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公安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乘用车上牌量达1890万辆,同比增长11.05%,继续高于同期6.9%的GDP增速,但也延续着推出四万亿救市政策的2012年之后,增速一路减缓的趋势。
其中,1980-1989年出生的人群,上牌数量达到了721万辆,占比超过38%,成为我国绝对的购车主力人群。
85后成了我国车市的顶梁柱,2015年的上牌量达376万辆,比印度2015年全年的新车销量还高(257万辆)。
没错,85后最爱买的车是国产车哈弗H6,超过了神车“德原朗”(网友调侃朗逸为德国原装进口朗逸),以及日系车轩逸、卡罗拉,美系车雪佛兰科鲁 兹、别克英朗等。 80后作为互联网启蒙的一代人,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丰富,买车也更加理性,不会像上一代人那样“为信仰买单”。
SUV哈弗H6成为85后男性首选,轿车英朗成为85后女性首选。
中、美、日、韩系受到90后的欢迎,德系面临挑战
2015年我国实行了购置税减半的刺激政策。短期来看,购置税减半的刺激政策,对车市的拉升作用非常明显,2015年9月的乘用车上牌量同比增幅还 下滑了1.94%,但进入政策出台的10月,一跃拉升至13.92%的同比增幅,至12月乘用车上牌量已突破200万辆,同比增长28.39%。2015 年的上牌量呈现典型的U型走势,上半年高开低走后,下半年在低位强势反弹。
但上一轮购置税减半政策同样在2009-2010年拉升了车市销量,进入2011年后,北京等大城市,纷纷推出摇号/单双号等限购/限行/限外的政策,再加之其它不利经济因素,当年乘用车上牌量迅速滑入至7.05%。
2015年各省市乘用车上牌量依旧以东部沿海城市为主,广东、山东、江苏等占据了前五名,总量都在百万辆级,但增幅趋缓迹象明显,以“两河两湖”、四川等为主的中西部省市的增速势头却十分强劲。
2015年各级别乘用车上牌量中,紧凑型轿车和SUV继续瓜分市场,分别占了37.63%和32.98的份额,而这两大级别的车型,恰是三四线或中 西部城市消费的主力车型。其中SUV上牌量保持着46.91%的强劲增速,另外MPV市场也出现了41.05%的强劲增速。无论是SUV级别中的哈弗 H6、江淮S3、长安CS75,以及MPV级别中的宝骏730等,几乎都是当下三四线或中西部城市最受宠的车型。
是挑战,当然也是机遇。2015年车系乘用车上牌量TOP10,虽然都由清一色的能较好符合三四线或中西部城市消费胃口的经济实惠车系占据,但各自的增速差强人意。朗逸、捷达、福克斯等热门车型,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宝骏730、哈弗H6、卡罗拉等增幅明显。
从品牌来看,分化的趋势更为明显。主导三四线或中西部城市的哈弗、长安等品牌的乘用车上牌量,分别增长了68.23%、41.66%。虽然大众品牌 仍旧以13.81%的市场占比率独领风骚,但出现了3.88%的降幅,现代品牌也出现了4.43%的降幅,在可以预见的2016年,相信两大品牌对三四线 或中西部城市的下探会更为激烈。
2015下半年购置税减半等政策,对任何车企都是次平等的机会,只不过有些车企更好抓住了而已。如2015年长安和长城乘用车的上牌量都超过了70 万辆大关,分别取得41.66%、27.74%的高同增长。另外,如果没有这项刺激政策,一汽-大众、北京现代的下滑幅度,或许更为猛烈。
展望2016年,不少车企为了更好利用购置税减半等政策东风,目前都已制定较为激进的战略措施,新一轮新车上市潮即将席卷而来,尤其是SUV车型。 不完全统计,2016年上市的SUV将超过100款,差不多三天就有一款新SUV车型上市。但目前少有能看到在亢奋中,依旧保持冷静的车企。2009年成 就了多款紧凑型轿车,2010年也上市了一堆紧凑型轿车,2011年则倒下了一片紧凑型轿车,目前还能在紧凑型轿车市场坚守的本土车型,也仅有帝豪 EC7、逸动等少数几款了。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25款腾势D9重磅上市:全系标配“天神之眼”高阶智驾,全面跃升智驾体验
- 售价33.98万元起!25款腾势D9重磅上市,再立MPV 6大标杆
- 比亚迪“天神之眼”重磅升级!CNOA无图城市领航功能全国开通
- 美媒:美国押注钠离子电池,想摆脱对中国依赖
- 长安汽车前瞻布局再深化:5年200亿竞速低空经济
- 日媒称本田和日产将开始进行合并谈判,应对电动车竞争
- 比亚迪海豹获评2024-2025日本年度风云车“十大最佳车型”奖 中国品牌首次
- 11月我国汽车产销同比增长11.1%和11.7% 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45.6%
- 一定红开启电混越野新时代 最强泛越野坦克500 Hi4-Z预售价37.98万元
- 萝卜快跑宣布获批香港首个自动驾驶牌照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