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溺爱”惯坏了奔驰

今年的315晚会之前,汽车行业讨论最多的就是哪家企业会登上“黑榜”,这当中奔驰的票数居高不下。一方面它一直被奉为当今汽车制造最高水平的代表,而另一方面盛名之下它却难副其实。晚会前沸沸扬扬的E级“断轴”事件,奔驰4S店售后坚称是">

或许是由于事情越闹越大,亦或是相关部门的施压,奔驰日前终于还是选择了“妥协”。5月27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质量发展局官网连续发布两份公告显示,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公司、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要求,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公告显示,本次两轮召回共涉及部分进口C级、进口E级,国产C级和国产E级两驱汽车,涵盖生产日期从2014年5月至2019年5月,而覆盖的召回车辆更是接近60万辆。值得注意的是,召回公告中奔驰表示,本次召回范围内车辆前减振器受到较大外力冲击时,可能会造成减震器损坏和减震器叉头变形弯曲,甚至导致车辆下控制臂衬套脱出,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减震器叉头断裂,存在安全隐患。这也就意味着,此前奔驰口中所说的“跟车辆质量没关系”被彻底推翻。自己打了自己的脸。

是主动召回还是被逼无奈

针对此次召回,我们听到了两种主流的声音。一种声音认为,奔驰认识到问题能够主动召回,是企业责任的表现;另一种声音则认为,质量问题由来已久,奔驰反应迟钝,有被迫召回之嫌,是召回案例的负面典型。

通过百度百科我们查询到,所谓汽车召回制度(recall),是指投放市场的汽车,发现由于设计或制造方面的原因存在缺陷,不符合有关法规、标准,有可能导致安全及环保问题,厂家必须及时向国家有关部门报告该产品存在问题、造成问题的原因、改善措施等,提出召回申请。

这里有一个重点是,奔驰是不是第一时间发现了“设计或制造方面的原因存在缺陷”?对此我们很难下结论,但是有几个线索可以提供参考,首先有关奔驰E级“断轴”投诉早在2017年就开始出现,随后大规模被曝光。其二,“断轴”事件大规模爆发后,部分奔驰车主发现车辆在4S保养过程中在易断裂位置打了补丁。

单就结果而言,奔驰确实做到了亡羊补牢,履行了企业的责任。但是从过程来看,奔驰却有不作为之处,与品牌身份极不相符。

  “慈母多败儿”

“the best or nothing”是奔驰向外界传递品牌精神的宣传语,在中国消费者心中,“开宝马,坐奔驰”也是对其品牌认可最好的体现。

但令人不解的是,即使奔驰出现了大规模的质量问题,在中国市场其仍然是高歌猛进。2018年,豪华车市场中,奔驰销量65.3万辆,高居第二。而到了2019年,奔驰在全球市场销量普遍下滑的背景下,在中国市场却逆市上扬,交付量同比上涨2.6%,达到了17.4万辆,创下有史以来最高的季度销量。

一面是不断上涨的投诉量,另一面是不断上扬的销量,奔驰在中国市场冰火两重天的表现可谓现象级的存在。而造成这一切的或许正是我们消费者的“包容和溺爱”。在面对一家不负责任的厂家时,用户可以选择使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而潜在用户则可以用手中的钱包投票。从销量来看,仍然有很多潜在用户选择了继续相信,而这也成为奔驰蛮横无理的资本。“慈母多败儿”用在此处,也可谓十分恰当了。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促成奔驰此次召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相关监管部门的给力。今年年初,奔驰E级频繁“断轴”曾收到国家质监局点名,而此次召回的时间节点也正值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启动缺陷调查的情况下。如果说市场不足以撼动奔驰,那么监管部门的确给奔驰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从“两厢车不是车”,到买车就买合资车,再到如今自主品牌的遍地开花,中国汽车消费者的心理已经发生了改变,但是通过类似奔驰这样的事件可以反映出,我们的消费心理仍然不十分成熟,在明知存在有风险的情况下,依然为了品牌而选择无条件的相信。“随你它虐我千百遍,我仍待你如初恋”,这种消费心理酿成的苦果,最后也只有自己承担。

(责编:林嘉兴)

">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06-06
“中国式溺爱”惯坏了奔驰
一面是不断上涨的投诉量,另一面是不断上扬的销量,奔驰在中国市场冰火两重天的表现可谓现象级的存在。而造成这一切的或许正是我们消费者的“包容和溺爱”。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