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人口红利褪去,以及人工智能、物联网、传感技术等的不断发展,传统产业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趋势日益凸显,机器人产业开始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关注,我国也不例外。受市场需求、国家政策的大力带动,“机器换人”不断加快,产业发展逐渐进入市场化、规模化的成熟阶段。
我国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 人才紧缺成为最大挑战
我国政府将机器人发展写入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规划之中,并将其作为十大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
得益于国家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从2013年开始,我国便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连续五年保持着20%以上的高速增长,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还将达到87.4亿美元。在技术、资本和政策的持续助力之下,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态势一片大好。
与此同时,核心技术缺失、市场占有率不高、行业规范和标准不完善、人才缺失等问题不断显现。机器人生产与应用与日剧增的情况下,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供给已经出现短缺,且缺口正在不断扩大。
据统计,到2020年我国机器人产业人才缺口预计达到300万,2025年将扩大到450万。同时,据《人民日报》2018年1月份报道显示,我国机器人相关的人工智能人才缺口也已超过500万,供求比例仅为1:10。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研究表明,每增加一台机器人将创造3.6个岗位,按此趋势,未来几年我国机器人新增岗位需求人才缺口将越拉越大。
人才短缺问题该如何解决
首先,政府方面要对人才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并将人才问题的解决上升到政策层面上来;
其次,企业方面要从两点做出积极努力,一方面要加强与国外企业合作,通过人才引进增强自身人才培养实力;另一方面要积极与高校等教育机构进行交流,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最后,高校方面要紧跟市场发展需求和国家政策号召,加快加深相关专业开设,协调均衡的培养三类不同人才,同时还要与企业进行融合交流,让高校人才在企业实践中获得技能的检验和提升。
未来,只有加强我国政府、企业、高校的三方合作,以及人才“引进来”的战略的有效实施,才能让国内人才培养和供给形成成熟体系。我国机器人产业只有获得了更为坚实的人才力量支撑,才能在愈发白热化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