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继续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前7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逼近50万辆,同比增长97.1%,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今年新能源车市场有望冲击100万辆。
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初具规模,政策、配套设施等方面均打下一定基础,在此背景下,各大跨国车企开始将目光投向这块潜力市场。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日产、丰田、大众等跨国车企已宣布各自的在华新能源车计划。从今年下半年开始,不少跨国车企将陆续在中国市场推出纯电和插电混动车型。
此前由于市场规模较小且受到政策保护,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一直被自主品牌占据。随着补贴政策退坡,自主品牌能否顶住跨国车企发起的冲击,将影响产业未来发展。
跨国车企发力新能源
作为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各大车企争相布局的热门领域。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也吸引着各大车企的目光。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大部分参与者仍是自主品牌,跨国品牌的参与度相对不高。这一方面和此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较小,产业配套不够完善,致使市场吸引力不够有关;另一方面,新能源补贴、动力电池补贴等保护政策,也让不少有心进入市场的跨国车企望而却步。
今年以来,上述两方面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变。除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外,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大门也进一步向跨国车企敞开。
7月28日,我国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正式取消,这意味着目前跨国车企已可以在华建立完全属于自己的新能源汽车公司。不仅如此,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补贴也进一步退坡,跨国车企因无法拿到补贴而产生的市场竞争劣势正在逐渐消除。
除此之外,我国政府也在积极推动包括合资企业在内的所有汽车企业向新能源领域发展。2019年正式实施的“双积分”政策,也在促使跨国车企在华加速新能源布局。
在市场加政策的双向引导下,跨国车企似乎没有理由不向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军。《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跨国车企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动作频频。
如丰田汽车,其天津一汽丰田泰达工厂新能源车项目今年8月已获得审批。未来,一汽丰田方面将增加12万辆新能源汽车年产能。在今年初,大众汽车也对在华新能源发展做出规划,计划在2020年之前将向中国市场推出至少10款基于MQB平台打造的纯电动及插电混动车型。到2025年,大众品牌在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要达到65万辆。
自主品牌将遭遇强敌
随着跨国车企向中国市场加速导入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在该市场的主导地位将迎来挑战。
与自主品牌相比,跨国车企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上早有准备。如大众汽车在2015年便着手打造的全新电气化平台——MEB,环绕电池而造,围绕电池组进行布局。该平台所打造的车型,综合续航里程可以达到400~600km,同时支持15~30分钟内充满80%电量的高性能快充。而丰田汽车,则早在1997年便推出了全球首款量产油电混合动力车——PRIUS普锐斯。2014年丰田推出氢燃料电池车——Mirai,向燃料电池领域布局。即便是在新造车势力中,来自美国的特斯拉,目前也走在潮流之前。
尽管如此,自主品牌并非毫无机会。与跨国车企相比,自主品牌更了解中国市场,无论在产能还是产品规划上都早有布局。如北汽新能源,目前已在北京、山东青岛、江苏常州、河北黄骅四地拥有整车生产基地,拥有BJEV、ARCFOX两大产品品牌,数十款产品。
此外,在产业链上游,包括动力电池在内的零部件供应方面,自主品牌同样具有优势。《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比亚迪目前已拥有三座实际投产的动力电池工厂,总产能达到40Gwh,其最新规划的第四个动力电池基地,近期也已成功落户重庆。而上汽方面,同样在2017年便牵手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领域进行布局,其共同在江苏溧阳打造的新能源基地总产能规划达到36GWh,预计到今年底将实现投产。
不过,随着跨国车企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布局加快,自主品牌所具备的优势正在减少。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将再次退坡,政策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助推力正逐渐减弱,在此情况下,自主品牌与跨国车企在我国新能源市场将正式“交锋”。
(责编:牛建峰)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长安汽车前瞻布局再深化:5年200亿竞速低空经济
- 日媒称本田和日产将开始进行合并谈判,应对电动车竞争
- 比亚迪海豹获评2024-2025日本年度风云车“十大最佳车型”奖 中国品牌首次
- 11月我国汽车产销同比增长11.1%和11.7% 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45.6%
- 一定红开启电混越野新时代 最强泛越野坦克500 Hi4-Z预售价37.98万元
- 萝卜快跑宣布获批香港首个自动驾驶牌照
- 鸿蒙智行尊界S800正式亮相,预计售价100-150万开启预订
- 华为与江淮强强联手,尊界S800在华为Mate品牌盛典正式亮相
- 尊界S800时代旗舰亮相华为Mate品牌盛典,鸿蒙智行“四界”阵容齐聚
- 智界新S7惊艳登场,售价22.98万元起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