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经济网)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1月份发布的召回公告,1月,国内乘用车市场发布19起召回公告,共涉及19个品牌的644636辆汽车,同比增长93.12%,环比增长33.81%。
分车系来看,1月,自主共4品牌累计召回汽车255943辆,占总量的39.70%,召回数量最多;之后,日系共3品牌累计召回汽车191528辆,占比29.71%;接下来,英系2品牌召回汽车145056辆,占比22.50%;而瑞典、美系、法系分别召回汽车23595辆、14474辆和9305辆,占比3.66%、2.25%和1.44%;意大利和德系召回占比则均不足1%。
值得关注的是,影响已持续多年的“高田气囊”事件,仍未有止步迹象,1月,共有280105辆汽车因装配了高田问题气囊而被召回,占召回总量的43.45%。此外,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召回规模仍处于上升趋势,1月,自主品牌共召回汽车255943辆,占总量的39.70%。
“高田气囊”仍是召回主因
具体来看,近年来,“高田气囊”似乎已成为了汽车召回市场的“代名词”。
自2015年初开始发酵的“高田气囊”事件,已导致全球范围内数千万辆汽车被召回。而 “反应”略晚于全球市场的中国,从2016年起,因装配高田问题气囊而召回的汽车数量也开始逐渐攀升。到2017年,“高田气囊”的影响达到“顶峰”,该年因装配了高田问题气囊而导致召回的汽车达到了9758575辆,占召回总量的48.30%。2018年,再有1748463辆汽车因此被召回。其影响之深、之广令人乍舌。
进入2019年,“高田气囊”的影响仍未消散。1月,涉及丰田、捷豹路虎、特斯拉和雷克萨斯的共计280105辆汽车,因装配了高田问题气囊而被召回,占召回总量的43.45%,“高田气囊”成为本月召回市场的“元凶”。
值得注意的是,1月,特斯拉也因“高田气囊”而召回了14123辆Model S汽车,这相较于其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来说已实属“庞大”。2018年,特斯拉在全球共销售汽车24.52万辆,但中国市场份额不足5%。以此推算,本次召回数量已超越其2018年全年销量。
同时,特斯拉在发展中也始终伴随着非议。车辆产能不足、产品安全问题、马斯克麻烦缠身等,始终让特斯拉处于“风口浪尖”。而在中国市场,特斯拉更面临很大困境,如受中美贸易战而影响的关税调整,令特斯拉产品价格波动剧烈,消费者难以出手;此外,特斯拉目前在中国市场仍只有Model S和Model X两款车型在售,且产品单价皆“跻身豪门”,让其注定只能成为小众,而其在全球销量占比最大的Model 3车型进入中国市场还仍遥遥无期;除了自身,来自于中国本土的众多“造车新势力”,也是对特斯拉“虎视眈眈”……可见,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仍难言乐观,而本次大批量的召回虽祸起“高田”,但对特斯拉品牌影响几何仍有待市场检验。
不过对于“高田气囊”事件,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高田气囊’事件影响已经接近尾声,相较于此前两年动辄数十万辆的召回规模,今后的相关召回将以个别‘漏网’批次车辆为主。”
自主品牌召回增长源于责任
6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以车系来看,1月,自主共有共4品牌发布公告,累计召回汽车255943辆,占总量的39.70%,召回数量最多。其中,猎豹汽车一起涉及147136辆猎豹CS10的召回,成为1月涉及汽车数量第二多的单起召回事件。
而近年来,自主品牌的召回规模、数量也在持续攀升。2017年,自主共13个品牌累计召回汽车1427914辆,占召回总量的7.07%。到2018年,自主共有13个品牌发布了召回公告,涉及品牌最多,累计召回数量达到1259930辆,占比也提升至10.22%。
对此,崔东树强调,“自主品牌召回数量的增长是积极的表现,企业对召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消费者有了更负责的态度;同时,随着召回的‘普遍化’,消费者对于召回的态度也已能保持‘平常心’。”
(责编:牛建峰)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长安汽车前瞻布局再深化:5年200亿竞速低空经济
- 日媒称本田和日产将开始进行合并谈判,应对电动车竞争
- 比亚迪海豹获评2024-2025日本年度风云车“十大最佳车型”奖 中国品牌首次
- 11月我国汽车产销同比增长11.1%和11.7% 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45.6%
- 一定红开启电混越野新时代 最强泛越野坦克500 Hi4-Z预售价37.98万元
- 萝卜快跑宣布获批香港首个自动驾驶牌照
- 鸿蒙智行尊界S800正式亮相,预计售价100-150万开启预订
- 华为与江淮强强联手,尊界S800在华为Mate品牌盛典正式亮相
- 尊界S800时代旗舰亮相华为Mate品牌盛典,鸿蒙智行“四界”阵容齐聚
- 智界新S7惊艳登场,售价22.98万元起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