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一年内,全球汽车召回数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高田气囊隐患以及随后波及数百万辆汽车的大众柴油车排放造假丑闻成了背后的重要推手,但这并非问题的全部。
2015年,多家汽车制造商都刷新了企业历史上的召回纪录。以表现最为显著的美国市场为例,去年共有5126万辆汽车被汽车制造企业召回。
这一惨状简直闻所未闻。对于美国汽车市场而言,这一召回数字相当于之前好几年的销量综合。去年,美国市场的新车累计销量仅为1740万辆。事实上在过 去两年间,即便算上所有新车和二手车,并将轿车、SUV和皮卡等车型一并纳入计算,进入美国汽车流通渠道的车辆也刚刚超过1亿辆。
尽管目前缺乏一个权威的统计数据来清晰揭示汽车召回问题在全球层面的严重性,但这一趋势却在诸多不同国家之间形成了一种共性。
以欧洲大陆上的重要汽车市场之一——法国为例,在2015年的前11个月,有近100万辆汽车被召回,这一数字也毫无争议地创下了纪录。
这一趋势在其他几个汽车消费大国同样明显,中国市场就是一个颇有趣味的例子。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很少被牵涉到全球性的汽车召回行动中。 但从去年开始,这一市场正在逐步经历“正常化”的过程。2015年,各大汽车制造商在中国市场上至少开展了226次召回行动,总共牵涉到554.85万辆 汽车。相比去年同期,汽车召回次数和数量分别上升29%和17%,均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去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汽车召回纪录?高田气囊事件无疑在其中起到了相当大一部分的作用,这种由日本知名零部件制造商生产的安全气囊存在在驾驶状态下 “自爆”的隐患。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公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高田丑闻仅在2015年已导致10人丧生,并牵涉到在美销售的本田、丰田及菲亚特 克莱斯勒等制造商生产的汽车共计1900万辆。
在中国,这一技术缺陷同样也令汽车召回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去年12月底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15年554.85万辆召回汽车中, 因气囊而引发的召回超过了253万辆,其中与高田气囊有关的车辆达到了130万辆。而本田、日产、丰田、三菱等多家日系制造商的召回行动最为频繁。
除安全气囊外,另一些零部件问题也在2015年集中爆发,美国同样成了其中的重灾区。去年,通用汽车再度因点火器开关隐患在美国召回了220万辆汽车。事实上,这一问题自2004年起便得到披露,该公司已为此在全球范围内累计召回数千万辆汽车。
近年来,各类丑闻(尤其是丰田汽车在美国因油门踏板缺陷而引起的风波)所带来的创伤令各大汽车制造商改变了对于召回的态度。如今,他们为了将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而不再对召回行动抱有任何犹疑。
但此类现象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平台化制造的不足之处——一个小型部件的缺陷就可能牵涉到数百万辆车。“这也同时反映出汽车制造商不断扩大产品阵容所 带来的问题,他们造车的速度越来越快,但质量却无法以同样的节奏得到提升。”贝纳德·朱利安解释道,他是全球汽车产业研究组织Gerpisa的一名分析 师。他认为,此类现象之所以在当前表现得尤其突出,是因为汽车技术变得越来越复杂,尤其是在电气化方面。
事实上,召回频次和数量增加也给汽车制造商带来了巨大了压力。2015年10月底,菲亚特克莱斯勒为其大规模召回行动预留了近8.2亿美元(约合 53.94亿元人民币)的储备金(仅在美国就达到了1243.8万美元,约合8181.84万元人民币),这也令其第三季度财报出现了赤字。在通用汽车方 面,这家总部位于美国底特律的汽车制造商在去年9月因点火器开关缺陷而接受了高达9亿美元(约合59.20亿元人民币)的罚款。
大众汽车集团则是近来最引人瞩目的汽车召回案例,该公司已为召回并修复1100万辆涉及造假丑闻的车辆而预留了67亿欧元(约合476.33亿元人民 币)。截至目前,大众集团向多国监管者提议的召回行动遭到了否决。“作弊门”对这家德国汽车制造商所造成的影响或将持续到未来几年。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跨越千万大关,比亚迪达成第二个500万辆仅用15个月
- 比亚迪夏内饰科技曝光 重新定义豪华MPV标准
- 比亚迪夏内饰科技广州车展全球首发,新一代内饰设计引领豪华MPV新趋势
- 引领豪华MPV新趋势!比亚迪夏内饰科技广州车展全球首发,明年一季度上市
- 腾势Z9于广州车展重磅上市,以科技豪华重塑旗舰轿车市场新标杆
- 腾势汽车携超强豪华产品阵容闪耀广州车展,开启科技新豪华时代
- 腾势N9全球首秀,诠释科技豪华全能旗舰SUV王者风范
- 腾势Z9广州车展上市,树立科技新豪华标杆,售价33.48万元-41.48万元
- 日产“暴雷”,留给日系车企的时间不多了
- 吉利官宣两大品牌整合:极氪将持有领克51%股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