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诺集团增资10亿元与江铃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布局新能源汽车相对滞缓
日前,雷诺集团和江铃汽车宣布成立合资公司,雷诺增资10亿元人民币,成为江铃汽车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简称“江铃新能源”)的股东,拥有50%的股权;目前新公司已完成工商注册。
雷诺集团高级副总裁、中国区主席福兰和江铃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天高分别表示,此次合资是双方新能源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进彼此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提升各自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渗透率。
事实上,目前雷诺集团和江铃汽车在国内市场的发展都不顺畅,销量大幅下滑,业内对于双方这种“弱弱联合”举动存在一定的怀疑,质疑其是否真的有出路。
“难兄难弟”欲抱团破冰
雷诺集团和江铃汽车在公告中提到,合作符合双方的战略布局,通过这一新的项目,雷诺集团将进一步扩大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影响力,推动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江铃集团新能源也将通过此次合作整合资源,有利于公司后期的快速发展。
2018年12月20日,雷诺集团和江铃汽车宣布就进一步拓展增长迅猛的中国电动汽车市场达成合作协议。当时双方就已经明确表示,雷诺集团将通过增资的方式成为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的重要股东,并表示将尽快上报有关部门审核,预计将在2019年完成交易。
天眼查显示,江铃集团持有江铃新能源58.84%的股权,而中国农发重点建设基金有限公司以2.6亿的认缴金额拥有江铃新能源41.16%的股权。与雷诺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后,江铃新能源的注册资本由约6.3亿元变更为20亿元,雷诺集团将持有该公司50%股权,江铃汽车的股份将由58.84%降为37%,中国农发重点建设基金有限公司持有13%股权。
从宣布合作到成立合资公司,仅用了7个月。从时间上来看,双方都急于促成合资公司的成立。业内普遍认为,这跟双方诉求有关,雷诺集团急于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站稳,江铃汽车则希望实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所突破。
“江铃汽车与雷诺集团的合作对双方利好明显,对雷诺而言将为其在华的发展提供双重保障,对江铃可以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获得资金与技术的支持。”一位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表示,两家相对较弱的公司联合,前景目前不好判断。
雷诺欲合资解困局
雷诺集团在华发展被称为“步履维艰”。从2018年开始,雷诺集团在华的销量持续下滑。今年上半年雷诺集团在华乘用车和商用车的总销量仅为8.97万辆,同比下滑23.7%。其合资公司东风雷诺更是销量惨淡,今年上半年累计销量仅为8901辆,同比下滑75.9%。
面对销量下滑,雷诺集团将希望寄托于新能源汽车。2017年雷诺集团与东风汽车、日产汽车成立新能源合资公司易捷特新能源,首款纯电动车计划在今年投产。但相对于其他外资车企,雷诺在华新能源布局相对滞缓。
业内认为,雷诺集团增资江铃新能源无外乎看中江铃新能源的双资质、工厂和渠道建设。早在2016年底,江铃新能源就获得纯电动乘用车生产双资质,并建成了年产能5万辆的工厂,还进行了完善的渠道铺设,对于想要加速发展新能源的雷诺集团来讲,可谓“万事俱备”。
此外,雷诺集团面临的双积分压力也是促成合作的原因之一。一方面,雷诺集团截至目前在华仍无新能源产品,其新能源积分为0。另一方面,工信部发布的2018年中国乘用车企业双积分核算情况显示,雷诺集团两家合资公司东风雷诺和华晨雷诺金杯的双积分都为负数。
江铃新能源增长乏力
对于江铃汽车而言,业内普遍认为促成此次合作的主要原因是江铃新能源的增长乏力。按照官方数据,截至2018年底,江铃新能源始终保持增长,但涨幅已经变小。今年上半年江铃新能源销量出现下滑趋势。
此外,目前江铃新能源旗下新能源产品主要以A00级微型车和A0级小型车为主,且续航里程最高仅为300km,更是由于设计问题不能在黄河以北的地区充电。从市场上来看,江铃新能源这几款车型并不占优势;加上对补贴的过度依赖,江铃新能源的增长已经出现瓶颈。
虽然包括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内的业内人士认同此番合作对于双方好处很多,有助于实现双赢。但业内更担心“弱弱联手”是否真的能够冲出重围,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
(责编:林嘉兴)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长安汽车前瞻布局再深化:5年200亿竞速低空经济
- 日媒称本田和日产将开始进行合并谈判,应对电动车竞争
- 比亚迪海豹获评2024-2025日本年度风云车“十大最佳车型”奖 中国品牌首次
- 11月我国汽车产销同比增长11.1%和11.7% 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45.6%
- 一定红开启电混越野新时代 最强泛越野坦克500 Hi4-Z预售价37.98万元
- 萝卜快跑宣布获批香港首个自动驾驶牌照
- 鸿蒙智行尊界S800正式亮相,预计售价100-150万开启预订
- 华为与江淮强强联手,尊界S800在华为Mate品牌盛典正式亮相
- 尊界S800时代旗舰亮相华为Mate品牌盛典,鸿蒙智行“四界”阵容齐聚
- 智界新S7惊艳登场,售价22.98万元起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