“刚买车没多久,就被叫回店里更换变速箱了,新车就换心脏,心疼啊!”北京的车主董先生感叹道。在车主提供的一份广汽丰田的通知中表明,共有 2116辆雷凌存在这样的问题,生产日期为2015年6月26日到8月3日。记者注意到,尽管涉及2000多辆雷凌的核心零部件的更换,但广汽丰田并未发 出召回公告,而仅仅在有关部门做了备案,之后采取单独通知车主的形式进行。
但更令董先生心疼的是,虽然新车更换了变速箱,但之后异响非但未能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而4S店人员告诉董先生,这是正常情况。
◆异响二◆“流动音”过大修了又修还在响
在前述的通知中,针对变速箱异响的情况,广汽丰田有两种处理方式,除了2000多辆车需要更换变速箱总成之外,还有一部分车辆是变速箱油高速通过油路时的“流动音”,对这部分车辆,广丰的做法是更换变速箱阀体。
“车是2015年8月买的,买后不久我无意间听到雷凌在热车怠速时,变速箱会发出高频、尖锐的、类似蛐蛐叫的声音。”湖南的车主李先生告诉记 者,“在怠速的情况下,听到的声音,又好像是金属摩擦声”。其实像李先生的车辆的这种情况发生在很多的车上。广州车主王先生也表示,自己的爱车也有异响的 问题,不过并不在此前广丰更换的批次里,打算首保后再去检测。李先生告诉记者:“我们车主有一个投诉群,像我这种情况多的数不胜数,不管是不是之前更换批 次的车辆,都有变速箱异响的问题,很多人都是新车。”
湖南的李先生告诉记者,车辆发生异响后就开始去4S店检测,“4S店检测后,发现主动控制变速箱油压时发出异响,而调至低油压时,异响会消失。 对此,4S店给出的解释是变速箱油在高速流过变速箱油路板时产生的声音。我问他们会不会产生安全隐患,一个师傅给出的答复是,因为电磁阀是控制变速箱油压 的,如果不能很精确地控制油压,不排除会发生钢带打滑、车辆失速、变速箱报废的情况。”但在广丰的通知中,这一问题被描述为:不影响安全。
与董先生一样,更换阀体的做法同样未能解决问题,李先生也开始了多次往返4S店的维修过程,但每次维修,也只是更换阀体,依然未能解决问题。北京的车主魏先生和李先生也有同样的遭遇,已经多次到4S店更换阀体,魏先生无奈地表示:“1月24日我要去换第三次了”。
◆缓兵之计?◆车主担心出保后巨额维修成本
对广汽丰田给出的解释,不少车主表示并不满意。对这两种异响问题,广汽丰田的解决措施仅限于更换部件。但无论 是更换变速箱总成还是更换阀体,从目前车主的反馈上看,也不能解决问题,异响依然存在。而更多的车主担心,一旦车辆出了保修期,异响依然存在,大笔的维修 费用就要车主自己承担了。
北京车主董先生表示:“希望厂家能正面回应一下,如果真的修不好能不能考虑延保,要不过保之后换变速箱的钱都能买半辆车了”。湖南的李先生也表示:“花十来万买个车,不容易,都是辛苦钱,我们要求广汽丰田厂家给我们一个正面的答复,不要再遮遮掩掩了。”
业内人士指出,变速箱是汽车的核心零部件,一旦出现问题,消费者不可能置之不理,而广汽丰田如果不能提出一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案,一再地“更换”就只是缓兵之计,而更换变速箱的花费动辄数万元,消费者显然无法承担。
◆广丰回应◆“诚挚道歉”不谈延保
18日下午,在致本报记者的邮件中,广汽丰田表示,对因此事给顾客造成的困扰和不便表示“诚挚的歉意”,但表示异响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并未给出延保承诺。
对于异响问题,广丰方面解释称,实际上有两种异响存在。一方面,广汽丰田承认,部分雷凌变速箱从动齿轮长期使用后可能松动,出现异响,因此采取 了更换变速箱的行动;另一方面,对于部分车主反映的异响问题,广丰表示,这是正常的变速箱油路液体流动声音,厂家为有疑虑的车主做了更换阀体的处理,“目 前为止,我们未收到经销店关于更换阀体后仍发生异响的反馈”。至于有的车主反馈异响再次出现,广丰认为,这是因为这两种异响情况出现了部分交叉,导致车主 产生误解。
对于部分车主提出的延长保修的要求,广汽丰田方面表示,将“按照国家有关产品质量管理条例及三包法规执行”,但并未给出延保的承诺。
“更换部件后异响不断”,到底是车主的误解还是真实存在的问题,车主董先生在更换变速箱之后出现的问题,是否也是“误解”?本报记者将继续关注。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