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成立,法官和律师会丢饭碗吗?

中国正加速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日前首个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在北京大学成立。这将促使中国司法界的智能化创新走向何方?如何提升司法体系效能?

2017年,“阿法狗”横扫柯洁、李世石等世界顶级棋手,引发人类对机器取代人类的无穷思考。不少人开始盘点那些即将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职业,股票分析师、驾驶员、翻译员,甚至有人扬言人工智能将取代律师和法官。

相比于人工智能在金融、汽车等领域相对成熟的应用,人工智能在法律领域的应用目前还刚起步,律师和法官被人工智能取代甚至失业恐怕没那么容易。北京大学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和北京大学法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这一机构旨在推动法律人工智能产业深度发展、法律人工智能研究以及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升司法体系效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副主任江溯说:“目前法律领域的弱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远远低于医疗、金融包括自动驾驶领域,虽然创业公司都很努力,投入的资本和人力都非常多,但目前还是处于一种探索阶段,能够做出来的发挥实际作用的产品实际上非常有限。”

法律人工智能来得可谓正当其时。去年,《“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要大力推进“智慧法院”建设,积极打造“智慧检务”。今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新时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要求部署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并专门针对司法领域提出“建成更加完善的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的战略目标,而12月工信部出台的《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更是明确提出了“开展人工智能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研究,为产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法律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有着现实需求。数据显示,去年全国法院受理案件为2303万件,今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达到2500万件,而全国入额法官只有12万人,这也意味着每一名法官每年办案数量超过200件。在国家提出要向司法改革和信息化要效率、要质量的现实需求下,法律人工智能的发展大有用武之地。

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总工程师孙福辉说:“智能服务其实刚刚起步,偏向于我们法院内部使用,我们的电子卷宗流转做的一个服务叫“智能审判辅助支持系统,已经在十几个地区适用,降低了法官的事务性工作,还有我们的语言转录主要用于法庭,解决书记员的速录问题,在杭州的实验表明可以把庭审时间降低20%以上。”

法律人工智能对促进立法机关科学立法,提升司法机关办案质量和效率的作用显而易见,但法律人工智能终究只能起辅助作用,关键部分还得由人来决定。 北京大学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合作企业、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提供商国双司法大数据事业部总经理王锰说:“当科技发展到这个程度能够给你提供工具的时候,法官应该勇敢地尝试,对法官办案肯定是有一些帮助的,但同时你不能依赖它,不能让它替代你的工作,它只能起来一个辅助和参考的作用,在最关键核心的部分仍然需要人来完成,我们可以提供辅助和建议,法律人工智能应该有它的边界,如果我们可以研发出一个完全替法官写判决的一个系统,就算有这样的东西,法官也不能完全去依赖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赞助商
2018-01-02
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成立,法官和律师会丢饭碗吗?
中国正加速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日前首个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在北京大学成立。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