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9日,北京大学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正式成立。该机构的成立,旨在建立国内外一流的法律与人工智能产学研一体化基地,致力于法律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复合人才培养是交叉领域发展的动力,也是交叉领域获得初步发展后,对教育系统形成反馈的结果。通俗讲,最会电脑的审判员和最懂司法的程序员,将是上述机构人才培养的重点之一。
“人工智能+法律”虽是近几年才有的新鲜事,但“司法智能”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速。最高人民法院连续两年将“加快建设智慧法院”作为总的工作要求写入工作报告。去年6月,全国第一家智慧法院实践基地在上海海事法院正式挂牌成立。建设中的智慧法院已遍及全国。
另一方面,近年来基层法官过劳死已屡见不鲜。2017年10月17日到19日竟然出现连续三天三名法官过劳死的悲痛事件。由于当前司法运行模式和法院人力配置等原因,案多人少矛盾突出。联系当事人、安排开庭、核对证据、撰写并送达裁判文书等重复劳动的强度十分巨大。重压之下,审案质量也难免受到影响。
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的初衷,是替代人的重复劳动,而非人本身。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和司法大数据作为主要技术元素的“智慧法院”,也绝非科幻文艺作品中想象的那样以机器判断替代人类司法。上海二中院的任素贤法官曾澄清道,智慧法院的本质是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的现代化,其核心是人的智能现代化,而非以人工智能等技术替代人类智能。
移动互联网提高法务人员和当事人间的沟通效率,让司法过程更加透明、友好,促进社会和谐;司法大数据为法官提供精准知识参考,助力司法改革;以语言信息处理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则在信息抽取、文本生成、案卷分析等方面将法务人员从大量重复案牍工作中解放出来。而这一切并没有消灭任何一个法务人员在办案流程中的角色,反而呼唤一批会使用智能工具的从业者和深谙司法流程的开发者。
以人工智能介入更早的翻译行业为例,鲜有被机器替代的翻译员,翻译价格也没有出现巨大的下滑,反而是曾经没人敢接的业务,现在能接了,比如一周内翻译上千页的标书。翻译团队的工作因而不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了,掌握机器翻译和辅助翻译工具的译员收入更高了。
人工智能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工具。它会深刻影响它的使用者,并一同推动行业的发展。面对人工智能,我们应该拥抱温和理性的人机“合作”观,而不是非此即彼的人机“替代”观。而能够与人工智能深度“合作”的从业者和国家将获得超过行业平均的生产效率,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弄潮儿。(科技日报)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