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 作者:Able 原创)6月28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正式发布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7年修订)》(以下简称《目录》),自2017年7月28日开始施行。《目录》中不指出外商在华建立纯电动汽车整车产品合资企业将不受两家的限制。
有专家认为这等于用市场换技术的老套路,就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本身来说没有必要。市场开放后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优势将被打破,外资新能源车企或“坐享其成”。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是强强联合,利用市场化手段加快纯电动汽车产业的技术提升,以更快的速度取得更好的发展。

在日前工信部印发的《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将油耗积分与新能源积分并行管理,削减传统汽车产能并加大新能源汽车的产销力度成为未来国内车企发展的趋势。
作为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国家和地方大力的支持下,2016年,中期协数据统计显示,新能源汽车生产51.7万辆,销售50.7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1.7%和53%,中国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市场,更是众多车企眼中的“肥肉”。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期,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逐渐扩大以及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更多的外资企业为打开中国市场将会在中国寻求合资伙伴,组建电动汽车生产企业。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上,也将会涌现出更多的纯电动汽车合资产品。

对于外资企业来说,无论是应对双积分政策还是抢占新能源市场,未来以大众为首的外资车企选择国内车企合作成立合资公司是必然的趋势,但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合资公司是否会如同传统汽车领域一样大量出现?
有业内人士推测认为,新能源合资车企并不会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一方面,中国自主品牌中如上汽荣威、广汽传祺、比亚迪、北汽新能源等车企都在本轮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中跃跃欲试,试图在品牌上超越外资车企,与外资车企在新能源方面进行合资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目前国家对新能源生产资质把控严格,外资企业想要在中国建立新能源汽车合资车企需要与众多国内新能源车企争抢数量有限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
强强联合?“从产业发展身来说不赞同开放。”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王秉刚表示,新能源汽车时代,中国企业不缺资金,技术差距没有传统汽车那么大,从产业本身角度来看是没有必要的。
从传统汽车的发展历史来看,“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并不成功,国内车企并没有真正掌握汽车主体技术。王秉刚担心开放后国内自主品牌车企将产生依赖性,核心技术产品研发将减少,重蹈传统汽车的覆辙。
不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有不同的看法,他表示,放开限制后,新建合资新能源车企主动权掌握在中方企业手中,凭借国外汽车品牌的背书和领先技术,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发展。新能源汽车行业将形成强强联合的局面。

近年来在政策的扶持下,以比亚迪、吉利、北汽新能源为代表的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产品的质量和数量都得到快速提升。据乘联会数据显示,虽然当前在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自主品牌几乎占据全部的份额,但国内电动车依然以低端为主。
据推算,2019-2020年,外资品牌新能源汽车产品将大量入市,在激发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活力的同时,也引起了自主新能源车企的担忧。北汽新能源营销公司总经理张勇曾公开表示,外资品牌新能源车企可能会“收割”自主品牌培育的市场成果。如果市场完全开放,自主品牌还需要政府更多的支持。
有新能源汽车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车还挣不到钱,前期花了大量的资金培育市场和产业,不应让外资企业坐享其成。同时他表示,目前自主品牌新能源依旧存在短板,没有能力完全进行市场化竞争。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副总裁 徐兴无也表示自主品牌新能源车企还不具备与外资品牌抗衡的能力,目前开放新能源合资限制早了一点。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将会逐渐放开,外资品牌开始在中国布局新能源产品也已成为既定的事实,国内车企不必过分担忧,当下最重要的还是抓紧时间做好新能源汽车技术与品牌的积累,减少对产业政策的依赖,争取在本轮的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中追赶上外资车企。
- 上汽大众与华为终端签约,“尚界”真的要来了!?
- 方程豹豹5智驾版上市,搭载比亚迪“天神之眼”及华为“乾崑智驾”两大高阶智驾系统
- 比亚迪华为联合发布豹5智驾版上市,方程豹开启全民智能硬派新时代
- 李彦宏:百度在自动驾驶技术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今年至关重要
- 国际市场高歌猛进!比亚迪在巴西、墨西哥等国荣膺纯电和插混销冠
- 加配不加价,智驾“卷”出新高度!宋L EV智驾版18.98万元起
- 特斯拉股价大跌6%!分析称受比亚迪智驾战略影响,而马斯克多线作战分散精力
- 李彦宏:自动驾驶比人开车安全十倍,萝卜快跑出险率仅为人类1/14
- 强汉智驾完全进化!汉家族智驾版售价16.88万元起,标配天神之眼高阶智驾
- 唐DM-i智驾版上市:标配高阶智驾,售价17.98万起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