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络流传一份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简称“一汽-大众”)内部员工座谈会主要内容的文件,其中表明2019年捷达将要停产。同时,传言2019年一汽-大众第三品牌或将命名为“捷达”,采用全新品牌Logo,主打经济型家用车市场。对此,一汽-大众公关部相关负责人12月24日对新京报记者回应称,目前尚没有具体信息,适当时候官方会发布。
捷达被传停产
一张疑似一汽-大众的内部员工座谈会主要内容的红头文件打印纸让一汽-大众的常青树车型捷达成为业内关注的热点。“明年捷达停产”这6个字似乎昭示了从1991年下线但仍活跃至今的捷达车型的命运——停产。
一汽-大众公关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并没有明确否认这一传闻,只表明目前还没有具体信息。而一位接近一汽-大众的人士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明年捷达停产已经基本确认,捷达将升级成一个新品牌。”
除了疑似内部文件之外,关于捷达停产传言的还可以从《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新速腾车型下一代项目环评补充公示》窥探出一二。《补充公示》提及了成都工厂改造的内容和规模,表示将改造原有捷达生产线,形成年产30万辆新速腾下一代车型的生产能力,等量替换原有捷达产能,不新增产能。
在业内人士看来,种种事项似乎说明捷达车型停产已经非常接近事实了,就差一汽-大众的官宣了。
或成独立品牌
此前有关于捷达车型停产传言是因为车市寒冬而导致,但捷达车型11月销量显示事实并非如此。公开数据显示,今年11月捷达车型的销量为3.23万辆,1-11月捷达车型累计销量达到29.1万辆。从1991年下线至今,捷达车型的累计销量超过了400万辆。因此捷达车型停产并不是因为车市寒冬所致,停产原因或是捷达将独立成为一汽-大众第三品牌。
今年1月5日,一汽-大众进行了经营业务变更,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将捷达单独与大众、奥迪并列,变更前生产的乘用车只有德国大众和奥迪ABCD级系列轿车,而变更后生产的乘用车包括大众、奥迪和捷达系列乘用车。显然,一汽-大众对捷达有其他的安排。
在大众集团2016年财报会上,大众中国总裁海兹曼曾透露,一汽-大众将发布除奥迪、大众外的第三品牌,主攻经济型家用车市场,换而言之就是廉价车品牌。近日有消息称,一汽-大众的第三个全新子品牌将于2019年第一季度发布,这一品牌或将命名为“捷达”,预计将采用全新品牌Logo。
从目前的信息可以获悉,新品牌将围绕中国市场的需求,最初将投产三款产品;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品牌的产品规划里含有轿车和SUV,其中轿车预计为即将停产的捷达,但或将采用全新命名。
新品牌的机遇与挑战
由单一车型发展成独立品牌的情况并不常见。捷达的升级源于它多年良好的销量表现和积累下来的口碑。如果升级为独立品牌,一汽-大众可以充分利用捷达的情怀资源,从而得到良好的潜在用户群体。此外,27年的时间,捷达积淀了口碑和影响力,新品牌具备了易被消费者理解和接受的先天优势。
然而,今年国内车市呈现负增长,中汽协预测明年开始国内汽车市场将停止增长,汽车市场的竞争也将加剧。此时,一汽-大众全新子品牌问世如何与已在市场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进行竞争,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难题。
此外,随着消费者的消费升级,消费者消费趋于理性,主打廉价车型的新品牌能否让消费者买单依旧是一个问题,能否让消费者信任其未减配也是一个问题,捷达新品牌必然会面临一定的压力。
业内认为,捷达若独立成为新品牌,有助于一汽-大众布局国内低端车市场,但市场的竞争日益白炽化,能否如愿还是未知数。
(责编:牛建峰)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比亚迪夏内饰科技曝光 重新定义豪华MPV标准
- 比亚迪夏内饰科技广州车展全球首发,新一代内饰设计引领豪华MPV新趋势
- 引领豪华MPV新趋势!比亚迪夏内饰科技广州车展全球首发,明年一季度上市
- 腾势Z9于广州车展重磅上市,以科技豪华重塑旗舰轿车市场新标杆
- 腾势汽车携超强豪华产品阵容闪耀广州车展,开启科技新豪华时代
- 腾势N9全球首秀,诠释科技豪华全能旗舰SUV王者风范
- 腾势Z9广州车展上市,树立科技新豪华标杆,售价33.48万元-41.48万元
- 日产“暴雷”,留给日系车企的时间不多了
- 吉利官宣两大品牌整合:极氪将持有领克51%股份
- 比亚迪华为联合打造方程豹豹8:联合定义智能硬派越野新标准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