姗姗来迟,但依然来了。特斯拉的空降中国,造就了上海有史以来最大的外资制造业项目,短暂的签约过程,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特斯拉尴尬多年的“难产”问题。
不过,虽然埃隆·马斯克“拼命赶工”,但考虑到这座50万产能工厂2-3年的工期,仍无法在短期内解决特斯拉的燃眉之急——交付困境依旧存在,据媒体报道,截止今年二季度,被寄予厚望的Model 3已累计交付2.8万辆新车,还有约42万辆的订单未能交付;马斯克在4月表示Model 3交付将推迟6-9个月后,当月约18%的Model 3退订,这甚至导致有股东提出拿掉马斯克CEO职务的提议,最终被股东大会否决。
好在,在最近一次采访中,马斯克表示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产能渐入佳境,但不可否认,多年以来,看衰特斯拉者的很大一部分理由,就是产能受限,而作为新能源与自动驾驶两股未来趋势的象征物,这种看衰,许多时候甚至会被放大到产业层面。
事实上,随着国产特斯拉的到来,不但让人再次真切感到量产的重要性,也让中国新能源和自动驾驶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尤其是后者,如果是新能源更多是一种观念层面的跃升,特斯拉的登陆可以发挥“鲶鱼效应”,那么涉及数据,技术,合作伙伴,法律法规,乃至伦理等一系列必备要素的自动驾驶,则要复杂的多,量产的难度,也更为严苛。
我还记得,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李彦宏主持、马斯克和比尔盖茨共同参与的“RMB”早餐会上,李彦宏向马斯克提问:无人驾驶多长时间能成为主流?马斯克回答:“这是一个很大的工业基础,对于汽车工业来说需要很长时间。现在公路上有20亿辆车,汽车工业的产能是每年一亿辆,需要很长时间来进行转型。你想看到无人驾驶车的量产,如果技术成型的话,可能五年之后可以有无人驾驶车的生产……不可能说是在现有每年1亿辆产能的基础上,突然一下子改变。”
当时有媒体写文章称,“马斯克认为无人驾驶难成主流”,事实上,人家一个做自动驾驶的,当然并非此意,只是他可能低估了自动驾驶量产之后的重要影响。有意思的是,3年后向马斯克发问的李彦宏倒是打响了无人车量产“第一枪”,不久前全球首款L4级自动驾驶巴士“阿波龙”量产下线。
尽管并非行驶在城市路上的乘用车,但你得承认,夹杂在全球自动驾驶军备竞赛的背景下,无论从实际还是象征意义,这已足够令人欣喜,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自身,对于中国在全球汽车行业秩序中的位置,乃至中国整个AI的发展,都有着特殊意义。
技术落地的重要性
在某种意义上,马斯克说的没错,自动驾驶的确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方面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狂轰油门”,通过路测数据迅速迭代;一方面又要“脚踩刹车”,等一等配套设施和政策法规的逐步完善——所以全球自动驾驶竞争的真正核心,不是“一步到位”,而是比谁先以量产的方式,在这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中处于领跑地位,率先跑完验证自动驾驶社会价值的全部流程。
这种务实态度,是很多脚踏实地者的共识。譬如Mobileye CEO沙书亚就曾提出“经济适用性(Economical scalability)”概念,在他看来现在自动驾驶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让自动驾驶技术从实验室项目变成量产产品,“如果我们在开发一个产品,就必须确保这种努力不会成为一个科学实验,经济适用性是关键。我们谈的任何事情都必须是可大规模落地和量产的。否则,这就是一个科研项目。”
而倘若将视野切换到国家层面,更能凸显技术落地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全球自动驾驶竞争不断加剧:在美国,尽管有些法律上的磕绊,但总体持开放态度,目前至少有来自全球50多家企业在加州进行自动驾驶道路测试,从谷歌和通用等巨头,到Drive.ai等初创公司,都已明确敲定自动驾驶的落地时间表。
在欧洲,如汽车工业重镇德国,看到明确趋势的来临,体型庞大的德系巨头们都感知到“未来已来”,投入巨大资源,并逐步往实践靠拢;而在其他国家如荷兰(2018 年毕马威发布的全球自动驾驶汽车成熟度指数报告列出了20 个国家,荷兰位居榜首),瑞典等国,自动驾驶其实都在低调前行,欧洲委员会甚至希望在2030年步入以完全自动驾驶为标准的社会,“使欧洲在完全自动驾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嗯,当终点的旗帜如此明显,赛道也就格外拥挤,但凡有能力的国家,都已全部聚齐在自动驾驶的跑道上。
当然还包括中国。令人欣喜的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特斯拉2017年收入中有17%来自中国),在产业升级需求,企业积极布局,巨大交通压力,AI政策扶持等各方面的合力下,自动驾驶的落地速度更为迅速坚定。如今百度率先实现了无人车量产,也为中国抢到了全球自动驾驶起跑线上的“杆位”,这也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
汽车行业的新时代
无人车量产带来的最直观的改变,无疑落在汽车行业。
首先,实现自动驾驶的量产和商用,会极大刺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对于当年“用市场换技术”不尽如人意的中国汽车产业而言,这或许算得上是一次时代赐予的超车机遇。
就拿硬件领域来说,其实包括传感器和摄像头在内,中国在自动驾驶硬件技术上已较为成熟。而在工业经济下,技术,单价,与规模量产之间,有着齿轮一般的逻辑关联,百度开的头,顺势启动了齿轮转动的正向循环,势必会增速中国自动驾驶的产能提升,带来更低的价格,直接促进中国自动驾驶在更大规模的落地。
而考虑到中国在技术积淀,人才储备,充裕资金,市场空间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可能每一项都不是第一,但它们汇聚成合力,形成一股难以忽视的力量),当自动驾驶技术产业链的齿轮飞速转动,发挥出某种滚雪球效应,或许能让中国汽车市场第一次拥有行业领跑的机会。
更进一步讲,作为世界最大的汽车销售和生产市场,中国在新技术拐点上的一举一动,也牵动全球汽车行业的神经。
在某种程度上,这与自动驾驶的底层逻辑有关。不同于传统汽车通过集装箱即可实现全球登陆,由于自动驾驶与本土化路测数据的共生关系,其国际化有诸多局限,中国交通密度高,障碍物多,随意性大,在数据采集和基础服务层面都非常依赖本地化。而在中国,百度搭建了一套完备的数据采集体系,了解中国复杂的驾驶环境,这让他们成为国外车企切入中国自动驾驶市场的关键踏板——要知道,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报告显示,到2035年全球自动驾驶汽车销量将达1200万辆,其中超过1/4在中国售出,这意味着,就像是当年“用市场换技术”的某种倒置,自动驾驶这个“新变量,将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中国在全球汽车市场上的角色关系,影响未来国际汽车市场的产业格局。
当然了,这种对于未来愿景的期许,不可能只由一家公司兑现。如李彦宏所言:“无人车承载了中国汽车产业很多的希望,这一点绝对不是百度一家公司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整个产业,包括各级政府、汽车制造企业、科研机构、银行、保险公司的共同努力,才能把中国的无人车真正推向社会,真正落到实处。”
也正因如此,在无人车量产过程中,百度选择了“领舞”而非“独舞”。Apollo已是目前全球涵盖产业最全面的自动驾驶生态,涵盖OEM,Tier1,出行服务商,基金投资机构,相关政府及研究机构等上百家合作伙伴,他们希望与合作伙伴一起,通过开放和资源共享,加速行业落地。
最关键的第一枪
诚然,汽车产业再庞大,也只是交通生态乃至整个社会网络的一环,这意味着,我们要以一种全局思维,看待自动驾驶的大规模普及。
李彦宏曾写道:“无人车不但能为整个交通模式带来变化,还有可能给中国带来智能地铁、智能公共系统等新事物。智能交通是系统性、革命性、颠覆性的变化,随着技术的狂飙突进,需要改变的可能是人们的思维模式……无人车改变的不单是人与车的关系,一旦车与车、人与人、人与社会都被智能工具连接,带来的将是对先有物质世界规则的重塑。”
譬如你完全可以想象,当自动驾驶普及,私家车减少,城市公共空间也注定变幻模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雄安新区,作为自动驾驶“国家队”,目前百度Apollo已在雄安新区全面部署,在李彦宏的期许中,这里或许将是中国第一个没有红绿灯,没有拥堵,且不再需要交管部门大量人力上路管理的城市。
而谈及自动驾驶率先量产的价值,还有一个颇具符号意义的影响:提振中国整个AI产业的士气。
众所周知,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路上,由于自动驾驶横跨人工智能与传统制造业的双重身份,让它总处于聚光灯下。而考虑到全球汽车市场的庞大规模,以及围绕自动驾驶建立的交通系统对社会的价值,在整个AI图谱里,自动驾驶无疑有着特殊意义——苹果公司CEO库克就曾直言,自动驾驶技术是“一切人工智能项目的源泉”。
从这个意义上,如今自动驾驶量产“第一枪”在中国打响,更像是一次低调宣言:在人工智能产业落地的速度上,中国或许将成为先行者。
当然,最后必须提及,无论是中国汽车产业的转型,还是整个AI的发展,政策支持亦是其中重要一环。
如你所知,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你很难说清技术变迁与政策扶持的明确关系,“摸着石头过河”,不断互相试探,彼此了解,成为了中国经济腾飞的主旋律——而当自动驾驶这种确定性的未来摆在眼前,中国在政策当然没有理由落后,诚如李彦宏所言:“中国人‘摸着石头过河’的传统让无人车企业感到放心,业内人士并没有太担心法律的阻碍”。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无论是中国多个地方在不断为自动驾驶路测“开绿灯”,还是百度被科技部钦点为自动驾驶“国家队”,还是无人车量产领跑,都印证了政府支持和企业合作的成效。
而我最后想说的是,站在今天的视角,你很难完全预言阿波龙的全部价值,因为就像当年的计算机和手机一样,任何一项颠覆型技术的发展都自有其脉络,它一旦诞生,便有了自己的“生命”,再没人能预测它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就像许多人所言,“未来十年汽车行业的变化,将超过过去一百年的总和”——而无论未来怎样变化,都要从最关键的第一枪开始。
文|李北辰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