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经济网
2019年即将收官,高档车市场“三强争冠赛”继续升级。以奥迪、奔驰和宝马为代表的“德系三强”,今年有望站到70万辆的新台阶上一决高下。聚焦到C级车市场,“德系三强”继续稳居头部,其中,奔驰E级还有望突破15万辆大关。
在这个对品牌、产品和营销有着极高要求的C级车市场,各个车企总是拼尽全力,但效果却不尽相同。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统计数据显示,11月,国产C级车整体销量为52906辆,环比上涨0.81%,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0.45%;前11个月累计销量为554956辆,同比下滑8.45%,跌幅有所扩大。
在国产C级车内部,“马太效应”凸显,“德系三强”C级车的表现持续稳健,11月的销量均过万辆,三款车型的销量之和在C级车中的占比为74.92%。其中,奥迪A6L强势拿下C级车单月销量冠军,奔驰E级则稳固地占据着累计销量第一的位置。数据显示,1-11月,奔驰E级的累计销量为142247辆;11月当月实现销售11634辆。
受益于此,奔驰在华的市场表现可谓稳健。据奔驰发布数据显示,11月,梅赛德斯-奔驰及smart品牌在华共交付新车584233辆,同比增长8%;1-11月的累计销量为649425辆,同比增长4%。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奔驰还在不断加强产品攻势,12月初上市的全新GLB新生代SUV,也因集合了两类车型之大成,而被认为将成为奔驰全新的销量增长点。
奔驰某北京4S店
传统燃油车发力的同时,奔驰在华的电动车攻势也已经全面展开。11月初,奔驰旗下全新EQC纯电SUV正式上市;与比亚迪合资打造的腾势品牌,也在日前举行的广州车展上迎来新产品——全新腾势X。
相比“奔驰+腾势的组合”,多年的“老对手”——宝马,也将形成“双品牌”夹击之势。11月底,宝马与长城汽车合资打造的光速汽车项目正式启动,MINI品牌电动车型也将随之国产落地。未来,宝马在华的新能源实力着实令人期待。
作为BBA之中在新能源领域的领先者,宝马新能源车型一直深受中国消费者的青睐。其中,5系新能源在11月的销量为2917辆,前11个月的销量为25303辆。新能源版本快速增长的同时,宝马5系燃油版也不断创新高。数据显示,11月,5系销量为11151辆;前11个月累计销量达124006辆。
宝马5系
事实上,宝马旗下的主力车型,全都迎来“爆发”。全新换代3系,历经产能爬坡后,月销已达到近9000辆;去年国产的X3也有着上佳表现,成为宝马重要的销量来源。得益于此,今年前11个月,宝马集团在中国累计交付新车655783辆,不仅超过其去年全年销量,还以微弱优势超越奔驰实现对BBA的引领。11月单月,宝马集团同样领先,其交付新车的数量为68366辆,同比增长12.1%。
统治C级车市场近30年的奥迪A6L,受制于新产品产能爬坡等因素,或将难以达成蝉联的心愿。不过,凭借后程发力,奥迪A6L不断缩小与奔驰E级和宝马5系的差距。数据显示,11月,奥迪A6L的销量为16854辆,拿下单月的销量冠军;1-11月的累计销量为114634辆。
奥迪某北京4S店
得益A6L等主力车型的热销,奥迪品牌11月在中国市场(含香港地区)销量达到67402辆,同比大幅增长16.8%;1-11月,累计销量为618596辆,同比增长3.5%。此外,奥迪纯电动量产车型,以及奥迪Q8等车型都已经投放市场。这给奥迪未来的持续发力,打下了坚实的产品基础。
在不断丰富产品的同时,一汽-大众奥迪还在发力售后服务端,主动帮助经销商树立全员服务营销意识。11月底举办的2019年奥迪专业三杯赛,在原有“服务杯”和“技术杯”的基础上新增了“服务营销杯”。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副总经理于秋涛强调,“这是奥迪立足当下市场形势的新生,是与广大奥迪客户共同成长的新生,是面向未来的新生”。
在“ABB”三强之外,其他C级车型尽管仍在奋力追赶,但销量排名却鲜有波澜。其中,沃尔沃S90的发挥还算正常,1-11月的销量为38124辆。对照之下,在尾部徘徊的一汽丰田皇冠、广汽传祺GA8、东风A9等几款车型,销量一直难有起色。(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跃跃)
(责编:李硕)
- 首届王朝盛典举行:华夏风韵与未来科技并行,品牌文化与科技完美对话
- 2025首届王朝盛典举行:定义国潮美学,悦享朝粉盛宴
- 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首次突破1200万辆,连续十年居全球第一
- 焕新Model Y上线,国内车企何以应对?
- 特斯拉在美召回约23.9万辆电动汽车,存在后视摄像头故障
- 特朗普说上台后要加关税 汽车供应商在考虑生产搬迁
- 何小鹏回应特斯拉焕新 Model Y“撞脸小鹏” :好的设计总是心有灵犀
- 余承东评价特斯拉焕新 Model Y:智界R7仍然保持领先优势
- 特斯拉陶琳:2024年上海超级工厂年交付量超91.6万辆 占全球交付量的一半
- 哪吒汽车官网无法正常访问 显示“系统维护中”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