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在中国正经历产品过渡期,好在这个艰难的过程就快要过去。
4月25日,奥迪股份公司管理董事会主席施泰德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从2015年开始,奥迪60%以上的产品进入生命周期末端。2017年~ 2019年,奥迪下一代产品将集中上市。
今年一季度,奥迪在中国的销量达13.89万辆,同比增长4.7%,位居豪华车市场销量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宝马和奔驰,销量分别增长10.5%和39%,达到12.71万辆和10.5万辆,增速高于奥迪。
2016年是否会成为奥迪销量“反转”的历史性时刻?施泰德认为,今年的增长仍然乐观,特别是A3家族和Q3等小型车市场增长加速扩张;同时,今年年中,奥迪“销量担当”——A4L的全新车型将登陆中国市场,该车型在欧洲市场拉动了奥迪30%以上的销量提升。
此外,奥迪正通过大数据、智能互联等,加速引领豪华车市场的“互联网 ”进程。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豪华车市场的消费主力是“85后”。因此,营造科技感十足的品牌形象,加速产品传递智能化进程,成为奥迪下一阶段领跑中国豪华车市场的关键“武器”。
欲保持领先者地位
新产品成为销量提升的最主要推动力,仍然是中国汽车市场的最显著特点,豪华车市场亦是如此。例如,从2014年开始,奔驰通过新S级、新C级等主销车型,强势反弹。这让自进入中国就处于豪华车市场销量榜首的奥迪倍感压力。
2015年全年,奥迪仅有Q7一款全新车型,今年也只有全新A4L推出。因此,今年一季度,奥迪销量增幅为4.7%,低于同处第一阵营的竞争对手。
如何保持销量上的“领先者地位”成为摆在一汽-大众奥迪,甚至奥迪全球管理层面前的一道难题。毕竟,长久以来,中国是奥迪全球市场的最重要销量贡献者,30%以上的销量占比是奥迪参与全球豪华车销量比拼的最重要支撑。
受限于中国市场销量增速放缓,在全球范围内,奥迪与奔驰、宝马之间的销量差距也有所拉大。相比之下,得益于中国市场销量的提升,今年一季度,奔驰超越宝马问鼎全球豪华车销量冠军。
“在奔驰现在的整个产品系列中,新款车相对较多,所以有比较强劲的增长势头。”施泰德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坦言,而就奥迪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来说,2015年、2016年是一个过渡阶段,因为占整个销量60%的车型会经历一个升级换代的过程。
“到2017~2019年,我们会有更多车型,更多电动车型推出,奥迪未来非常光明。”施泰德信心满满的表示。
领跑智能化时代
此前,奥迪提出“领先者战略”,不仅在销量上领先,更是要在技术、品牌与用户满意度等方面全面领先。以“突破科技启迪未来”为品牌口号的奥迪,在新能源、智能化等方面已经完成布局,相继运用到新车型上。
在新能源方面,奥迪e-tron电动技术已广泛推广。“我们有很多的PHEV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在不久的将来,奥迪将推出纯电动SUV车型。”施泰德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称。
在中国市场,在A3e-tron开售的基础上,按照规划,A6L的e-tron车型将很快迎来本土化生产,奥迪在中国市场领先的“全价值链本土化”战略,在新能源领域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奥迪在“互联网 ”领域也积累了充足的经验。在目前关注度极高的自动驾驶领域,奥迪进行了大规模投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2017年将量产的新款奥迪A8,是豪华车当中第一款具有自动驾驶模式的量产车型。“这是我们竞争对手,都没有的。”施泰德强调。
同时,奥迪更将移动互联技术应用到消费者服务方面,奥迪股份公司市场销售董事冯德睿向记者表示,汽车和IT融合是一个趋势。未来,汽车将会是最大的一个移动互联设备,它不仅仅是车,也是你的互联设备、联系工具。
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据了解,奥迪正进行“2025战略”规划。施泰德表示,无论是从数字化趋势、新技术趋势、可持续趋势,还有从整个奥迪进一步的增长和发展来看,中国都将会作为一个重要的支柱。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中国首家!比亚迪10月销量突破50万辆,创单月销量增长新纪录
- 新合资时代第一车 长安马自达MAZDA EZ-6正式上市
- 德国大众正计划关闭至少三家本土工厂,或裁减数万名员工
- 特斯拉弗里蒙特工厂喜迎第100万辆Model Y下线,源自GA4生产线
- 家门口的新能源汽车“博物馆”!比亚迪全国首个新能源汽车科普馆于郑州开馆
- 特斯拉又被美国交通管理局调查 马斯克的无人驾驶梦遇难以落地?
-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9月欧盟混动汽车市占率首次超过汽油车
- 马斯克遭《银翼杀手2049》制片方起诉 称Cybercab发布会盗图
- 阿维塔代客泊车吓到居民遭起诉,回应称已沟通致歉
- 比亚迪与《黑神话:悟空》达成全球战略合作,携手书写中国神话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