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辆汽车的安全性来说,安全气囊是非常关键且重要的配置,在车辆出现严重碰撞时,安全气囊能否高效安全地弹出对于车内人员的生命安全来说,至关重要。
但近几年,有关安全气囊的负面新闻被大量爆出,尤其是高田公司生产的安全气囊。据不完全统计,因“高田气囊”质量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已造成至少23人死亡,数百人受伤,所涉及的汽车总量已超过1.2亿辆,牵扯其中的汽车品牌包括:奔驰、宝马、福特、大众、通用、丰田、日产、特斯拉等19家车企。
高田问题气囊造成严重后果
为何高田的问题气囊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据悉,成立于1933年的高田公司,曾是全球三大安全气囊制造商之一。与其合作的车企包括本田、丰田、通用、福特、BMW等世界知名品牌,但为了降低成本,高田公司在气体发生器中使用了硝酸铵,该原料在变质受潮后,极易引起充气发生器爆炸,迸射的碎片将对前排乘客造成安全威胁。因此,“高田气囊”也被称为“死亡气囊”。2017年,包括本田、丰田、宝马、通用、马自达、日产、三菱、福特、斯巴鲁等与高田合作的汽车品牌商召回了问题车辆,且进行实施相应的补偿方案,同时对高田提出诉讼巨额赔偿要求,高田集团随即宣布了破产。
据记者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网站上统计,在2018年,因“高田气囊”召回的车辆总数超过170万辆,占全年召回总量的14.19%。可以说,因“高田气囊”导致的召回事件贯穿全年。其中,长安福特召回33.7万辆、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召回数量超过48万辆、东风日产和郑州日产累计召回超过24万辆。
“死亡气囊”持续发酵 召回数量不断扩大
时至今日,“高田气囊”的事件还在发酵中,记者从外媒获悉,2019年开始,斯巴鲁、特斯拉、宝马、大众、戴姆勒卡货车、奔驰、法拉利多家汽车制造商前后陷入了高田气囊的“旋涡”中,被召回车辆约170万辆左右,其中,斯巴鲁旗下装备高田气囊的车辆涉及826,144辆;奔驰旗下涉及车辆288,779辆;大众旗下涉及车辆119,394辆;宝马旗下涉及车辆266,044辆。此外,戴姆勒卡客车部门将召回159,689辆装备高田气囊的车辆;特斯拉将召回68,763辆Model S;法拉利将召回11,176辆旗下汽车……
在我国,根据缺陷产品管理中心数据,今年2月份,克莱斯勒(中国)也因装配高田气囊,召回旗下进口牧马人、克莱斯勒300C汽车,共计21,176辆。实际上,从2015年初,“高田气囊”就已导致全球范围内数千万辆汽车被召回。我国是从2016年起,因装配高田问题气囊,导致召回汽车的数量迅速攀升。2017年,因装配高田问题气囊,致使召回车辆达9758,575辆,占当年召回总量的48.30%。2018年,因“高田气囊”而召回汽车的数量有所下降,但也超过了170万辆。
“高田气囊”发人深思 汽车安全引人关注
众所周知,汽车的安全系统主要就包括安全气囊和安全带两种。此前根据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调查结果显示,如果在正确使用安全气囊的情况下,可减少汽车驾驶死亡率11%,降低正面撞击带来力道的30%。可以说,在行驶中,车辆如果发生碰撞时,安全气囊可以减轻车内人员的伤害程度,最大程度地保护人员生命安全。
此次“高田气囊”事件可以说是汽车行业近几年较为恶劣的丑闻之一,据悉,其整个召回过程至少要持续到2019年年底,波及了众多品牌,对车企及消费者更是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可见,汽车安全的重要性,在汽车生产过程中,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务必严格要求品质保证,规避日后隐患不断,因为在车辆高速行驶中,一旦出现问题,几乎就是致命的。
面对我国飞速发展的汽车行业,在销量猛增的形势下,也在不断被爆出发动机故障、整车异响、漏油等问题,某些厂商对此敷衍了事态度更令人唏嘘。希望车企都可以以高田气囊事件引以为鉴,直面问题,积极解决,改进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责编:肖蒙蒙)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长安汽车前瞻布局再深化:5年200亿竞速低空经济
- 日媒称本田和日产将开始进行合并谈判,应对电动车竞争
- 比亚迪海豹获评2024-2025日本年度风云车“十大最佳车型”奖 中国品牌首次
- 11月我国汽车产销同比增长11.1%和11.7% 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45.6%
- 一定红开启电混越野新时代 最强泛越野坦克500 Hi4-Z预售价37.98万元
- 萝卜快跑宣布获批香港首个自动驾驶牌照
- 鸿蒙智行尊界S800正式亮相,预计售价100-150万开启预订
- 华为与江淮强强联手,尊界S800在华为Mate品牌盛典正式亮相
- 尊界S800时代旗舰亮相华为Mate品牌盛典,鸿蒙智行“四界”阵容齐聚
- 智界新S7惊艳登场,售价22.98万元起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