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 2030出行研究室
热失控,是一个看起来陌生、但却与头条新闻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概念。
在6月17日,洛杉矶又有一辆特斯拉Model S在路面自燃——车底的锂离子电池组熊熊燃烧。这已经是特斯拉在进入2018年以来的第三场起火事故了。而面对这一新闻,公众的反应,早就没有特斯拉第一次着火时那样“热烈”。
特斯拉电池自燃,来源:CNN报道转发的车主twitter
在五年前的2013年10月,一辆特斯拉Model S在道路上行驶时底部碰撞到了尖锐物体,随后向车主发出警告,车主逃车后,Model S燃起熊熊大火。这一事件在当时引发了全球媒体的争相报道,特斯拉股价随之下挫逾6%。
这一次自燃事件发生后舆论的相对平静,大概是缘于这五年里,特斯拉的自燃事故已不再鲜见,消费者对“原来这辆车是可能会自己烧起来的”这件事情已经充分了解,心理预期管理好了,自然就见怪不怪。
当然,Model S的自燃不是孤例,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推广,锂电池燃烧导致电动车自燃的新闻报道也越来越多。
以“电动汽车 自燃”为关键词得到的谷歌新闻搜索结果
而之所以锂电池能烧起来、烧起来这么危险,原因是在于它本身就是一个可以自行进行反应的封闭小系统,换言之,它是一个封闭“能量球”。不同于发动机或燃料电池的开放系统需要输入空气和燃油。在这个小小的电池里,既有还原剂,又有氧化剂,那么当然既可以“缓慢”充放电,也可以激烈地燃烧起来。
所以一旦电池的管理不当,后果会是灾难性的——即使是把电池放到太空里去,这个难题也是一样存在。而当锂电池一旦发生热失控,整个电池组能够释放出的能量是惊人的。由100节带电量100Ah的电芯组成的电池组,失控能量达到240000000J,约合57公斤TNT炸药。
电池组热失控能量极大,图片自制
所以,电动汽车自燃的直接原因——就是锂电池的热失控,我将它称为电动汽车安全的“幕后黑手”。
那么什么是电池的热失控呢?
“所谓热失控,是由各种诱因引发的链式反应,发热量可使电池温度升高上千度,造成自燃。”
一,热失控的链式反应,就好比多米诺骨牌
从电池电芯内的隔膜分解熔化,进而导致负极与电解液发生反应,随之正极和电解质都会发生分解,从而引发大规模的内短路,造成了电解液燃烧,进而蔓延到其他电芯,造成了严重的热失控,让整个电池组产生自燃。
热失控链式反应的“多米诺骨牌”,图片自制
这样一堆专业名词如果看起来不好懂的话,那容我做一个类比,请看下图——
原子弹和氢弹的反应原理
上图是氢弹和原子弹的反应原理,这一过程大概可以描述为:氢弹是通过原子弹爆发产生的辐射引燃的——原子弹是通过钚和铀原子核不断受到中子撞击的连锁反应,产生裂变所爆发的——第一颗引发连锁的中子是由炸药点燃压缩核心而引发反应的——炸药是点燃的。
这就好比整个电池包的燃烧——是从一个模组蔓延开的——而一个模组的燃烧是其中一颗电芯热失控导致的——电芯的热失控又源于电解液和正负极的燃烧——而电解液和正负极的激烈反应又要追溯到隔膜的反应——而引发热失控最本源的诱因,则有三种。
二,热失控的诱因
热失控的诱因有三类,分别是机械电气诱因、电化学诱因和热诱因。
接下来,我们就以几桩案例,来看一看三种原因都是怎样导致了电池热失控的发生,进而酿成自燃大祸。
热失控诱因,图片自制
机械电气诱因,最著名的案例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特斯拉第一烧”,车辆高速行驶中触碰的异物,直接导致了电池内隔膜崩溃,进而造成了电池内短路,短时间内引发了自燃,按驾驶者回忆,20分钟前车辆发出预警,车主逃生后火势迅速扩大将整个车辆烧毁。
发生于2013年的特斯拉首例公开报道的自燃事件
电化学诱因,电化学诱因包括了过充放电、内短路等电滥用情况。部分自燃案例中,电池浸水也属于电化学诱因,这里案例也比较多。当电池包密封性不满足要求,在泡水后会发生电解水反应,进而产生大量气体,气体在电池包内部会使得电路频繁通断进而产生电弧。电弧会导致电池壳体的熔化并引燃电解液,从而造成热失控酿发自燃事故。2012年飓风桑迪引起的Fisker Karma泡水自燃,以及最近发生的力帆650EV暴雨后自燃,是这类诱因导致的类似案例。
2012年,飓风桑迪引起海水倒灌,停在海边的Fisker Karma电动跑车被海水浸入后烧毁大半
电化学诱因中,过充放电也是电化学诱因,并且是危害极为严重的一个诱因。而它也是和电动车车主使用习惯最为相关的一个诱因,极为常见、危险。特斯拉、荣威、众泰等等电动车都曾在充电时发生起火。当电池过充电时,正极过渡金属溶解,负极析锂,电解液氧化分解,从而导致温度加速上升,电池膨胀直至破裂,内阻随之快速增大,进而发生热失控。以2016年特斯拉充电事故为例,当地过低的气温可能使得电池的状态估计与实际状态不吻合,进而发生了过充电的情况,导致自燃。过充电导致的事故案例在近年发生较多,例如今年3月在泰国曼谷的保时捷Panamera PHEV充电起火乃至烧毁住宅;今年7月在深圳的陆地方舟电动物流车充电起火引燃了旁边车辆。
2015年,挪威,充电中自燃的特斯拉Model S
2018年,泰国,夜间充电自燃的保时捷Panamera PHEV
热诱因,热失控最直接的诱因就是热诱因。例如在2008年美国公司CEPCI购买了一辆丰田普锐斯,并自行改装加入了电池,由于该公司改装没有符合电芯制造商A123的使用规则,车辆运行中热控芯片未产生作用,导致电池温度过高,进而引发热失控,造成了车辆自燃。
2008年,改装普锐斯自燃
如何避免热失控?
热失控的诱因是多元的,为此需要做出多重的预防措施,来避免热失控的发生。这就涉及到了电芯的设计和生产、电池管理BMS算法开发、电池包结构设计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全部展开讲过于庞杂,这里简单说一说在热管理软件层面怎么做,这是目前众多研究的重点,也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一方面研究。
电池的状态和发动机是不一样的,有一些发动机易测量的变量,在电池这里并不容易估计。比如说燃油车剩余油量,很容易就可以通过油箱内的油的多少来读到,但电池的剩余电量( SOC),则通常要使用算法来进行估计。除了电量之外,电池的实际输出功率、电池寿命等等,都需要算法进行估计,这就使得电池管理策略(BMS)极为关键,而电池的热失控管理方法也属于BMS。
相关研究中,清华大学所开发的电池状态的联合估计算法,是在电池状态间相互耦合的关系基础上,同时估计电池的多个状态,包括SOC(State of Charge)、SOH(State of Health)、SOP(State of Power)和SOE(State of Energy)等状态的高精度联合估计。
电池状态联合估计算法拓扑图
电池状态的精确估计,有助于实时监测电池的充放电状态,避免过充放造成的热失控。
此外在另一项研究成果中,研究者通过状态估计与电池内短路模型的结合,可以有效识别是否发生了内短路,进而在热滥用发生之初,就对系统发出警告。从今年的众多过充造成自燃的事故来看,如何防止过充电,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除此之外,如何隔离开发生热失控的电芯也是一个难题。当热失控发生,如果能够将发生问题的电芯或模组隔离开,就能够有效降低损失,避免自燃。同样是清华大学的研究者,对电池的热失控蔓延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整套成熟的热扩散测试方法作为技术支持,并提出了电池包综合的热管理设计方案,包括了上表面连接汇流结构优化散热、下表面流道散热设计、电芯连接间隔面的隔热处理、以及电池包侧面布置半导体加热片的低温加热算法设计。这一系列设计保证了整个电池包有较为均匀的热状态,降低了热失控发生的风险。
围绕电池包综合热管理进行了全方位的立体设计
当然除了上述研究应用之外,电池包的设计制造自然是避免热失控的基本要求,相关措施包括改善电池包的框架设计,如降低电池包振动、防火层阻隔、加装钢板、防水防尘等等。本文不再详述。
小结
热失控,是一个看起来陌生、但却与头条新闻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概念。小到三星手机,大到特斯拉汽车和波音飞机,都可能发生锂电池的热失控。
尽管科学工作者和工程师们,不断改进了设计、提升了算法,进而有效改善了车用锂电池组安全性,但是在生活里,我们对电池的使用还是应当更加谨慎。
(责编:于洪凯)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